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七 (2)
卷七 (2)
1. 參附功用
孫臺石曰。謹按神農本經。人參。味甘。氣微寒。無毒。主補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附子。味辛甘。氣大熱。有大毒。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破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入補劑宜熟。溫散寒氣宜生。人參。補藏府元氣。
附子益藏府真陽。火衰陽弱。非此不能回生。如久病氣血虛憊。一切虛損。人參可用。如命門火熄。中氣日損。一切虛寒。附子可用。先哲用補劑。必加附子數分。以壯參耆之功力。追覆散失之元陽。參附之助。豈小補哉。凡有尫羸虛冷之象。亟宜用矣。倘有如瘧邪未散之類。
醫家常執正氣足而邪自避之語。專用補法。猶如閉門逐盜。盜從何出。且邪得補而愈盛。反助其邪。為害匪細。此所謂損不足而益有餘。如肺熱還傷肺。參亦不可概用。近醫遇富貴人。輒慮其虛。不問病之虛實。一例從補。亦致失誤。此與當用不用者。等於亡羊。皆繇不能洞矚病情故耳。
(簡明醫彀。)
趙羽皇曰。萬病莫如虛證最難治。經云。不能治其虛。安問其餘。蓋虛之為言。空也。無也。家國空虛。非惠養元元。錙銖積累。必不能奠安邦本。家道豐亨。病之虛者。亦猶是也。故治虛之要。溫補為先。溫補之功。參附為首。蓋參者。參也。與元氣為參贊者也。體弱用此。
恍若陰霾見晛。寒谷回春。生機勃勃欲露。是真起死之靈苗。回生之仙草也。故不特氣虛宜用。即血虛亦宜用。內傷宜用。即外感亦宜用。煩渴由乎火邪。得人參而陰精自長。腫脹由乎氣壅。仗參力而痞悶全消。以至食不欲入。食反脹。或反胃噎膈。泄利亡陰。灑淅惡寒。多汗漏風等證。
無不賴人參之大力。作元氣之藩籬。而不知者。妄謂肺熱傷肺。參能作飽。尤屬駭異。不知肺金之冤熱。非人參不能救援。脾虛之滿中。非參朮何由健運。種種功勳。難以枚舉。昔賢嘉其功魁群草。信不誣耳。至附子一味。有斬關之能。奪旗之勇。虞搏謂其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
以追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藥達下焦。以驅除在裡之冷濕。其用亦宏矣哉。人止知手足厥冷。下利完穀。一切陰虛等候而用之。此係正治。人所易曉。然其最妙處。反能以熱攻熱。故胃陽發露。而為口爛舌糜。
腎陽發露。而為面赤吐紅。入於滋陰補氣藥中。頃刻神清熱退。謂其能反本回陽也。謂其能壯火益土也。世人甘用寒涼。畏投溫劑。一用參附。即妄加詆譭。亦知秋冬之氣。非所以生萬物者乎。若乃強陽已極。房術用以興陽。外感伏陽陽厥。用之狂越。譬之服毒自刃。此自作之孽。
豈參附之罪耶。(古今名醫匯粹。)
盧紹庵曰。附子之性。走而不守。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補劑。性味甘緩。佐以附子。藉其雄壯之勢。通行經洛。(一萬社草。)
按參附功用。約而言之。人參補陽為主。故病不問寒熱。其虛甚者。皆得相適。附子散寒為主。故病不論虛實。其寒盛者。皆得的對。世有偏補之徒。遇稍虛證。則過用參耆。補住邪氣。或遽與附子。以致哄燥。為害不細。可不戎乎。如吳又可徐洄溪輩。論人參利害不一。其言殆屬過激。仍不繁引。
又按孫趙二家。一則云肺熱不可概用。一則云肺熱非人參不能救。蓋肺熱證。有風邪犯肺。留著不散。切嫌溫補者。有內傷葉乾。因為虛燥。必須潤補者。乃孫說似長矣。李瀕湖本草綱目。王三陽傷寒綱目。亦有詳論。並宜並考。
白話文:
孫臺石說,根據《神農本草經》記載,人參味道甘甜,氣味稍微寒涼,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補養五臟,安定精神,穩定魂魄,止住驚悸,消除邪氣,使眼睛明亮,使心情開朗,增長智慧。附子味道辛辣甘甜,氣味非常熱,有劇毒。主要功效是驅散風寒引起的咳嗽和逆氣等邪氣,溫暖中焦,破除堅硬的腫塊和血瘀,治療寒濕引起的筋骨萎軟、彎曲疼痛、膝蓋疼痛不能行走。用在補藥中宜用熟附子,用來溫散寒氣宜用生附子。人參能補益臟腑的元氣,附子能增強臟腑的真陽。如果火衰陽氣虛弱,非用附子不能使人恢復生機。像久病導致氣血虛弱,一切虛損的情況,可以用人參。如果命門火衰,中氣一天天衰弱,一切虛寒的情況,可以用附子。前代的醫家在使用補藥時,必定會加入少許附子,來增強人參、黃耆的功效,追回散失的元陽。人參和附子的幫助,難道只是小小的補益嗎?凡是有身體瘦弱、虛弱怕冷的症狀,就應該趕快使用它們。如果像瘧疾的邪氣還沒散去,
有些醫生常常執著於「正氣足了邪氣自然就會消散」的說法,只用補藥,這就像關起門來趕賊,賊要從哪裡出去呢?而且邪氣得到補益反而更加旺盛,反而會助長邪氣,造成的危害不小。這就是所謂的「損不足而益有餘」。像肺熱反而會傷害肺,這種情況人參也不能隨便使用。現在的醫生遇到富貴人家,就總是擔心他們身體虛弱,不問疾病的虛實,一律用補藥,也會造成錯誤。這種該用卻不用的情況,就像丟失了羊一樣,都是因為不能清楚地了解病情。
(出自《簡明醫彀》)
趙羽皇說,各種疾病當中,虛證最難治療。《黃帝內經》說:「不能治療虛證,怎麼能治療其他的疾病呢?」虛的意思就是空虛、沒有。國家空虛,不靠惠及百姓、積少成多,一定不能安定根本。家道豐盛,疾病的虛證也是如此。所以治療虛證的要點,首先要用溫補的方法。溫補的功效,人參和附子最為重要。人參,有參與、輔助的意思,是用來輔助元氣的。身體虛弱的人使用人參,
就像陰霾天氣看到陽光,寒冷的冬天回到春天一樣,生機勃勃,是真正的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所以不只是氣虛適合使用,血虛也適合使用。內傷適合使用,外感也適合使用。煩渴是由於火邪引起的,用人參能使陰精自然生長。腫脹是由於氣機壅滯引起的,靠人參的力量能使胸悶全部消除。甚至食慾不振、吃了反而脹氣,或者反胃、噎膈、腹瀉、亡陰、怕冷發抖、多汗等症狀,
都無不依賴人參的強大力量,作為保護元氣的屏障。而不了解的人,胡亂說肺熱會傷肺,說人參會使人飽脹,實在是太荒謬了。他們不知道肺金的冤熱,非用人參不能救治。脾虛導致腹部脹滿,非用人參、白朮如何能使其健運。種種功勞,難以一一列舉。古人稱讚人參是群藥之首,確實不假。至於附子這味藥,有打破關隘的能力、奪取旗幟的勇猛。有人說它能引導補氣藥,通行十二經脈,
追回散失的元陽;能引導補血藥進入血分,滋養不足的真陰;能引導發散藥打開皮膚毛孔,驅逐在表的風寒;能引導溫藥到達下焦,驅除在裡的寒濕。它的作用實在太大了!人們只知道手腳冰冷、腹瀉不止、一切陰虛等情況才使用附子,這是屬於常規的治療方法,容易理解。然而它最奧妙的地方,反而是能用熱藥來治療熱證。所以當胃陽外露,出現口舌潰爛的症狀;
腎陽外露,出現面紅、吐血的症狀。加入滋陰補氣的藥中,片刻就能使人精神清爽、熱退。這是因為它能使陽氣恢復到原來的狀態,能夠使火強盛、增強脾土的功能。世人喜歡用寒涼的藥物,害怕用溫熱的藥物,一用到人參附子,就胡亂加以詆毀。他們難道不知道秋冬的氣候不是用來滋養萬物的嗎?如果陽氣已經極度旺盛,用它來增強性功能,或者外感後陽氣伏藏導致陽厥,使用附子就會使病情狂亂發作,這就像是自己服毒自殺一樣,這是自己造成的災禍,
難道是人參和附子的罪過嗎?(出自《古今名醫匯粹》)
盧紹庵說,附子的藥性是走而不守,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補藥,藥性甘緩,搭配附子,借用它雄壯的力量,通行經絡。(出自《一萬社草》)
總結人參和附子的功效,大體來說,人參主要是補陽,所以無論疾病是寒性還是熱性,只要虛弱得很嚴重,都適合使用。附子主要是散寒,所以無論疾病是虛證還是實證,只要寒邪很盛,都適用。世上有一些偏執於補藥的人,遇到稍微虛弱的症狀,就過度使用人參、黃耆,導致邪氣被補藥滯留在體內,或者過早地使用附子,導致燥熱,危害不小,不可不戒!像吳又可、徐洄溪等人,對人參的利弊看法不一,他們說的有些過於激烈了,就不在這裡詳細列舉。
另外,孫臺石和趙羽皇兩家的說法,一個說肺熱不能一概使用人參,另一個說肺熱非用人參不能救治。這是因為肺熱的症狀,有的是風邪侵犯肺部,停留在體內不散,非常忌諱使用溫補藥;有的是內傷導致肺陰枯竭,因為虛弱而燥熱,必須用滋潤的藥物來補養。所以孫臺石的說法似乎比較周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和王三陽的《傷寒綱目》也有詳細的論述,應該一起參考。
2. 平補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氣為陽,天之所以食人者也。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為陰,地之所以食人者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陰陽不可偏勝。有偏勝,斯有不足,於是有補養之法。然必適平而止,不可太過。過則復為有餘,亦非中道也。常人之情,知補養為益,而不知陰陽欲其平均。
故言補者,必專以金石灸炳為務,名曰補之,適以燥之也。是豈知補虛扶羸之道哉。夫男子腎虛,水不足也。凡補虛多以燥藥,是不知腎惡燥也。女子陰虛,血不足也。凡補虛多以陽劑,是不知陽勝而陰愈虧也。況補上欲其緩,補下欲其急,五藏之虛羸,其補必於母。非通乎天地陰陽消息盈虛之道者,
未易說此。(聖濟總錄。)
程若水曰:大抵人之虛,多是陰虛火動,脾胃衰弱。真陰者水也,脾胃者土也。土雖喜燥,然太燥則草木枯槁。水雖喜潤,然太潤則草木濕爛。是以補脾胃補腎之藥,務在潤燥得宜,隨病加減。(醫彀。)
黃錦芳曰:精不足,而以厚味投補,是虧已在於精,而補不當用以平劑矣。氣不足,而以輕清投補,是虧已在於氣,而補亦不當用以平劑矣。惟於補氣而於血有損,補血而於氣有窒,補上而於下有礙,補下而於上有虧,其症似虛非虛,似實非實,則不得不擇甘潤和平之劑以進。(本草求真。)
按王啟玄元和紀用經曰:南陽真人張仲景戒人妄服燥烈之藥,謂藥勢偏有所助,勝克流變,則百病生焉。(按仲景語,千金所引少異。)又曰:人若妄服燥烈藥,乃憫苗不長,而揠之者也。又張子剛雞峰普濟方,論燥熱之害曰:肌肉之虛,猶如體之虛輕,如馬勃通草蒲梢燈心之屬,
是也。非滋潤黏膩之物以養之,不能實也。故前古方中,鹿角膠阿膠牛乳鹿髓羊肉飴糖酥酪杏仁煎酒蜜人參當歸地黃門冬之類者,蓋出此意云云。證治要訣,辨治勞法云:獨用熱藥者,猶釜中無水而進火也。過用冷藥者,猶釜下無火而添水也。俱篤論也。又俞守約續醫說曰:
常熟徐氏病中氣不足,延王時勉治,脈曰:此證宜補劑,當用參耆。譬如築基造屋,不可以時日計其成緒,須服藥百裹,乃可望愈云云。蓋是用平補之法已。(前卷緩急條當參。)
白話文:
平補
身體形體不足,要用溫養的方式來補充氣。氣屬陽,是上天用來養育人類的能量。精不足,要用滋味的方式來補充。味屬陰,是大地用來養育人類的物質。人是稟受天地陰陽之氣而生的,陰陽必須保持平衡,不能偏盛一方。一旦陰陽失衡,就會產生不足,因此才需要補養的方法。然而,補養必須適度,以達到平衡為止,不能過度。過度就會變成有餘,同樣不是中庸之道。一般人只知道補養對身體有益,卻不知道陰陽需要保持平衡。
所以,一提到補,就只知道使用金石、艾灸等方法,並稱之為「補」,實際上只是使其更加乾燥而已。這哪裡是懂得補虛扶弱的道理呢?男子腎虛,是體內水分不足。一般補腎虛卻大多使用燥熱的藥物,卻不知道腎臟最怕乾燥。女子陰虛,是體內血液不足。一般補陰虛卻大多使用陽性的藥物,卻不知道陽氣過盛反而會使陰液更加虧損。何況,補上身要用緩和的方式,補下身則要用快速的方式。五臟虛弱,補養必須從其母臟著手。如果不是通曉天地陰陽消長變化的道理,很難理解這些。
程若水說:人體虛弱,大多是陰虛火旺,脾胃衰弱。真陰是指水,脾胃是指土。土雖然喜歡乾燥,但過於乾燥就會使草木枯萎。水雖然喜歡濕潤,但過於濕潤就會使草木腐爛。因此,補脾胃、補腎的藥物,務必使潤燥適宜,並根據病情增減藥量。
黃錦芳說:精不足,卻用厚膩的食物來補,這是在虧損的基礎上,又用不適合的藥物來補了。氣不足,卻用清淡的食物來補,這也是在虧損的基礎上,又用不適合的藥物來補了。只有當補氣損血、補血礙氣、補上損下、補下虧上,症狀似虛非虛、似實非實時,才不得不選擇甘潤平和的藥物來調補。
王啟玄引述元和紀用經說:南陽真人張仲景告誡人們不要亂用燥烈的藥物,認為藥物的偏性會有所助長,過盛就會產生變化,導致百病叢生。又說:人如果亂用燥烈的藥物,就如同擔心禾苗不長,而強行拔苗助長。張子剛的雞峰普濟方也論述了燥熱的危害:肌肉虛弱,就像身體輕微虛弱,可以用馬勃、通草、蒲梢、燈心之類的東西來比喻。如果不用滋潤黏膩的物質來養護,就無法使之充實。所以古代方劑中,會使用鹿角膠、阿膠、牛乳、鹿髓、羊肉、飴糖、酥酪、杏仁、煎酒、蜂蜜、人參、當歸、地黃、麥門冬等藥物,都是這個道理。證治要訣中辨治勞法說:單獨使用熱性藥物,就像鍋裡沒有水卻加火燒;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就像鍋下沒有火卻加水一樣。這些都是深刻的論述。俞守約的續醫說又提到:
常熟徐氏生病,感覺體內氣不足,請王時勉治療,把脈後說:這個病適合用補藥,應當使用人參、黃耆。就像築造房屋,不能期望短期內完成,必須服用上百劑藥,才能看到痊癒的希望。這就是使用平補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