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四 (5)
卷四 (5)
1. 汗法大旨
程普明曰:汗者,散法也。經云:「邪在皮毛者,汗而發之。」是也。又云:「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然有當汗不汗誤人者;有不當汗而汗誤人者;有當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誤人者;有當汗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汗之不得其道,以誤人者;有當汗而汗之,不中其經,不辨其藥,知發而不知斂,以誤人者。是不可以不審也。
何則?風寒初客於人也:頭痛發熱而惡寒,鼻塞聲重而體痛。此皮毛受病,法當汗之。若失時不汗,或汗不如法,以致腠理閉塞,營衛不通,病邪深入,流傳經絡者有之。(按皮毛經絡,當改表裡字。)此當汗不汗之過也。
亦有頭痛發熱,與傷寒同,而其人倦怠無力,鼻不塞聲不重,脈來虛弱,此內傷元氣不足之證。又有勞心好色,真陰虧損,內熱晡熱,脈細數而無力者;又有傷食病,胸膈滿悶,吞酸噯腐,日晡潮熱,氣口脈緊者;又有寒痰厥逆、濕淫腳氣(按腳氣,有宜發表者,不可概言)、內癰外癰、瘀血凝積;以及風溫、濕溫、中暑、自汗諸證,皆有寒熱,與外感風寒,似同而實異。若誤汗之,變證百出矣。所謂不當汗而汗者,此也。
若夫證在外感應汗之例,而其人臍之左右上下,或有動氣,則不可以汗。經云:「動氣在右,不可發汗。汗則衄而渴,心煩飲水即吐。動氣在左,不可發汗。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動氣在上,不可發汗。汗則氣上衝,正在心中。動氣在下,不可發汗。汗則無汗,心大煩,骨節痛,目運,食入則吐,舌不得前。」
又脈沉咽燥,病已入里,汗之則津液越出,大便難而讝語。又少陰證,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則動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耳目,或從口鼻出者。此為下厥上竭,為難治。又少陰中寒,不可發汗。汗則厥逆蜷臥,不能自溫也。又寸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陽。尺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陰也。又諸亡血家不可汗,汗則直視額上陷。淋家不可汗,汗則便血。瘡家不可汗,汗則痙。
又傷寒病在少陽,不可汗;汗則讝妄。又壞病虛人,及女人經水適來者,皆不可汗。若妄汗之,變證百出矣。所謂當汗不可汗,而妄汗誤人者,此也。(按此段援經文,肆加刪改,且經中禁汗之例,漏載不少,並不知何意。)
夫病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則將聽之乎?是有道焉。傷寒賦云:「動氣,理中去白朮。」(按此不引理中丸加減法者,何?)即於理中湯去朮而加汗藥,保元氣而除病氣也。又熱邪入里而表未解者,仲景有麻黃石膏之例。(按此語欠當。)有葛根黃芩黃連之例,是清涼解表法也。
又太陽證脈沉細(按經無所徵),少陰證反發熱者,有麻黃附子細辛之例。是溫中解表法也。(按此說誤。)又少陽中風,用柴胡湯加桂枝。(按宜云太陽少陰並病,用柴胡桂枝湯。)是和解中兼表法也。又陽虛者,東垣用補中湯加表藥;陰虛者,丹溪用芎歸湯加表藥。其法精且密矣。(按益氣加表藥,猶有相適;如芎歸加表藥,恐迂慢無效。)總而言之:
白話文:
程普明說:「汗,是一種發散的方法。《黃帝內經》說:『邪氣在皮膚毛髮,就要用發汗的方式來驅散它。』又說:『身體像燒紅的炭,發汗後熱氣就會散去。』這些說法都是對的。然而,有些情況應該發汗卻沒發汗,反而會耽誤病情;有些情況不應該發汗卻發汗了,也會耽誤病情;有些情況雖然應該發汗,但卻不能隨意發汗,胡亂發汗也會耽誤病情;有些情況雖然應該發汗,但又不能不發汗,卻沒有用正確的方式發汗,也會耽誤病情;有些情況應該發汗也發汗了,但卻沒有針對正確的經絡,也沒有選對藥物,只是知道要發汗,卻不知道要收斂,這些都會耽誤病情。因此,不可以不仔細審慎地考慮。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風寒剛侵入人體時,會出現頭痛發熱、怕冷、鼻塞、聲音沙啞、身體疼痛等症狀。這是皮膚毛髮受到病邪侵襲,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如果錯過了發汗的時機,或者發汗的方法不對,導致皮膚的紋理閉塞,營氣和衛氣不能流通,病邪就會深入,傳入經絡。(原文的皮毛經絡應改為表裡。)這就是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的過錯。
另外,也有些情況會出現頭痛發熱,與風寒感冒的症狀相似,但病人卻會感到疲倦無力、鼻不塞、聲音不沙啞、脈搏虛弱。這是因為身體內部元氣不足所造成的。還有一些人是因為過度勞心或縱慾,導致身體的陰氣虧損,出現身體內部發熱、午後發熱、脈搏細弱無力的情況。也有些人是因為飲食不當,導致胸膈滿悶、反酸噯氣、午後潮熱、氣口脈搏緊的情況。還有一些人是因為寒痰逆行、濕邪導致腳氣。(腳氣有適合用發汗法治療的,不能一概而論。)以及體內或體外的癰腫、瘀血凝結,還有風溫、濕溫、中暑自汗等各種疾病,這些疾病都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與外感風寒的症狀相似,但本質卻不同。如果誤用發汗法,就會引發各種併發症。這就是所謂的「不應該發汗卻發汗」的情況。
如果遇到外感病症應該發汗的情況,但是病人肚臍的上下左右有氣在跳動,就不能用發汗法。《黃帝內經》說:『肚臍右邊有氣在跳動,不能發汗,發汗後會流鼻血、口渴、心煩、喝水就吐;肚臍左邊有氣在跳動,不能發汗,發汗後會頭暈、汗流不止、肌肉抽搐。肚臍上方有氣在跳動,不能發汗,發汗後氣會上衝到胸口;肚臍下方有氣在跳動,不能發汗,發汗後反而會沒有汗、心煩意亂、骨節疼痛、眼睛發暈、吃東西就吐、舌頭不能伸出來。』又或者脈象沉伏、喉嚨乾燥,表示病邪已經進入體內,這時候發汗就會使體內的津液流失,導致大便困難、說胡話。還有少陰病的患者,雖然會四肢冰冷,但沒有汗,如果強行發汗就會導致出血,而且不知道血會從哪裡流出來,可能會從耳朵、眼睛、嘴巴、鼻子流出來,這種情況叫做下冷上熱,是很難治療的。另外,少陰病屬於體內虛寒,也不能發汗,發汗後會導致四肢冰冷、蜷縮著身體,無法自己溫暖起來。還有,寸脈微弱的人不能發汗,發汗後會導致陽氣虛脫;尺脈微弱的人也不能發汗,發汗後會導致陰液虛脫。
此外,各種失血的病人不能發汗,發汗後會導致眼睛直視、額頭凹陷;有淋巴疾病的病人不能發汗,發汗後會導致血尿;長瘡的病人不能發汗,發汗後會導致抽搐。還有,傷寒病在少陽經的病人也不能發汗,發汗後會說胡話。以及身體虛弱的病人,和月經剛來的婦女,都不能發汗。如果胡亂發汗,也會引發各種併發症。這就是所謂的「應該發汗卻不能發汗,反而誤用發汗法」的情況。(原文引用經典經文時,做了許多刪改,並且遺漏了很多禁忌發汗的例子,不知道是什麼用意。)
既然有疾病不能發汗,但又不能不發汗,那該怎麼辦呢?其實是有方法的。《傷寒賦》說:『如果遇到肚臍有氣跳動的情況,要用理中湯去掉白朮。』 (原文沒有提到理中湯的加減法是為什麼?)也就是說,可以用理中湯去掉白朮,然後加上一些發汗藥,這樣既能保護元氣,又能驅除病邪。另外,如果熱邪進入體內,但體表的病邪還沒解除,張仲景有使用麻黃石膏湯的例子,(原文說法不恰當)也有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的例子,這都是屬於清涼解表的方法。還有,太陽病的脈象沉細,(原文說法沒有根據)少陰病反而出現發熱的情況,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這是屬於溫中解表的方法。(原文說法錯誤)還有,少陽中風,可以使用柴胡湯加上桂枝,(應該說是太陽少陰同時生病,用柴胡桂枝湯)這是屬於和解中兼顧表的方法。還有,陽虛的人,李東垣會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解表的藥物;陰虛的人,朱丹溪會用芎歸湯加上解表的藥物。這些方法都非常精確而周全了。(原文說益氣藥加上解表藥還算適合,但芎歸湯加上解表藥,恐怕作用太慢而沒有效果。)總而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