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方法大綱
程普明曰:「論病之原,以內傷外感四字括之。論病之情,則以寒熱虛實表裡陰陽八字統之。而論治病之方,則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蓋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病變雖多,而法歸於一。此予數十年來,心領神會,歷試而不謬者,盡見於八篇中矣。學者誠熱讀而精思之,於以救濟蒼生,亦未必無小補云。」(醫學心悟。)
按方法分類,諸說紛糅。但程氏析為八法,雖未能無疵,然稍屬約確,故茲舉其敘辭,以存梗概。如其詳義,具列在後。蓋陳藏器以藥之大體,定為十種,而後世目以十劑,或更蛇足數劑。(詳第十一卷中宜參。)至徐思鶴《醫學全書》,則又添調和解利寒溫暑火平奪安緩淡清,併為二十四方,煩雜最甚。此佗。劉河間立有輕清暑火解甘淡緩寒調奪濕補平榮澀和溫十八劑。(出朱好謙《心印紺珠經》,又王損庵《證治準繩》,李建齋《醫學入門》,並引之。)張戴人謂汗吐下三法,能兼眾法。二家之見繁省失當者也。吳雪窗《醫學權衡》,以戴人三法,而補之以利溫和方。(見徐思鶴《古今醫統》。)亦未為盡。張景岳八陣,列為補和攻散寒熱固因,尤失新奇。而張石頑增有兼方,亦為冗設焉。又汪訒庵撰《醫方集解》,其部分頗佳。今拈例言於左,曰:「蓋以治病之道,當治於未病,故先補養。及既受病,則有汗、吐、下三法,故次發表、湧吐、攻裡。若表症未除,里證復急者,當表裡交治,故次發表攻裡。(按:此說甚謬,辨見於次卷。)又有病在半表半裡,及在表而不宜汗,在裡而不宜下者,法當和解,故次和解。然人之一身,以氣血為主,故次理氣、理血。若受病之因,多本於六淫,故次風、寒、暑、濕、燥、火。古云:『百病皆從痰起』,故次除痰。若飲食不節,能致積滯,故次消導。又滑則氣脫,故次收澀。蟲能作病,故次殺蟲。至於眼目、癰瘍、婦人,各有專科,每科略取數方,以備採擇。末附救急良方,以應倉卒。」
又按仲景治傷寒,大要亦不過八法,曰:汗、清、下、溫;此為六病正證之治。曰:吐、消、補、澀;此為兼變諸證之治。汗、清、下、溫,兼變亦施;而吐、消、補、澀,在正證所不須矣。如雜病之治,究竟亦不出於此八者範圍之外耳。但八法中,細目頗多,今論列於各款云。
又嘗考前輩所辨析,有曰:「其治有四:因其輕而揚之;下者因而竭之;中滿者泄之;高者因而越之者。」(劉河間《保命集》。)有曰:「大要無越乎汗吐下溫四法者。」(戴九靈撰《呂滄洲傳》。)有分為汗、吐、下、溫、和解、調六類者。(陸彥功《傷寒類證便覽》。)有曰:「不過汗吐下溫和解五法者。」(王心春《傷寒證治明條》。)有分為汗、吐、下、滲、和解、溫補六類者。(李建齋《醫學入門》。)有分為汗、吐、下、溫、清、補六法者。(張景岳《類經》,又《景岳全書》。每法有子目。)有分為發表、解肌、和解、攻裡、救里五法者。(陳長卿《傷寒五法》。)有分為發汗、湧吐、和解、清熱、攻血、攻下者。(汪苓友《傷寒辨注》,引張憲公《傷寒論類疏》。)
白話文:
方法大綱
程普明說,探討疾病的根源,可以用「內傷、外感」四個字概括;論述疾病的狀況,可以用「寒、熱、虛、實、表、裡、陰、陽」八個字統攝。而論及治療疾病的方法,可以用「汗、和、下、消、吐、清、溫、補」這八種方法來概括。其實,每一種方法中都包含了這八種方法的精髓,而八種方法中又包含了無數種變化的方法。疾病的變化雖然多,但治療的方法最終都歸於一。這是我數十年來,領悟於心並多次驗證都準確無誤的道理,都詳細記載在我的八篇文章中。希望學醫的人能夠認真研讀並深入思考,藉此來救濟百姓,也未必沒有小小的幫助。(出自《醫學心悟》)
關於治療方法的分類,各家的說法相當混亂。但程氏將其分為八法,雖然並非完美無缺,但算是比較簡要明確的。因此,我先將他的敘述摘錄出來,保留一個大概的框架,詳細的解釋將在後文列出。 陳藏器將藥物的大體分為十種,後世稱為「十劑」,甚至有人多加了幾種(詳見第十一卷,可參考)。到了徐思鶴的《醫學全書》,又增加了調、和、解、利、寒、溫、暑、火、平、奪、安、緩、淡、清,併為二十四方,過於繁瑣。此前,劉河間確立了輕、清、暑、火、解、甘、淡、緩、寒、調、奪、濕、補、平、榮、澀、和、溫十八劑(出自朱好謙的《心印紺珠經》,王損庵的《證治準繩》和李建齋的《醫學入門》也引用了)。 張戴人認為「汗、吐、下」三法能夠涵蓋所有方法,但這兩家的看法,要麼過於繁瑣,要麼過於簡略,都失之偏頗。吳雪窗的《醫學權衡》,在戴人三法的基礎上,加入了利、溫、和等方法(出自徐思鶴的《古今醫統》),也沒有完全概括。張景岳的「八陣」,分為補、和、攻、散、寒、熱、固、因,也缺乏新意。而張石頑增加了兼方,更是多此一舉。汪訒庵編撰的《醫方集解》,其分類方式較佳。現在我將他的分類方式舉例說明:治療疾病的原則,應當在疾病未發作時就開始治療,所以首先要補養。如果已經生病,則有汗、吐、下三法,所以接下來是發表、湧吐、攻裡。如果表證還沒解除,而裡證又很緊急,應當表裡同時治療,所以接下來是發表攻裡(按:此說甚謬,辨析見後卷)。還有的病在半表半裡,或者病在表卻不適合用發汗,病在裡卻不適合用瀉下,這種情況應當用和解的方法,所以接下來是和解。人體以氣血為主,所以接下來是理氣、理血。如果生病的原因多由於六淫邪氣,所以接下來是風、寒、暑、濕、燥、火。古人說「百病皆從痰起」,所以接下來是除痰。飲食不節制,會導致積滯,所以接下來是消導。滑脫則氣虛,所以接下來是收澀。蟲子能夠導致疾病,所以接下來是殺蟲。至於眼科、癰瘍科、婦科,各有專門的科目,每個科目取少量方劑,以備選擇。最後附上救急良方,以應對緊急情況。
再根據仲景治療傷寒的方法,主要也是不超過八法。汗、清、下、溫,是用來治療六種疾病的正證;吐、消、補、澀,是用來治療兼證或變證。汗、清、下、溫,也可用於變證,而吐、消、補、澀,在正證中則不需要。像雜病的治療,最終也逃不出這八種方法的範圍。只是在這八種方法中,又有很多細分的類目,現在將在各個條目中論述。
我也曾考察前輩的辨析,有人認為治療有四種方法:向上引導輕淺的病邪,向下瀉導積滯的病邪,泄瀉中焦滿悶的病邪,升舉高位的病邪(劉河間《保命集》)。有人認為主要的治療方法不超過汗、吐、下、溫四種(戴九靈所撰的《呂滄洲傳》)。有人分為汗、吐、下、溫、和解、調等六類(陸彥功的《傷寒類證便覽》)。有人認為不超過汗、吐、下、溫、和解五法(王心春的《傷寒證治明條》)。有人分為汗、吐、下、滲、和解、溫補六類(李建齋的《醫學入門》)。有人分為汗、吐、下、溫、清、補六法(張景岳的《類經》和《景岳全書》,每法都分有子目)。有人分為發表、解肌、和解、攻裡、救里五法(陳長卿的《傷寒五法》)。有人分為發汗、湧吐、和解、清熱、攻血、攻下(汪苓友的《傷寒辨注》,引用了張憲公的《傷寒論類疏》)。有人分為汗、吐、下、和、寒、溫六方(柯韻伯的《傷寒論翼》和王晉三的《古方選注》)。有人分為發、解、和、清、救五略(汪春圃的《孝慈備覽》)。這些說法都存在一些問題,所以不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