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二 (14)
卷二 (14)
1. 反治
王啟玄曰:夫病之微小者,猶人火也。遇草而炳,得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滅。故逆其性氣,以折之、攻之。病之太甚者,猶龍火也。得濕而炳,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濕折之,適足以光焰詣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消,焰光撲滅。
然逆之,謂以寒攻熱,以熱攻寒;從之,謂攻以寒熱。雖從其性用,不必皆同。是以下文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多從少,觀其事也。」此之謂乎。(素問次注。)
又曰:夫大寒內結,稸聚疝瘕,以熱攻除。除寒格熱反縱,反縱之則痛發尤甚。攻之則熱,□□□不得前方,以蜜煎烏頭,佐之以熱蜜,多其藥。服已便消。是則張公從此,而以熱因寒用也。
有火氣動,服冷已過,熱為寒格,而身冷嘔噦,嗌乾口苦,惡熱好寒。眾議攸同,咸呼為熱。冷治則甚。其如之何?逆其好則拒治,順其心則加病。若調寒熱逆,冷熱必行,則熱物冷服。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由是病氣隨愈,嘔噦皆除。情且不違,而致大益。醇酒冷飲,則其類矣。是則以熱因寒用也。
所謂惡熱者,凡諸食餘氣主於生者。(新校正云:主字疑誤。)上見之,已嘔也。又病熱者,寒攻不入,惡其寒勝。熱乃消除。從其氣則熱增;寒攻之則不入。以豉豆諸冷藥酒漬,或溫而服之。酒熱氣同,固無違忤。酒熱既盡,寒熱已行。從其服食,熱便隨散。此則寒因熱用也。或以諸冷物,熱劑和之,服之、食之,熱復圍解。是亦寒因熱用也。
又熱食豬肉及粉羹乳,以椒姜橘熱劑和之,亦其類也。又熱在下焦,治亦然。假如下氣虛乏,中焦氣擁,胠脅滿甚,食已轉增。粗工之見,無能斷也。欲散滿則恐虛其下;補下則滿甚於中。散氣則下焦轉虛;補虛則中滿滋甚。醫病參議,言意皆同:不救其虛,且攻其滿。藥入則減,藥過依然。故中滿下虛,其病常在。乃不知疏啟其中,峻補於下。少服則資壅;多服則宣通。由是而療,中滿自除,下虛斯實。此則塞因塞用也。
又大熱內結,注泄不止。熱宜寒療,結復須除。以寒下之,結散利止。此則通因通用也。又大寒凝內,久利溏泄。愈而復發,綿歷歲年。以熱下之,寒去利止。亦其類也。投寒以熱,涼而行之;投熱以寒,溫而行之。始同終異,斯之謂也。斯如此等,其徒實繁。略舉宗兆,猶是反治之道,斯其類也。(同上)
又曰:要格曰,寒盛格陽,治熱以熱。(慎不可寒格陽,而治以寒;外似順,而中氣乃逆。)熱盛拒陰,治寒以寒。(慎不可熱拒陰,而治以熱;外似順,而中氣乃逆。○元和紀用經。)
何西池曰:有真反、假反之分。假反者,如熱邪內陷,陽氣不達於外,故身冷肢厥,戰慄惡寒。以大承氣湯下之而愈。不識者,見其外證似寒,用寒訝其相反。識者謂其內證真熱,用寒實為正治,乃假反,而非真反也。真反者,如風火暴盛,痰涎上湧,閉塞咽喉。非辛熱之品,[text missing].
白話文:
王啟玄說,疾病剛開始時,就像小火苗一樣,遇到乾草就會燃燒,碰到木柴就會燒得更旺,可以用潮濕的東西壓制,用水來撲滅。所以要針對它的特性,用相反的方法去壓制它。但是如果疾病非常嚴重,就像猛烈的火龍一樣,遇到潮濕就燃燒,碰到水就會燒得更旺。如果不知道它的特性,還用水去壓制,只會讓火焰更加猛烈,直到燃燒殆盡。了解它的特性,就應該反其道而行,用火來引導它,讓它自己燃燒殆盡,火焰自然就熄滅了。
所以,所謂的「逆」,指的是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熱症,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寒症;所謂的「從」,指的是用寒涼或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寒症或熱症,雖然是順應病性來用藥,但並非一成不變,所以後文說「逆者正治,從者反治」,用藥量的多少,要看實際情況。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另外,還有說,如果體內寒氣積聚,形成疝氣、腫塊,用溫熱的藥物來驅除,結果寒氣被排斥,反而讓熱氣更加囂張,疼痛也更加劇烈。用熱藥來攻,結果更熱。如果不得已必須使用熱藥,可以用蜂蜜煎烏頭,並加入熱蜜來輔助,加大藥量,服下後症狀就能消除。這就是張仲景使用熱藥來治療寒症的例子。
另外,如果有火氣擾動,服用過冷的藥物後,熱氣被寒氣阻隔,導致身體發冷、嘔吐、喉嚨乾燥、口苦、怕熱喜寒,大家都認為是熱症,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這種情況怎麼辦呢?如果反著病人喜歡的來治療,反而會拒絕治療;如果順著病人的喜好來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如果用寒熱藥物來調節,則冷熱藥物都可行。可以把熱藥冷卻後服用,當藥物下嚥後,寒冷的藥性消失,熱性就會發揮作用,於是病氣就隨著痊癒,嘔吐也停止,既不違背病人的意願,又能達到很好的療效,就像喝冷酒一樣。這也是用熱藥治療寒症的例子。
所謂的「怕熱」,是指那些食用食物後產生的氣,主要是因為身體內部有問題。一吃就吐,就是因為身體在排斥。還有,如果患有熱症,用寒涼的藥物也進不去,身體反抗寒涼的藥物,反而用熱藥才能消除。如果順著它的氣勢,熱氣就會更加嚴重;如果用寒涼的藥物來攻,則藥物根本進不去。可以用豆豉等寒涼的藥物泡酒,稍微溫熱後服用,酒的熱性與藥物的熱性一致,不會產生衝突。當酒的熱性消失後,藥物的寒性就開始發揮作用,讓熱氣隨著消散。這就是用寒藥治療熱症的例子。
也可以用一些寒涼的藥物,搭配溫熱的藥物一起服用,熱氣就會被解除。這也是用寒藥治療熱症的例子。或者吃熱的豬肉、粉羹、牛奶,搭配薑、橘皮等溫熱的藥物,也是這個道理。
如果熱在下焦,治療方法也是一樣。假設下焦虛弱,中焦氣滯,導致胸脅脹滿,吃東西後反而加重。普通的醫生沒有辦法判斷,如果想散滿,又怕下焦更虛;如果補下焦,中焦又會更加脹滿;如果散氣,下焦會更加虛弱;如果補虛,中焦脹滿會更加嚴重。醫生們議論紛紛,但意見都一致,不敢去救下焦的虛弱,反而去攻中焦的脹滿,吃藥後暫時減輕,但藥效一過又恢復原狀。所以中焦脹滿,下焦虛弱的毛病經常反覆。卻不知道應該疏通中焦的氣滯,同時大力補益下焦的虛弱。少用藥物會導致氣滯,多用藥物又能疏通氣機,這樣治療,中焦的脹滿自然就消除了,下焦的虛弱也得到了補充,這就是用「塞」來治療「塞」的道理。
另外,如果體內熱氣過盛,導致腹瀉不止,熱症應該用寒涼的藥物治療,但結滯卻需要疏通。可以用寒涼的藥物來疏通,結滯消除後腹瀉就停止了。這就是用「通」來治療「通」的道理。
另外,如果體內寒氣凝結,導致長期腹瀉,反覆發作,經過多年都沒有痊癒,可以用溫熱的藥物來疏通,寒氣去除後腹瀉就停止了,也是這個道理。
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熱症,要溫和地進行;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寒症,要寒涼地進行。開始時看起來相同,最終結果卻不同,這就是所謂的「反治」。像這樣的情況有很多,只是簡單地舉例說明,這就是反治的道理。
另外還說,要點是:寒氣過盛,導致陽氣被阻隔,應該用熱藥來治療。(千萬不能因為寒氣阻隔陽氣,就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表面上看起來好像順應了病情,但其實是在逆轉中焦的氣機)。熱氣過盛,導致陰氣被拒絕,應該用寒藥來治療。(千萬不能因為熱氣拒絕陰氣,就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表面上看起來好像順應了病情,但其實是在逆轉中焦的氣機)。
何西池說,反治還有真假之分。所謂假反,例如熱邪內陷,陽氣不能到達體表,所以身體發冷、四肢冰涼、發抖怕冷。用大承氣湯來瀉熱,反而能治好。不明白的人,看到這種外表像是寒症的情況,用寒涼的藥物會覺得很矛盾,明白的人,知道這種情況是體內真的有熱,用寒涼的藥物實際上是正治,所以這是假的反治,而不是真的反治。真的反治,例如風火過於旺盛,痰涎上湧,阻塞咽喉,一定要用辛熱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