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藥治通義》~ 卷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九 (2)

1. 酒醴

邪之傷人,有淺深。藥之攻邪,有輕重。病之始起,當以湯液始其微。病既日久,乃以醪醴治其甚。是故,病人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其見深者,必齊主治;其見大深者,醪醴主治。又有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治以醪藥。以此見受邪既深,經脈閉滯,非醪藥散發邪氣,宣發血脈,安能必愈。然則,湯液者,取其盪滌邪氣;醪醴者,取其宣通閉滯。凡病始作,多以湯液,蓋取其盪滌之功,甚於丸散。病久日深,乃以醪醴,其法眾者,以夫受邪堅牢,取差或遲。是故,服餌之方,用酒醴者,十常六七。大法,醪醴之方,冬三月宜用,立春後宜止。

服餌之家,不問有疾,冬三月,宜常得酒藥兩三劑,至立春勿服,故能使百疾不生。又況酒性酷熱,主行藥勢,所以病人素有血虛氣滯,陳寒痼冷,偏枯不隨,拘攣痹厥之類,悉宜常服,皆取其漸漬之力也。(聖濟總錄。)

按藥酒昉於仲景紅藍花酒,以降其方甚多,大抵皆為宣通血脈,發揚痼痹之劑矣。內經醪醴,亦是酒之屬。今聖濟始探玉版論要篇文,以演其義。然上古所作,莫知其法,則宜存而不論。如服餌之方云云以下,正是藥酒功用,此相混立論,須分別看焉。大法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本出千金。(聖濟,似以湯液為煎煮湯藥之義。)

白話文:

疾病侵入人體,有輕淺和深重的區別。藥物驅除邪氣,也有輕微和強重的不同。疾病剛開始的時候,應該先用湯藥來輕微地治療。疾病拖久了,才用酒類藥物來治療嚴重的病症。因此,病人臉色看起來較淺的,用湯藥來治療;臉色看起來較深的,必須用藥劑來治療;臉色看起來非常深的,就用酒類藥物來治療。另外,如果病人出現精神驚恐、經絡不通暢,病是從身體麻木不仁開始的,可以用酒類藥物來治療。由此可見,邪氣侵入較深,經脈閉塞阻滯,如果不用酒類藥物來發散邪氣,疏通血脈,怎麼能痊癒呢?所以,湯藥的作用是清洗滌盪邪氣;酒類藥物的作用是疏通閉塞阻滯。凡是疾病剛發生時,多用湯藥,是因為湯藥清洗滌盪邪氣的功效,比丸散更好。疾病拖久了而且病入深處,就用酒類藥物,其方法之所以多樣,是因為邪氣紮根牢固,要達到效果可能比較慢。因此,在服藥方面,使用酒類藥物的,通常有十分之六七。總體原則是,酒類藥物適合在冬季三個月使用,立春之後就應該停止。

平常服藥養生的人家,不論有沒有疾病,在冬季三個月,應該經常服用兩三劑藥酒,到了立春就不要再服用了,這樣就能使各種疾病不發生。何況酒性猛烈,主要能幫助藥效發揮,所以病人如果本身有血虛、氣滯、陳舊的寒氣、頑固的虛冷、半身不遂、筋脈攣縮、麻木冰冷等症狀,都應該經常服用,都是取它慢慢滲透的功效。《聖濟總錄》這本書中記載了這些。

說到藥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張仲景的紅藍花酒,後來這類的藥方非常多,大多都是用來疏通血脈、發散頑固麻痺的藥劑。《內經》中提到的醪醴,也是酒的種類。現在《聖濟總錄》的作者探討了《玉版論要篇》的內容,並加以闡述。然而上古的製法,已經無法得知,就應該先保留而不加以討論。就像前面說的「服藥養生的人家」以下的內容,正是藥酒的功效,這裡把兩種觀點放在一起討論,必須分開來看。總的原則是,冬天適合服用藥酒,到了立春就應該停止,這原本出自《千金方》。《聖濟總錄》這裡的湯液,似乎是指煎煮的湯藥。

2.

徐洄溪曰。今所用之膏藥,古人謂之薄貼。(按此語,不知所據。)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膿去腐,止痛生肌,並摭風護肉之類。其膏宜輕薄而日換,此理人所易知。治里者,或驅風寒,或和氣血,或消痰痞,或壯筋骨。其方甚多,藥亦隨病加減。

其膏宜重厚而久貼,此理人所難知。何也?蓋人之疾病,由外以入內,其流行於經絡藏府者,必服藥乃能驅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於皮膚筋骨之間,可按而得者,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空而入其腠理,通經貫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之服藥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

故凡病之氣聚血結,而有形者,薄貼之法為良。但制膏之法,取藥必真,心志必誠,火候方到,方能有效,否則不能奏效。至於敷熨吊溻,種種雜法,義亦相同,在善醫者通變之也。(源流論。)

按經筋篇治口僻,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仲景曰: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王函經曰:能尋膏煎摩之者,亦古之例也。又曰:膏煎摩之,勿使復也。華元化曰:夫傷寒始得,一日在皮,當摩膏火灸之即愈。(千金引。)然則古之用膏者多矣。

考之千金外臺,大抵外摩遍身及病處,又內服之。其方一,而其用則二。陶隱居有可服之膏,可摩之膏之語。孫真人曰:病在外,火炙摩之,在內,溫酒服如棗核許。蓋皆是所謂取其膏潤,以祛邪毒者已。如瘍腫之膏,必紙帛攤貼,自是一法。

又按,《千金》五物甘草生摩膏,治少小新生,肌膚幼弱,喜為風邪所中,云:豬肪煎如膏,如彈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兒百遍,蓋系固表之法。又韓飛霞《醫通》曰:八歲以下小兒,戒投藥,以所宜藥為末,香油或水調,摩患處,使藥氣由毛孔穴絡,薰蒸透達。此說難從。又續醫說,

稱痘瘡未出,預用麻油摩背。又稱驚風發搐,用竹茹燈心粗末,入薑汁少許,麻油調勻,按摩小兒,自額上起,直至背心兩手足心,數十遍,並未試,姑存之。

白話文:

徐洄溪說,現在使用的膏藥,古人稱之為薄貼。(這句話的出處不清楚。)膏藥的主要用途有兩種:一是治療體表疾病,二是治療體內疾病。治療體表疾病,像是排出膿液、去除腐肉、止痛生肌、以及遮風保護肌肉等,這類膏藥應該輕薄且每天更換,這個道理大家都容易理解。治療體內疾病,像是驅除風寒、調和氣血、消除痰結痞塊、或強壯筋骨等,這類的方子很多,藥材也隨著病情增減。

這類膏藥應該厚重且長時間貼敷,這個道理比較難理解。為什麼呢?因為人的疾病,是由外而內侵入,在經絡臟腑中遊走的病邪,必須服用藥物才能驅除。如果疾病已經固定在皮膚、筋骨之間,可以用手按到,這時使用膏藥貼敷,可以封閉氣機,使藥性從毛孔進入肌肉紋理,打通經絡,或者將病邪提引出來,或者攻散開來,比起服藥更有效果。這是非常巧妙的方法。

所以凡是病邪之氣聚集、血瘀凝結,且形成有形的腫塊,薄貼的方法是很好的。但是製作膏藥的方法,藥材一定要真實可靠,製作的人心意必須誠懇,火候掌握恰當,才能發揮效果,否則就不能見效。至於敷熨、懸吊、浸泡等各種方法,道理也是一樣的,重點在於高明的醫生能夠融會貫通、靈活運用。(以上是《源流論》的觀點。)

根據《經筋篇》記載,治療口歪,可以用馬膏塗抹在肌肉緊繃的地方,用白酒調和桂枝,塗抹在肌肉鬆弛的地方。《傷寒論》張仲景說:四肢剛感覺到沉重不適,就要進行導引吐納、針灸、按摩、塗抹膏藥,不要讓九竅閉塞。王函經說:能夠找尋膏藥煎製後按摩的人,也是古代的例子。又說:用膏藥煎製後按摩,不要讓疾病復發。華元化說:傷寒剛發生時,第一天在皮膚,應該塗抹膏藥、用火艾灸就可以痊癒。(以上引自《千金方》)由此可見,古代使用膏藥是很普遍的。

考察《千金方》和《外臺秘要》,大致都是將膏藥在全身或患處按摩,同時也會內服。同一個藥方,有外敷和內服兩種用法。陶弘景有「可以服用的膏藥」和「可以按摩的膏藥」這樣的說法。孫思邈說:疾病在體表,可以用火艾灸或按摩;疾病在體內,可以溫酒服下如棗核般大小的膏藥。大概都是取用膏藥的滋潤作用,來驅除邪毒。像是治療癰瘡腫毒的膏藥,一定要用紙或布攤平貼敷,這是另一種用法。

另外,《千金方》中有個「五物甘草生摩膏」,是用來治療幼小嬰兒,因為他們皮膚嬌嫩,容易被風邪侵襲,說是用豬油煎成膏狀,像彈丸般大小,放在手心搓熱,在嬰兒身上按摩上百遍,這是鞏固體表的做法。韓飛霞《醫通》說:八歲以下的小孩,不要輕易用藥,應該將適合的藥材研成粉末,用香油或水調和,塗抹在患處,使藥氣從毛孔經絡,薰蒸滲透。這個說法比較難以遵循。另外,還有醫書上說,

痘瘡還沒發出來之前,可以先用麻油按摩背部。又說,驚風抽搐時,可以用竹茹燈心磨成粗末,加入少量薑汁,用麻油調和均勻,按摩小孩,從額頭開始,一直到背心、兩手和腳心,按摩幾十遍,這個方法沒有試驗過,姑且先記錄下來。

3.

蒸熨闢冷。宜蒸熨。而不蒸熨。則使人冷氣潛伏。漸成痹厥。不當蒸熨。而蒸熨。則使人陽氣偏行。陰氣內聚。皮膚不痹。勿蒸熨。(中藏經。)

因藥之性。資火之神。由皮膚而行血脈。使郁者散。屈者伸。則熨引為力多矣。引。取舒伸之義。以熨能然。血氣形志論曰。病生於筋。治以熨引。王機真藏論曰。痹不仁腫痛。可湯熨及火灸刺之。蓋病生於筋。則拘急攣縮。痹而不仁。則經血凝泣。二者皆由外有所感。熨能溫之。

血性得瘟則宣流。能引其凝泣也。(聖濟總錄○按楊上善太素注曰。筋之病也。醫而急。故以熨引。調其筋病也。藥布熨之引之。使其調也。蓋是聖濟所據。)

龐安常曰。下利穀道中痛。當以熬鹽末熨之。或炒枳實末溫熨。(按以上。本於玉函經。)二味相兼益佳。若臍中冷結。不可便熨。冷氣攻心腹必死。須先用藥溫之。久而可熨。凡臍下冷結成關陰。大小便不通。服藥雖多。不見效。以炒鹽熨臍下。須臾即通。(按此法。外臺中數見。

宜參看。)然關陰已服巴豆甘遂大黃輕粉之類大多。即暴通利而損人。尤宜詳之也。(總病論。)

按靈樞壽夭剛柔篇。載寒痹藥熨。扁鵲治屍厥。為五分之熨。蓋熨之為用。隨病所在。散凝寒。破結陰。故古或與灸代用。外臺。載岐伯曰。灸風者。不得一頓滿一百。若不灸者。亦可以蒸藥熨之。灸寒濕者。不得一頓滿千。若不灸。可蒸藥薰之。是也。又如陳藏器。原蠶屎。

熨偏風。及瑣碎錄。睡中風吹手足。或酸或疼或腫。用炒熱鹽。帕裹之熨微汗。俱取之發表也。如千金。及翼方。外臺等。熨症諸方。皆取之潰堅也。如聖濟。治氣虛陽脫。及傷寒陰厥。蔥白熨臍下。(亦出活人書。及衛生家寶。考蔥熨法。本見時後方。)經驗秘方。治瀉不止。

用艾。木鱉子。蛇床子熨。俱取之固元陽也。如韓祗和。治下焦積寒。而上焦陽盛。難用溫藥。用灰包熨臍下。(醫學綱目引。)聖濟。治中風人口噤。或不咽藥。用黑豆熨前後心。(曰。用黑豆二三升。以青布裹。於醋湯鐺內蘸。及熱。熨前後心並胸膈。令風氣散。即得藥下。

或炒鹽醋灰亦得。)衛生寶鑑。治左脅下有積。得寒則痛。見藥則吐。用蔥熨法。(有治驗。其說甚詳。)景岳全書。治傷寒結胸。虛弱不堪攻擊者。用蔥頭。生薑。生蘿蔔。罨熨。(劉松峰說疫。病久失下。中氣大虧。不能運藥。名為停藥。用此法。)皆是外假其力。以救服藥所不及也。

又按本草艾條。圖經曰。中風掣痛。不仁不隨。並以干艾斛許。揉團之。內瓦甑中。並下塞諸孔。獨留一目。以痛處著甑目下。燒艾一時久知矣。此熨法之變者。本事方續集。疝氣薰方。亦稍近。宜並考。

白話文:

用熱敷來驅散寒冷。應該要用熱敷,如果不用熱敷,就會使寒氣潛伏體內,慢慢形成麻痺或厥冷。不應該熱敷的時候卻熱敷,會使人體陽氣偏盛,陰氣內聚,皮膚不會麻痺。不要熱敷。(出自《中藏經》)

運用藥物的特性,借助火的熱力,通過皮膚作用於血脈,使鬱結的消散,彎曲的伸展,那麼熱敷的作用就很大了。這裡的「引」是取舒展的意思,因為熱敷能達到這個效果。《血氣形志論》說:「疾病產生在筋,要用熱敷來引導。」《王機真藏論》說:「麻木、不仁、腫脹疼痛,可以用湯藥熱敷或火灸針刺來治療。」大體來說,疾病產生在筋,就會拘束、緊張、攣縮;麻木不仁,是經脈血液凝滯。這兩種情況都是由於外部感受了邪氣所致,熱敷可以溫暖它們。

血液的特性是遇溫則流暢,能引導凝滯的血液運行。(出自《聖濟總錄》,按:楊上善在《太素》的註解中說:「筋的病症,治療要及時,所以用熱敷引導,來調理筋的病症。用藥布熱敷引導,使它調和。」這正是《聖濟總錄》所依據的。)

龐安常說:「下痢且肛門疼痛,應該用炒過的鹽末熱敷,或者用炒過的枳實末溫敷。兩者合用效果更好。」(按:以上出自《玉函經》。)如果臍中寒冷凝結,不可立即熱敷,寒氣會上攻心腹導致死亡。必須先用藥溫暖它,之後才能熱敷。凡是臍下寒冷凝結,形成「關陰」的症狀,大小便不通,即使服用很多藥物,也不見效,可以用炒過的鹽熱敷臍下,很快就能通暢。(按:這種方法在《外台》中多次出現,應該參考。)然而,「關陰」已經服用了巴豆、甘遂、大黃、輕粉之類藥物很多,即使短時間內通暢,也會損害身體,尤其要注意。(出自《總病論》)

根據《靈樞·壽夭剛柔篇》記載,寒痹可以用藥物熱敷。扁鵲治療屍厥,使用了五種不同的熱敷方法。熱敷的作用,要根據疾病所在部位而定,可以散寒凝結、破除陰邪。所以古代有時和艾灸交替使用。《外台》記載,岐伯說:「治療風邪,不可一次就灸滿一百壯。如果不灸,也可以用蒸藥熱敷。治療寒濕,不可一次灸滿一千壯。如果不灸,可以用蒸藥熏。」就是這個道理。又如陳藏器用原蠶屎熱敷治療偏風;《瑣碎錄》記載,睡覺時被風吹到手足,出現酸痛或腫脹,可以用炒熱的鹽,用布包裹熱敷並微微出汗,都取其發散之效。像《千金方》、《翼方》、《外台》等,關於熱敷治療的各種方子,都是為了攻破堅硬的結塊。比如《聖濟總錄》記載,治療氣虛陽氣脫失和傷寒陰厥,用蔥白熱敷臍下。(也出自《活人書》和《衛生家寶》。考證蔥熨的方法,最早見於《時後方》。)《經驗秘方》記載,治療久瀉不止,用艾葉、木鱉子、蛇床子熱敷,都是為了固護元陽。像韓祗和,治療下焦積寒而上焦陽盛,不適合用溫熱藥,用灰包熱敷臍下。(《醫學綱目》引用。)《聖濟總錄》記載,治療中風口噤,無法咽藥,用黑豆熱敷前後心。(說:用二三升黑豆,用青布包裹,在醋湯鍋中浸一下,趁熱熱敷前後心及胸膈,使風氣散去,就能服藥了,或者用炒鹽醋灰也可以。)《衛生寶鑑》記載,治療左脅下有積塊,遇寒則痛,見到藥就吐,用蔥熨法。(有治驗,其說甚詳。)《景岳全書》記載,治療傷寒結胸,虛弱不堪攻伐者,用蔥頭、生薑、生蘿蔔搗爛敷在患處。(劉松峰說,疫病久治不癒,導致中氣大虧,不能運化藥力,稱為「停藥」,用此法。)這些都是借助外力,來補救藥物無法達到的效果。

再根據《本草·艾條》的圖經記載:「中風抽搐疼痛、麻木不遂,可以用一斛乾燥艾草,揉成團,放入瓦甑中,把下面的孔都堵住,只留一個孔,把痛的地方對準甑孔,燒艾一會兒,就會有效果。」這是熱敷方法的變通。《本事方續集》中治療疝氣的熏方,也有些類似,應該一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