《藥治通義》~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汗法大旨

凡一切陽虛者,皆宜補中發汗;一切陰虛者,皆宜養陰發汗;挾熱者,皆宜清涼發汗;挾寒者,皆宜溫經發汗;傷食者,則宜消導發汗。感重而體實者,汗之宜重,麻黃湯;感輕而體虛者,汗之宜輕,香蘇散。又,東南之地不比西北,隆冬開花,少霜雪,人稟常弱,腠理空疏。

凡用汗藥,只須對證,不必過重。予嘗治傷寒初起,專用香蘇散,加荊防川芎秦艽蔓荊等藥,一劑愈,甚則兩服,無有不安。而麻黃峻劑,數十年來,不上兩餘。可見地土不同,用藥迥別。其有陰虛、陽虛、挾寒、挾熱、兼食而為病者,即按前法治之。但師古人用藥之意,而未嘗盡泥其方。

隨時隨證,酌量處治,往往有驗。此皆已試之成法,而與斯世共白之。所以拯災救患者,莫切乎此。此汗之之道也。且,三陽之病,淺深不同,治有次第。假如證在太陽,而發散陽明,已隔一層。病在太陽陽明,而和解少陽,則引賊入門矣。假如病在二經,而專治一經,已遺一經。

病在三經,而偏治一經,即遺二經矣。假如病在一經,而兼治二經,或兼治三經,則邪過經矣。(按:觀此論,則普明蓋不達仲景之旨者矣。)況太陽無汗,麻黃為最;太陽有汗,桂枝可先;葛根專主陽明。(按:亦失仲景之旨。)柴胡專主少陽,皆的當不易之藥。至於九味羌活,

乃兩感熱證,三陽三陰並治之法,初非為太陽一經設也。(按:此方創於張潔古,而陶節庵表章之,蓋其去古法遠矣。)又,柴葛解肌湯,乃治春溫夏熱之證,自里達表;其證不惡寒而口渴。若新感風寒,惡寒而口不渴者,非所宜也。(按:此說不必。)又,傷風自汗,用桂枝湯;傷暑自汗,

則不可用。若誤用之,熱邪愈盛,而病必增劇。若於暑證,而妄行發散,復傷津液,名曰重暍,多致不救。古人設為白朮防風例以治風;設益元散、香薷飲以治暑,俾不犯三陽禁忌者,良有以也。又,人知發汗退熱之法,而不知斂汗退熱之法。汗不出則散之;汗出多則斂之。斂也者,

非五味、酸棗之調;其謂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宜,汗自斂耳。譬如風傷衛,自汗出者,以桂枝湯,和營衛祛風邪,而汗自止。若熱邪傳裡,令人汗出者,乃熱氣薰蒸,如釜中吹煮,水氣旁流,非虛也。急用白虎湯清之。

若邪已結聚,不大便者,則用承氣湯下之。熱氣退,而汗自收矣。此與傷暑自汗略同。但暑傷氣,為虛邪,只有清補並行之一法。寒傷形,為實邪,則清熱之外,更有攻下止汗之法也。復有發散太過,遂至汗多亡陽,身瞤動欲擗地者,宜用真武湯。

此救逆之良藥,與中寒冷汗自出者,同類並稱;又與熱證汗出者,大相徑庭矣。其他少陽證,頭微汗,或盜汗者,小柴胡湯。水氣證頭汗出者,小半夏加茯苓湯。(按:此亦失經旨。)至於虛人自汗盜汗等證,則歸脾、補中、八珍、十全,按法而用。

委曲尋繹,各盡其妙,而後即安。所謂汗之必中其經;必得其藥;知發而知斂者,此也。嗟嗟!百病起於風寒。

白話文:

大凡一切陽氣虛弱的人,都應該用補益中氣的方式來發汗;一切陰液虧虛的人,都應該用滋養陰液的方式來發汗。如果兼有熱象的,就應該用清涼的方法來發汗;如果兼有寒象的,就應該用溫通經絡的方法來發汗。如果是因為飲食積滯引起的,就應該用消食導滯的方法來發汗。感受外邪較重而且體質強壯的人,發汗的藥力應該強一些,例如用麻黃湯;感受外邪較輕而且體質虛弱的人,發汗的藥力應該輕一些,例如用香蘇散。而且東南地區的氣候與西北地區不同,隆冬時節也會開花,很少有霜雪,人們的體質通常比較虛弱,皮膚腠理也比較疏鬆。

凡是使用發汗藥,只需要對應病情即可,不必過度使用。我曾經治療剛開始發病的傷寒,只用香蘇散,再加荊芥、防風、川芎、秦艽、蔓荊子等藥,一劑就能痊癒,嚴重一點的服用兩劑也能好,沒有不見效的。而麻黃湯這種藥力峻猛的藥方,幾十年來我用過的次數不超過兩次。由此可見,不同的地區,用藥差異很大。如果遇到陰虛、陽虛,兼有寒象、熱象,或兼有食積而導致的疾病,就按照先前說的方法治療。但要學習古人使用藥物的意圖,而不要完全拘泥於他們的方子。

要隨時根據不同的病症,酌量處理,往往能夠見效。這些都是我已經驗證過的有效方法,現在把它公布出來,希望能幫助世人解除病痛。這就是發汗的原則。而且,三陽經的病變,有淺有深,治療也有先後順序。例如,病在太陽經,卻用發散陽明經的方法來治療,就已經隔了一層;病在太陽經和陽明經,卻用和解少陽經的方法來治療,就相當於引狼入室。如果病在兩條經脈,卻只治療其中一條,就會遺漏另一條;病在三條經脈,卻只偏重治療其中一條,就會遺漏兩條。如果病只在一條經脈,卻同時治療兩條或三條經脈,邪氣就會跑到其他的經脈去了。(按此段議論,說明作者可能不了解張仲景的本意。)況且,太陽經沒有汗時,用麻黃湯效果最好;太陽經有汗時,用桂枝湯效果更好;葛根專門治療陽明經的病。(按這也偏離了張仲景的本意。)柴胡專門治療少陽經的病,這些都是效果確切,不易更改的藥物。至於九味羌活湯,是治療同時感受風寒和風熱的病症,是三陽經和三陰經一起治療的方法,並不是專門為太陽經的病症設立的。(按此方由張潔古創製,陶節庵推崇,可見他們已經偏離了古法。)還有柴葛解肌湯,是治療春溫或夏熱的病症,從裡到表,表現為不惡寒但口渴的症狀,如果是新感受風寒,有惡寒但口不渴的症狀,就不適合用這個方子。(按此說不一定正確。)另外,傷風自汗可以用桂枝湯,但傷暑自汗就不能用,如果誤用,熱邪會更嚴重,病情也會加重。如果在暑病時,妄用發散的方法,會更加損傷津液,這種情況稱為重暍,多數會導致無法救治。古人設立白朮防風湯來治療風邪,設立益元散和香薷飲來治療暑邪,目的就是為了避免觸犯三陽經的禁忌,這是很有道理的。還有人只知道用發汗的方法來退熱,卻不知道用收斂的方法來退熱。不出汗時,就應該用發散的方法,出汗過多時,就應該用收斂的方法。所謂收斂,並不是用五味子或酸棗仁之類酸澀的藥物來調節,而是說,疾病的發生有原因,出汗的產生有原因,只要治療得當,汗自然就會停止。例如,風邪侵襲衛表,導致自汗,就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祛除風邪,汗自然就會停止。如果熱邪傳入體內,導致出汗,那是因為熱氣薰蒸,像釜中煮水,水蒸氣會四處流散,並不是身體虛弱。應該趕緊用白虎湯來清除熱邪。如果邪氣已經結聚,導致大便不通,就用承氣湯來瀉下。熱氣退去,汗自然就會停止。這種情況與暑病自汗有些相似,但暑病是損傷氣機,屬於虛邪,只有清熱和補氣同時進行的方法。寒邪是損傷形體,屬於實邪,除了清熱之外,還可以用攻下和止汗的方法。還有,如果發汗過度,導致汗多而亡陽,身體抽搐,想倒在地上,應該用真武湯,這是救急的良藥,和因中寒而冷汗不止的情況類似。這與熱症的出汗情況截然不同。

至於少陽經的病症,頭部稍微出汗,或盜汗,應該用小柴胡湯。水氣導致的頭部出汗,應該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按這裡也偏離了經旨。)至於虛弱的人自汗或盜汗等症狀,應該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按照病情使用。仔細地探究病因,就能夠發揮藥物的最大功效,病情自然就會好轉。所謂發汗一定要針對病症的經絡,一定要用對藥物,既要知道如何發汗,也要知道如何收斂,就是這個意思。唉,唉!百病都起源於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