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藥治通義》~

回本書目錄

1. 卷九

2. 諸劑概略

治內者,自內以達外。湯體丸散丹之類,見於服飲者,是也。治外者,由外以通內。膏熨蒸浴粉之類,藉於氣達者,是也。夫湯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滌除邪氣者,於湯為宜。傷寒之治,多先於用湯者,如此。醪醴主治,本乎血脈。凡導引痹郁者,於酒為宜。風痹之治,多專於漬酒者,如此。

散者,取其漸漬而散解,其治在中。久病痼疾,劑多以散者,理如此也。丸者,取其收攝,而其治在下。腹中之病,及不可散服者,宜用丸也。至於成丹,則火力烹養,有一陽在中之義。金石之類多取焉。膏,取其膏潤,以祛邪毒。凡皮膚蘊蓄之氣,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

熨,資火氣以舒寒結。凡筋肉攣急,頑痹不仁,熨能通之也。蒸,言其氣之熏,以發腠理。燒地為之,所以啟元府也。浴,言其因於湯浴,以泄皮膚,而利肌肉也。粉,則粉密其空隙也。(聖濟經。)

按林億等千金方凡例曰:卒病賊邪,須湯以盪滌。長病痼疾,須散以漸清。(當漸漬。)此古人用湯液煮散之意也。今聖濟本諸此,而更增本乎腠理語,是誤混素問湯液之義。蓋此論諸劑,差謬不少,詳辨於後。又醫心方,引蔣孝琬,論膏酒湯散丸煎次第,亦難可信。然是古說,

姑存之。曰:病有新舊,療法不同。邪在毫毛,直服膏及以摩之。不療,廿日入於孫脈,宜服藥酒。酒是熟液,先走皮膚,故藥氣逐其酒勢,入於孫脈,邪氣散矣。不療,卅日入於絡脈,宜服湯。不療,六十日傳入經脈,宜服散。不療,八十日入於藏府,宜服丸。百日已上,

謂之沉疴,宜服煎也。考煎,謂煎煉之方。千金方,有風虛雜補酒煎一類。外臺秘要,有古今諸家煎方。聖濟總錄曰:煎者,取其和熟,為服食之劑,是也。又陳月朋本草蒙筌,五用,曰湯,曰膏,曰散,曰丸,曰漬酒。有說不確,略摘錄於後款。

白話文:

治療體內疾病,是從內部來達到體外,像是湯劑、丸劑、散劑、丹劑這類,是屬於用喝的方式來治療的。治療體外疾病,是從外部來通達到內部,像是藥膏、熨敷、蒸浴、藥粉這類,是藉由氣來達到治療效果的。

湯劑主要用來治療,是因為它作用在皮膚的紋理(腠理)。凡是想要清除邪氣的,用湯劑最適合,像是治療傷寒,大多會先用湯劑,就是這個道理。藥酒主要用來治療,是因為它作用在血脈。凡是想要疏導經絡阻塞的,用藥酒最適合,像是治療風痹,大多會專用藥酒浸泡,就是這個道理。

散劑,是取它能慢慢滲透而消散,它的作用在身體的中間。長久生病的頑固疾病,大多會用散劑,道理就是這樣。丸劑,是取它能收斂藥性,它的作用在身體的下部。肚子裡的疾病,或是不能用散劑服用時,就適合用丸劑。至於煉製成丹,是經過火力的烹煮,有陽氣在其中的意思,金石類的藥材大多會用丹劑。藥膏,是取它能滋潤,來去除邪毒。凡是皮膚內蓄積的氣,藥膏能消除,而且又能用來按摩。

熨敷,是藉由火的熱氣來舒緩寒邪引起的凝結。凡是肌肉攣縮、麻木不仁的情況,熨敷能使其通暢。蒸,是說用它的氣來薰蒸,以打開皮膚的紋理。用燒熱的地面來蒸,是為了開啟身體的原氣。浴,是說藉由泡湯來發散皮膚的邪氣,並使肌肉舒緩。藥粉,則是細密的填補身體的空隙。

林億等人整理的《千金方》凡例說:「突發的疾病,邪氣強盛,必須用湯劑來沖洗。長久生病的頑固疾病,必須用散劑來慢慢清除。」這就是古人用湯劑和散劑的用意。《聖濟經》的觀點是依據這個道理,又加上了「作用在皮膚的紋理」這句話,是誤解了《素問》中湯液的意義。總之,這篇關於各種劑型的論述,有不少錯誤的地方,會在後面詳細辨別。另外,《醫心方》引用蔣孝琬的說法,關於藥膏、藥酒、湯劑、散劑、丸劑、煎劑的先後使用順序,也難以令人信服。但畢竟是古代的說法,姑且保留下來。

古代人說:「疾病有新舊之分,治療方法也不同。邪氣在最表面的毫毛時,可以直接用藥膏塗抹。如果沒好,二十天後邪氣會進入孫脈,適合服用藥酒。藥酒是熟製的液體,會先走到皮膚表面,所以藥氣會隨著酒力進入孫脈,邪氣就會散去。如果沒好,三十天後邪氣會進入絡脈,適合服用湯劑。如果沒好,六十天後邪氣會傳入經脈,適合服用散劑。如果沒好,八十天後邪氣會進入臟腑,適合服用丸劑。超過一百天的,就叫做沉痾,適合服用煎劑。」考究煎劑,是指煎煮熬煉的方法。《千金方》有風虛雜補酒煎這一類。《外臺秘要》有古今各家的煎方。《聖濟總錄》說:「煎劑,是取其調和熟透,做為服用的藥劑。」陳月朋的《本草蒙筌》中提到五種劑型,分別是湯劑、膏劑、散劑、丸劑、藥酒。有些說法不夠準確,我會將其略做摘錄在後面的章節。

3. 湯散丸

張仲景曰。若欲治病。當先以湯洗滌五藏六府。(按千金。洗。作蕩。)開通經脈。理導陰陽。破散邪氣。潤澤枯槁。悅人皮膚。益人氣血。水能淨萬物。故用湯也。若四支病久。風冷發動。次當用散。散。能逐邪風濕痹。表裡移走。居無常處者。散當平之。次當用丸。丸。

能逐沉冷。破積聚。消諸堅症。進飲食。調營衛。能參合而行之者。可謂上工。(金匱玉函經○按千金亦載是言。要疑假託也。又中藏經。意同而文有異。仍注於此。曰。湯。可以盪滌臟腑。開通經絡。調品陰陽。祛分邪惡。潤澤枯朽。悅養皮膚。益充氣力。扶助困竭。莫離於湯也。

圓。可以逐風冷。破堅症。消積聚。進飲食。舒營衛。開關竅。緩緩然參合。無出於圓也。散者。能祛風寒暑濕之氣。攄寒濕穢毒之邪。發陽四肢之壅滯。除剪五臟之結伏。開腸和胃。行腸通經。莫過於散也。)

沉存中曰。湯散丸。各有所宜。古方用湯最多。用丸散者殊少。煮散。古方無用者。惟近世人為之。大體欲達五藏四支者。莫如湯。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久而後散者。莫如丸。又無毒者宜湯。小毒者宜散。大毒者須用丸。又欲速用湯。稍緩用散。甚緩者用丸。此大概也。

近世用湯者全少。應湯者全用煮散。大率湯劑。氣勢完壯。力與丸散倍蓰。煮散。多者一啜不過三五錢極矣。比功較力。豈敵湯勢。然既力大。不宜有失。消息用之。要在良工。難可以定論拘也。(蘇沉內翰良方。)

李東垣曰。大抵湯者盪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圓者。緩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藥之舒緩。而治之意也。(用藥法象。)

按玉函所立次第。固不得拘。沉氏說稍核。猶未為盡。湯蕩之解。誠不過其一端。而散散丸緩。不無其理。然其得名。俱取之於體。非取之於用也。(東垣散散之說。與漸漬散解之義。自不同。丸以緩之。亦出劉河間七方說中。)蓋此三物。醫人日與周旋。而不審其辨。豈可也乎。

今參諸家。質之經旨。湯之為物。煮取精液。藥之性味。混然融出。氣熱完壯。其力最峻。表裡上下。無所不達。卒病痼疾。無所不適。是故補瀉溫涼。有毒無毒。皆以湯為便。所以用湯最多也。唯其最峻。故大毒之藥。功力過烈。乃在所畏。本草。藥不宜入湯酒者。多系大毒之品。

其意可知也。散之為物。其體也散。故直到膈胃。而猶有外達之勢。不問藥之緊慢。欲疏壅閉者。尤其所宜。其輕浮也。故少戀滯之能。而性味易竭(宜參第十二卷作丸散法條。)是以力頗劣於湯。然比丸為捷。故大毒亦稍所畏矣。(散之屬散者。天雄散一方。此取抵當病所。

以收澀之。當歸散。白朮散。亦是調養。蓋妊娠喜疏通。不喜重滯也。要之。補方偶有用散。要不似湯丸之多矣。)丸之為物。其體也結。勢不外達。而以漸熔化。故其力最緩。而祉則取次收效。瀉則羈下症癖。然大毒難入湯散者。丸以用之。亟建殊績焉。本草經。若用毒藥療病。

先起如黍粟。陶隱居一以丸藥為解。可見大毒必宜丸藥。沉氏亦本於此耳。要之。湯也。散也。丸也。病各有其對。而藥亦各有其宜。本草經。稱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云云。而隱居又舉病有宜服丸者。服湯者云云為注。則可知彼此相藉。而三者之設。於是焉立矣。又按經中。

湯之類有如大黃黃連瀉心湯之麻沸湯漬。取於疏刷上熱。有如走馬湯之熱湯捻取白汁。取於急卒便用。並是稍緩於煮湯。有如十棗湯之煮棗去滓。取於剛柔相濟。有如大陷胸湯之內甘遂末。桃花湯之內赤百脂末。俱取於主藥專功矣。散之類。有如半夏散。半夏乾薑散之水煮。

取干其不戟咽。有如薏苡附子敗醬散之水煮。取干使藥速效矣。丸之類。有如抵當丸。大陷胸丸。下瘀血湯之水煮。取於寬猛得中。理中丸之沸湯和服。亦取於亟效矣。凡此之類。各莫不有精義存。則措施之際。不可不慎如藥法也。

又按素問有湯液醪醴論。張景岳曰。湯液者。清酒之類。先君子曰。經既云上古作湯液。而又言當今之世。必齊毒藥。則張說是。漢藝文志。湯液經法十六卷。未知所指何物。皇甫士安甲乙經序云。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此乃為煮藥之義。(湯方。或有稱飲者。

先兄紹翕曰。醫宗金鑑。葉仲堅云。飲與湯稍有別。服有定數者。名湯。時時不拘者。名飲。按千金方蘆根飲子。有隨便飲之語。是局方縮脾飲等所源也。然古方湯飲。無甚分別矣。)

又按林億等千金方凡例曰。昔人長將藥者。多作煮散法。蓋取其積日之功。今詳千金外臺。雖有其方。不過僅僅數首。而與仲景之方。其旨自異。龐安常傷寒總病論曰。唐自安史之亂。藩鎮破扈。至於五代。天下兵戈。道路艱難。四方草石。鮮有交通。故醫家以湯為煮散。然則其弊昉於五代。

而積習至宋盛行矣。(和劑局方。末卷諸湯。繫於香竄諸藥為末。沸湯點服者。蓋煮散之變法也。)

又按東垣又曰。細末者。不循絡。止去胃中及藏府之積。氣味厚者。白湯調。氣味薄者。煎之和渣服。去下部之疾。其丸極大。而光且圓。治中焦者次之。治下焦者極小。稠麵糊。取其遲化。宜至下焦。或酒或醋。取其收其散之意也。凡半夏南星。欲去濕者。以生薑汁稀糊為丸。

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餅。又易化。滴水丸。又易化。煉蜜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蠟丸者。取其難化。而旋旋取效也。此說不純。宜參前說。且古方丸藥。大抵用蜜。後世趨便。易以糊丸。功力殊劣。又寇宗奭張子剛並有蠟丸之說。張氏為優。曰。有一等虛人。沉積不可直取。

當以蠟匱其藥。蓋蠟能黏逐其病。而又久留腸胃間。又不傷氣。能消磨至盡也。(出雞峰普濟方。)又古方中。有蜜丸和棗核彈子等大。含噙化下。以治咳嗽膈噎。及胸熱之類。病屬上焦者。其意在浸潤調治。即苦酒湯少少含咽之之例。(徐洄溪傷寒類方曰。內治而兼外治法也。

又半夏散。少少咽之。)驗之往往得效。亦不可不知也。(醫心方咳嗽中。引張仲景大棗丸。僧深紫菀丸。錄驗方大紫菀丸等。千金翼方。治胸中熱。含消丸。消渴。羊髓煎等。外臺所引。諸家五膈丸。及近效。大小便不通。含消石。本草葶藶條。治嗽。含膏丸。十便良方。

心腹痛。姜骰子。瑣碎錄。骨骾。沙糖和刮牙屑等。直指方。勞瘵。雄黃散。濟生方。瘰癧。皂子丸。御藥院方。治三種癭方之類。不可枚舉。宜臨證遴用。)

又按張石頑傷寒纘論曰。云圓者。如理中。陷胸。抵當。皆大彈丸。煮化而和滓服之也。云丸者。如麻仁。烏梅。皆用小丸。取達下焦也。此說誤矣。蓋古方皆用丸字。宋欽宗諱完。其音與丸相近。故南宋槧本醫書。皆改作圓。獨趙開美重刊北宋板傷寒論。悉用丸字。實為舊面。

如王是齋百一選方。改為元字。有曰。元者。即藥之丸也。丸字犯御諱。以元字代之。此可以證焉。又丸藥。有名丹者。先君子曰。蓋以方士多煅煉服餌。凡諸石煅煉之物。泛然稱之丹。後草藥如控誕丹。竟無知其所由焉。

又按皇國製劑。轉刷及芳香。間用湯泡。以代煮煎。是取其疏蕩。亦便倉卒。其法以㕮咀藥。內絹袋中,麻沸湯擺用。(俗呼振出藥。)即三黃湯之遺意。(徐洄溪注彼方曰。此又法之最奇者。不煎而取泡。又本草引經驗後方曰。治嬰兒童子患𤺋豆疾。用紫草二兩。細銼。以百沸湯一大盞泡。

便以物合定。勿令氣漏放。如人體溫。量兒大小服。聖惠方同。泡字。作沃字。)滋補之劑。多用蜜膏。以代蜜丸。是取其留戀。其法。但以細末藥。煉蜜和過而已。(俗呼煉藥。)宋人療小兒。間既見用。蓋取適口也。(錢氏以來有其方。中無油脂之品。以蜜和如膏。故名為某膏。

)此二法者。功效不鮮。而明以來諸家。無敢知者。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