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氣血調治

是也。法當用辛溫之藥,加官桂細辛,中溫則血自歸經矣。此亦一說。又繆氏有吐血三法,曰:宜降氣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補脾不宜伐肝。又黃錦芳《本草求真》曰:血有盛於氣,則血泣而不流;故有必用溫暖之藥以行之。氣勝於血,則血燥而不通;故有必賴清涼之藥以行之。

楊仁齋曰: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於血,調其氣,猶可以導達;病原於氣,區區調血,何加焉?故人之一身,調氣為上,調血次之,是又先陽後陰之意也。若失血有敗瘀,滯泥於諸經,則氣之道路未免有壅遏,又當審所先而決去之。經所謂「先去其血,而後調之」,又不可不通其變矣。然而調氣之劑,以之調血而兩得;調血之劑,以之調氣而乖張。如木香、官桂、細辛、厚朴,以至烏藥、香附、莪朮、三稜之類,治氣可也,治血亦可也。若以當歸、地黃輩論之,施之血證,無以逾此;然其性纏滯,每於胃氣有虧焉。胃氣既虧,則五藏六府之氣亦餒矣。其間,劑量而佐助之。雖然,心為血之主,肝為血之藏;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藏。誠哉是言也!學者苟知血之出於心而不知血之納於肝,知氣之出於肺而不知氣之納於腎,用藥摸稜,往往南轅而北轍矣。假如血痢作恙,以五味、門冬等劑行其心;以巴豆、大黃等劑逐其積;而其痛獨存者,血之所藏無以養也。必佐以川芎,或芎歸湯輩,則其痛止。假如喘嗽氣鳴,以姜、橘、枳梗、蘇、桂調其氣;以南星、半夏、細辛豁其痰;而終不下降者,氣之所藏無以收也。必佐以補骨指,或安腎丸輩,則其氣歸元。病有標本,治有後先;綱舉而目斯張矣。噫!此傳心吃緊之法也。(直指方)

按易思蘭醫案曰:有云「氣如橐籥,血如波瀾」;決之東流之東;決之西流之西;氣有一息不運,則血有一息不行;欲治其血,先調其氣。或曰:血病治氣,理固明矣。嘗見有調氣而血疾不愈者,有不調氣而治血亦愈者;又何也?予曰:所因有不同耳。有因血而病氣者,有因氣而病血者;能以脈證辨之,而治法之先後定矣。繆氏又曰:因氣病而及血者,先治其氣;因血病而及氣者,先治其血。因證互異,宜精別之;並本於仁齋也。如氣血補法之詳,後自有條,茲不具錄。

白話文:

氣血調治

這是關於氣血調治的道理。治療上應該使用辛溫的藥物,例如加入肉桂、細辛等。藥性溫和,血自然就會回歸到正常的經脈運行。這是一種說法。另外,繆氏提出治療吐血的三個原則:應該疏通氣機,不應使用瀉火的藥物;應該活血化瘀,不應使用止血的藥物;應該補益脾胃,不應使用損害肝臟的藥物。黃錦芳在《本草求真》中也提到:如果血過於旺盛而氣不足,血就會凝滯而不流通,所以必須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推動血行;如果氣過於旺盛而血不足,血就會乾燥而不通暢,所以必須使用清涼的藥物來疏通血行。

楊仁齋說:「氣是血的統帥,氣的運行能帶動血的運行,氣的停滯則血也停滯,氣溫則血流順暢,氣寒則血凝結。氣若有一絲一毫的運行不暢,血也會跟著停滯。疾病如果是由於血的問題引起的,調暢氣機,還可以引導血的運行;如果疾病是由於氣的問題引起的,單單去調理血,效果就不明顯。所以,對於人體來說,調理氣機是首要的,調理血是次要的。這也是先調養陽氣,再調養陰血的意思。如果失血後有瘀血滯留在經脈中,導致氣的運行通道受到阻塞,那麼也應該辨明病情的先後輕重,決定治療方法。如同經脈所說的,應該先去除瘀血,然後再調理氣血。但也不能不考慮到病情變化。然而,調氣的藥物,有時也可以同時達到調血的效果,而調血的藥物,卻容易阻礙氣的運行。像是木香、肉桂、細辛、厚朴,乃至烏藥、香附、莪朮、三稜等藥物,既能調氣,也能調血。如果使用當歸、地黃之類的藥物,在治療血證方面效果很好,但其藥性比較滋膩,容易損傷脾胃功能。脾胃功能一旦受損,則五臟六腑的氣也會跟著虛弱。所以,使用這些藥物時應該注意劑量,並佐以其他藥物。

心是血的主宰,肝是血的儲藏之所,肺是氣的主宰,腎是氣的儲藏之所。這話說得很有道理。學醫的人如果只知道血是從心臟出來的,卻不知道血是儲藏在肝臟的;只知道氣是從肺部出來的,卻不知道氣是儲藏在腎臟的,用藥就會沒有針對性,往往會適得其反。例如,如果罹患血痢,使用五味子、麥門冬等藥物來養心,使用巴豆、大黃等藥物來去除腸道積滯,但是疼痛仍然存在,這是因為血的儲藏之處沒有得到滋養,必須佐以川芎,或用芎歸湯之類的方劑,才能止痛。又例如,如果出現喘嗽、呼吸有痰鳴的症狀,使用生薑、橘皮、枳殼、桔梗、紫蘇、肉桂來調理氣機,使用南星、半夏、細辛來化痰,但症狀仍然無法減輕,這是因為氣的儲藏之處沒有得到收斂,必須佐以補骨脂,或用安腎丸之類的方劑,才能使氣回歸腎臟,病才能好。疾病有標和本,治療有先後順序,只要抓住重點,才能夠綱舉目張。唉,這是一個需要用心體會的重要法則。(《直指方》)

根據易思蘭醫案記載,有人說氣像風箱一樣運行,血像波浪一樣流動,氣往東,血就往東,氣往西,血就往西。氣有一絲運行不暢,血也有一絲停滯。要治療血病,必須先調理氣機。有人問,治療血病要先調理氣機,這個道理固然明白,但我也看到有人調理氣機卻血病沒好,也有人不調理氣機,單治血病也好了,這是為什麼?我認為,這是因為病因不同。有的疾病是由於血病而影響到氣,有的疾病是由於氣病而影響到血。只要能夠通過脈象和症狀來辨別,就可以確定治療的先後順序。繆氏也說:由於氣病而影響到血的,要先治療氣病;由於血病而影響到氣的,要先治療血病。因為症狀各有不同,所以要仔細辨別。這些道理也都出自楊仁齋的觀點。至於氣血補養的詳細方法,後面自有詳述,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