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五 (1)
卷五 (1)
1. 下法大旨
張戴人曰。下之攻病。人亦所惡聞也。然積聚陳莝於中。留結寒熱於內。留之則是耶。攻之則是耶。內經一書。惟以氣血通流為貴。世俗庸工。惟以閉塞為貴。又止知下之為瀉。又豈知內經之所謂下者。乃所謂補也。陳莝去而腸胃潔。癥瘕盡而營衛昌。不補之中。有真補者存焉。
然俗不信下之為補者。蓋庸工妄投下藥。當寒反熱。當熱反寒。未見微功。轉成大害。使聰明之士。亦復不信者。此也。所以謂寒藥下者。調胃承氣湯。泄熱之上藥也。大小桃仁承氣。次也。陷胸湯。又其次也。大柴胡。又其次也。(按此諸方。各有所宜。今立差等。未審何意。
白話文:
張戴人說:「瀉下攻治疾病,人們通常不喜歡聽聞。然而,如果積聚的陳腐食物停留在體內,寒熱之邪留在內,不瀉下,難道就是正確的嗎?瀉下才是正確的。內經一書,最重視氣血流通。世俗庸醫,卻以阻塞為貴。他們只知道瀉下就是瀉下,卻不知道內經所說的瀉下,其實是補益。陳腐食物去除,腸胃就潔淨;癥瘕消散,營衛就旺盛。在不補之中,其實包含了真正的補益。
然而,世俗不相信瀉下是補益,因為庸醫胡亂使用瀉下藥,遇到寒症卻用熱藥,遇到熱症卻用寒藥,沒能見到微小的功效,反而造成很大的傷害,使聰明的人也因此不相信瀉下之法。這就是為什麼說寒藥瀉下的[調胃承氣湯],是泄熱的上等藥方;大小桃仁承氣湯,次之;陷胸湯,又次之;大柴胡湯,更次之。(按:這幾個方劑各有適宜的病症,現在將它們分出等級,其意圖不明。)
)以涼藥下者。八正散。泄熱兼利小便。洗心散。抽熱兼治頭目。黃連解毒散。治內外上下畜熱。而不泄者。四物湯。涼血而行經者也。神芎丸。解上下畜熱。而泄者也。以溫藥而下者。無憂散。下諸積之上藥也。十棗湯。下諸水之上藥也。以熱藥下者。煮黃丸纏金丸之類也。
白話文:
使用涼性藥物來瀉下的,有八正散,可泄熱兼利小便;洗心散,可抽熱兼治頭目;黃連解毒散,可治內外上下蓄熱。而不瀉下的,有四物湯,可涼血而行經;神芎丸,可解上下蓄熱。而瀉下的,使用溫性藥物,如無憂散,可下諸積之上藥;十棗湯,可下諸水之上藥。使用熱性藥物來瀉下的,如煮黃丸、纏金丸之類。
急則用湯。緩則用丸。或以湯送丸。量病之微甚。中病即止。不必盡劑。過而生愆。仲景曰。大法秋宜瀉。謂秋則陽氣在下。人氣與邪氣亦在下。故宜下。此仲景言其大概耳。設若春夏有可下之疾。當不下乎。(按此下。原論承氣湯。義不了。今刪卻。)或言男子不可久瀉。
婦人不可久吐。何妄論之甚也。可吐則吐。可下則下。豈問男女乎。大人小兒。所傷之物在胃脘。如兩手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宜下之。何以別乎。蓋傷宿食者惡食。傷風者惡風。傷寒者惡寒。傷酒者惡酒。至易辨也。故凡宿食在胃脘者。可下之。則三部脈平。若心下按之。
白話文:
病情緊急就用湯藥,病情緩慢就用丸藥,也可以用湯藥送服丸藥。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用藥,病好了就停藥,不必服用整副藥,過度用藥反而會帶來不良後果。張仲景說,秋季宜瀉,因為秋季陽氣下降,人體的正氣和邪氣都下降,所以宜瀉。這只是張仲景概括性的論述,如果春秋兩季有需要瀉的疾病,也應該瀉。有些說法認為男子不可久瀉,婦人不可久吐,這些說法過於武斷。如果需要吐就吐,需要瀉就瀉,怎麼能以男女來區分呢?成人小孩,如果病邪停滯在胃脘,且兩手脈象遲而滑,說明內實,應該瀉下。如何區分呢?因為傷食者惡食,傷風者惡風,傷寒者惡寒,傷酒者惡酒,很容易辨別。所以,凡是宿食停留在胃脘者,可以瀉下,這樣三部脈象就會平穩。如果按壓心下,……。
而硬滿者。猶宜再下之。如傷寒大汗之後。重複勞發。而為病者。蓋下之後。熱氣不盡故也。當再下之。若雜病腹中滿痛不止者。此為內實也。金匱要略曰。痛而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難經曰。痛者為實。腹中滿痛。里壅為實。故可下之。不計難病傷寒。皆宜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或導水丸。或泄水丸等藥。過十餘行。如痛不已。亦可再服。痛已則止。至如傷寒大汗之後。發熱脈沉實。及寒熱往來。時時有涎嗽者。宜大柴胡加當歸煎服之。下三五行立愈。產後慎不可作諸虛不足治之。必變作骨蒸寒熱。飲食不入。肌膚瘦削。經水不行。經曰。
白話文:
如果肚子硬滿,應該繼續服用瀉下藥。例如,傷寒患者出汗後,又過度勞累而生病,這是因為瀉下後,體內的熱氣沒有完全消散,所以應該繼續服用瀉下藥。如果各種疾病導致腹中脹滿疼痛不止,這是由於內部實證造成的。金匱要略中說,疼痛而腹脹,按壓不痛是虛證,疼痛是實證。難經中說,疼痛是實證,腹中脹滿疼痛,是里寒壅塞的實證,所以可以服用瀉下藥。不論是難治的疾病還是傷寒,都應該儘快服用瀉下藥。
可以服用大承氣湯、導水丸、泄水丸等藥物。服用十餘劑後,如果疼痛沒有減輕,可以再次服用。疼痛減輕後就停止服用。至於傷寒患者出汗後發熱,脈象沉實,以及寒熱交替,時常有唾液咳嗽,應該服用大柴胡加當歸煎,服用三五劑就會痊癒。產婦要注意,不可治療虛損不足的疾病,否則會變成骨蒸寒熱,飲食不進,肌膚消瘦,月經不調。經書上說…
寒則衰飲食。熱則消肌肉。人病瘦削。皆粗工以藥消爍之故也。嗚呼。人之死者。豈為命乎。難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至如目黃九疸食勞。皆屬脾土。可下之。宜茵陳蒿湯。或用導水丸。禹攻散。瀉十餘行。次以五苓散。桂苓甘露散。白朮丸等藥。
服之則愈矣。或腰腳胯痛。可用甘遂粉二三錢。以獖豬腰子。薄批七八片。摻藥在內。以濕紙包數重。文武火燒熟。至臨臥細嚼。以溫酒或米飲湯調下。至平明。見一二十行。勿訝。意欲止瀉。則飲冰或新水。頓服之瀉立止。次服通經和氣定痛烏金丸騙馬丹之類。則愈矣。內經。
白話文:
寒冷會導致消化吸收功能減弱,而炎熱則會消耗肌肉。人體生病導致消瘦,都是因為過度使用藥物而損傷身體所致。唉,人死,難道真的是天命嗎?《難經》中說:「實則實之,虛則虛之,損不足而益有餘。」像這樣死的人,都是被醫生用藥物給害死的。至於像黃疸、食積勞損等病症,都屬於脾胃虛弱,可以服用瀉藥治療。可以用茵陳蒿湯、導水丸、禹攻散等藥物瀉下十餘次,然後再服用五苓散、桂苓甘露散、白朮丸等藥物。服藥後就能痊癒。如果腰腳胯部疼痛,可以用甘遂粉二三錢,混合豬腰子薄片,包好蒸熟,臨睡前細嚼,溫酒或米湯送服。第二天早上就能看到排泄物。不要害怕,如果想要止瀉,可以用冰水或生水快速服用,就能立刻止瀉。之後服用通經和氣定痛的烏金丸、騙馬丹等藥物,就能治癒。以上皆出自《內經》。
有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者。太僕以為瘴氣賊魅。蟲毒蜚屍。鬼擊沖薄。墜墮。風寒暑濕。斫射剝割撞撲之類。至如諸落馬墮井。打撲閃肭損折。湯沃火燒。車碾犬傷。腫發焮痛。日夜嚎泣不止者。予尋常談笑之間。立獲大效。可峻瀉三二十行。痛止腫消。乃以通經散。下導水丸等藥。
如瀉水少。則可再加湯劑瀉之。後服和血消腫散毒之藥。病去如掃。此法得之睢陽高大明侯德和。使外傷者。不致癃殘跛躄之患。余非敢掩人之善。意在救人耳。曾有鄰人。杖瘡發作腫痛。焮及上下。語言錯亂。時時嘔吐。數日不食。皆曰不救。余以通經散三四錢。下神祐丸百餘丸。
白話文:
有些疾病不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而是由外來因素造成的。這些外來因素包括瘴氣、邪魅、蟲毒、屍毒、鬼魅侵襲、跌落、風寒暑濕以及刀傷、割傷、撞擊、跌撲等等。例如,有人從馬背上摔下來,或者掉進井裡,或是被打傷、閃到腰、骨折、被燙傷、被火燒傷、被車碾過、被狗咬傷,導致腫脹、發炎、疼痛,日夜哭喊不止。我通常在談笑風生之間,就能讓他們快速好轉。我會用通經散、下導水丸等藥物,讓患者大量排泄,疼痛和腫脹就會消失。如果排泄量少,可以再加服湯藥促進排泄。之後再服用和血消腫散等藥物,就能徹底根治。這個方法是我從睢陽高大明侯德和那裡學來的,可以防止外傷患者留下殘疾或跛腳。我並非故意要掩蓋別人的醫術,只是希望能救人而已。曾經有一位鄰居,杖瘡發作,腫痛蔓延到全身,神志不清,經常嘔吐,好幾天不進食,大家都說無藥可救。我用通經散三到四錢,配以神祐丸一百多粒,治好了他的病。
相併而下。間有嘔出者。大半已下膈矣。良久大瀉數行。穢不可近。膿血涎沫瘀血。約一二斗。其病人困睡不省。一日一夜。領問予。予曰。喘息勻停。腫消痛減。故得睡也。來旦語清食進。不數日痊。救杖瘡欲死者。四十年間二三百。余追思舉世杖瘡死者。皆枉死也。自後凡見冤人被責者。
急以導水丸禹攻散。大作劑料。瀉驚涎一兩盆。更無腫發痛焮之難。如導水丸禹攻散。泄瀉不動。更加之通經散神祐丸瀉之。瀉訖須忌熱物。止可吃新汲水一二頓。瀉止立愈。至如沉積多年羸劣者。不可便服陡攻之藥。可服纏積舟三稜丸之類。內經曰。重者因而減之。若人年老衰弱。
白話文:
病人腹泻不止,还伴有呕吐,说明病症已经深入到膈膜之下。过了一段时间,腹泻不止,排泄物秽臭难闻,其中夹杂着脓血、涎沫和瘀血,大约有十几斗之多。病人昏昏沉沉,不省人事,一整天一夜都没有醒来。家人询问我,我说病人呼吸平稳,肿胀消退,疼痛减轻,所以才能睡着。第二天早上,病人说话清晰,还可以进食,没几天就痊愈了。我用导水丸和禹攻散,救治了患杖疮将要死亡的病人,四十年间,大约救治了两三百人。我回想起来,世上那些死于杖疮的人,都是白白冤死。以后凡是遇到被冤枉而被打的人,就要赶紧用导水丸和禹攻散,迅速治疗,大量服用,泻出惊涎,一两盆之多,这样就能避免肿胀、发热、疼痛的痛苦。如果服用导水丸和禹攻散之后,腹泻仍然没有反应,就要再服用通经散和神祐丸来促使腹泻。泻完之后,一定要忌食热物,只能吃新汲取的凉水一两顿。泻完之后,病症就会立即痊愈。如果是沉积多年,体质虚弱的病人,就不能直接服用猛烈的药物治疗,可以服用缠积舟三稜丸之类的药物。内经说,对病情重的病人,要循序渐进地减轻病情。如果病人年老体弱,就要谨慎用药。
有虛中積聚者。止可五日一服萬病無憂散。故凡積年之患。豈可一藥而愈。即可減而去之。以本草考之。下之寒者。有戎鹽之咸。犀角之酸鹹。滄鹽澤瀉之甘鹹。枳實之苦酸。膩粉之辛。澤漆之苦辛。杏仁之苦甘。下之微寒者。有豬膽之苦。下之大寒者。有牙消之甘。大黃瓜蒂牽牛苦瓠子藍汁牛膽羊蹄根苗之苦。
白話文:
虛寒積聚的人,只能每五天服用一次萬病無憂散。積年累月的病症,不可能一劑藥就治好,只能慢慢減輕去除。根據本草記載,寒性的藥物有戎鹽的鹹味、犀角的酸鹹味、滄鹽澤瀉的甘鹹味、枳實的苦酸味、膩粉的辛辣味、澤漆的苦辛味、杏仁的苦甘味;微寒的藥物有豬膽的苦味;大寒的藥物有牙消的甘味、大黃瓜蒂牽牛的苦味、瓠子藍汁牛膽羊蹄根苗的苦味。
大戟甘遂之苦甘。樸消芒硝之苦辛。下之溫者。有檳榔之辛。芫花之苦辛。石蜜之甘。皂角之辛鹹。下之熱者。有巴豆之辛。下之辛涼者。(按辛字。可疑。)有豬羊血之咸。下之平者。有郁李人之酸。桃花萼之苦。上三十味。惟牽牛大戟芫花皂角羊蹄根苦瓠子瓜蒂有小毒。
巴豆甘遂膩粉杏仁之有大毒。余皆無毒。設若疫氣冒風中酒。小兒瘡疹。及產後潮熱。中滿敗血。勿用膩粉杏仁大毒之藥。下之必死。不死即危。且如檳榔犀角皂角。皆溫平。可以殺蟲透關節。除腸中風火燥結。大黃芒硝樸消等。鹹寒。可以治傷寒熱病。時氣瘟毒。發斑瀉血。
白話文:
「大戟和甘遂的味道是苦而甘甜的。樸消和芒硝的味道是苦而辛辣的。溫性下藥有檳榔的辛辣和芫花的苦辣,以及石蜜的甜味,皁角的辛辣和鹹味。熱性下藥有巴豆的辛辣。辛涼性下藥有豬羊血的鹹味。平性下藥有郁李仁的酸味,桃花萼的苦味。這三十味藥物中,只有牽牛、大戟、芫花、皁角、羊蹄根、苦瓠子、瓜蒂有小毒性。
巴豆、甘遂、膩粉、杏仁有大毒性。其他的都是無毒的。若遇到疫氣、風寒、飲酒、小兒疹痘,或是產後潮熱、腹中積食、血液敗壞的情況,不要使用膩粉、杏仁這樣的大毒性藥物,因為使用這些藥物必定會導致死亡,即使不死也會有嚴重的危險。像檳榔、犀角、皁角這些溫性和平性的藥物,可以殺蟲、透關節、清腸中風火燥結。大黃、芒硝、樸消等鹹寒性藥物,可以治療傷寒熱病、時令瘟毒、發斑瀉血。」
燥熱發狂。大作湯劑。以盪滌積熱。澤瀉羊蹄根苗牛膽藍葉汁苦瓠子。亦苦寒。可以治水腫遍身腫大如鼓。大小便不利。及目黃濕毒九疸。食癆疳蟲。食土生米等物。分利水濕。通利大小便。盪滌腸胃間宿谷相搏。又若備急丸。以巴豆乾姜大黃。蜜和丸之。亦是下藥。然止可施於辛苦勞力。
貧食粗辣之輩。或心腹脹滿。脅肋刺痛。暴痛不住。服五七丸。或十丸。瀉五七行。以救急。若施之富貴城郭之人則非矣。此藥用砒石。治瘧相類。止可施之於貧食之人。若備急丸。治傷寒風溫。中酒冒風。及小兒瘡疹。產後滿悶。用之下膈。不死則危。及夫城郭之人。富貴之家。
白話文:
燥熱發狂,就用湯藥來去除積熱,可以用澤瀉、羊蹄根苗、牛膽、藍葉汁、苦瓠子,這些藥物性寒味苦,可以治療水腫、全身腫脹像鼓一樣、大小便不暢、黃疸、濕毒、食癆、疳蟲、吃土、生米等病症。這些藥物可以利水消腫,通暢大小便,清理腸胃中積存的宿食。
另外,還有一種叫做備急丸的藥,它由巴豆、乾薑、大黃製成,用蜂蜜混合製成丸藥,也是一種瀉藥。但是,這種藥只適合那些辛苦勞力、飲食粗糙的人使用。
如果出現心腹脹滿、脅肋刺痛、疼痛難忍的情況,可以服用五七丸,一次服用五到七粒,或者十粒,就能通便排泄,救急。但是,這種藥不能給富貴人家的人服用。
五七丸中含有砒石,可以治療瘧疾。但是,這種藥只適合貧苦人家的人使用。而備急丸可以治療傷寒、風溫、飲酒受風、小兒瘡疹、產後悶脹等疾病,服用後能瀉下通便。但對於富貴人家的人來說,如果服用這種藥,不死也會危及生命。
用此下藥。亦不死則危矣。奈何庸人畏大黃。而不畏巴豆。粗工喜巴豆。而不喜大黃。蓋庸人以巴豆惟熱而不畏。以大黃性寒而畏。粗工以巴豆劑小而喜。以大黃劑大而不喜。皆不知理而至是也。豈知諸毒中。惟巴豆為甚。去油匱之蠟猶能下。後使人津液涸竭。留毒不去。胸熱口燥。
他病轉生。故下藥以巴豆為禁。余嘗用前十餘藥。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手。然諸洞泄寒中者。不可下。俗謂休息痢也。傷寒脈浮者。不可下。表裡俱虛者。不可下。內經中五痞心證不宜下。(按此一句。似有訛脫。)厥而唇青。手足冷。內熱深者。宜下。寒者不宜下。以脈別之。
白話文:
使用這種藥物,如果不死也會很危險。為什麼庸人害怕大黃,卻不怕巴豆?粗工喜歡巴豆,卻不喜歡大黃?因為庸人認為巴豆性熱而不畏懼,而大黃性寒就害怕。粗工則認為巴豆劑量小就喜歡,大黃劑量大就討厭。他們都因為不懂道理才這樣。難道他們不知道各種毒藥中,巴豆的毒性最厲害,甚至可以把油燈裡面的蠟都融化掉,之後還會讓人津液枯竭,毒素殘留不去,胸口發熱,嘴巴乾燥,導致其他病症產生嗎?所以用藥時,巴豆是絕對禁止的。我曾經使用過前面十幾種藥物,就像身體運用手臂,手臂運用手指一樣。但對於那些寒氣深入體內、腹瀉不止的人,不可使用瀉藥,俗稱休息痢。傷寒脈象浮的人,也不可使用瀉藥。表裡都虛弱的人,也不可使用瀉藥。內經中五痞心證也不適合使用瀉藥。(這裡似乎有文字遺漏。)如果病人出現厥逆、嘴唇發青、手腳冰冷,但內熱深的人,則可以使用瀉藥。寒症則不適合使用瀉藥,應以脈象來判斷。
小兒內瀉。轉生慢驚。及兩目直視。魚口出氣者。亦不宜下。若十二經敗甚。亦不宜下。止宜調養。溫以和之。如下則必誤人病耳。若其餘大積大聚。大病大秘。大涸大堅。下藥乃補藥也。余嘗曰。瀉法兼補法。良以此夫。(儒門事親。)
程普明曰。下者。攻也。攻其邪也。病在表則汗之。在半表半裡則和之。病在裡則下之而已。然有當下不下誤人者。有不當下而下誤人者。有當下不可下。而妄下之誤人者。有當下不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有當下而下之。不知淺深。不分便溺與蓄血。
不論湯丸。以誤人者。又雜證中。不別寒熱積滯痰水蟲血癰膿。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察也。何謂當下不下。仲景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少陰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下利。脈滑數。不欲食。按之心下硬者。有宿食也。急下之。陽明病。
白話文:
孩子腹瀉,反應遲鈍,眼睛直視,嘴巴像魚一樣張開喘氣,也不適合用瀉藥。如果十二經脈受損嚴重,也不適合用瀉藥,只能調養身體,溫和調理。如果用瀉藥,就會誤治病情。其他情況,像是肚子裡有大量積食、便秘嚴重、腹中乾燥堅硬,用瀉藥反而是補藥。我常說瀉法要配合補法,就是這個道理。
程普明說,用瀉藥就是攻克病邪。病在體表就用汗法,病在半表半里就用調和之法,病在裡頭就用瀉法。但是,該用瀉藥卻不用,會誤治病情;不該用瀉藥卻用了,也會誤治病情;該用瀉藥卻不能用,勉強用就會誤治病情;該用瀉藥卻不能用,也不能不用,用得不對方法也會誤治病情;該用瀉藥卻不知輕重緩急,不分是排泄物還是積血,也會誤治病情。
不管是湯劑還是丸劑,用得不對都會誤治病情;在各種複雜的病症中,不能區分寒熱積滯、痰飲蟲血、癰疽膿腫,也會誤治病情。這些都是必須謹慎注意的。什麼叫做該用瀉藥卻不用呢?張仲景說,少陰病發病兩三天,口乾咽燥的,要趕快用瀉藥;少陰病發病六七天,肚子脹滿不排便的,要趕快用瀉藥;腹瀉、脈搏滑數、不想吃飯、按壓心窩處硬硬的,有積食,要趕快用瀉藥;陽明病……
讝語不能食。胃中有燥屎也。可下之。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證。大便難者。急下之。此皆在當下之例。若失時不下。則津液枯竭。身如槁木。勢難挽回矣。然又有不當下而下者。
何也。如傷寒表證未罷。病在陽也。下之則成結胸。病邪雖已入里。而散漫於三陰經絡之間。尚未結實。若遽下之。亦成痞氣。(按此數句。蓋失經旨。宜參拙著傷寒論述義。)況有陰結之證。大便反鞕。得溫則行。如開冰解凍之象。又雜證中。有高年血燥不行者。有新產血枯不行者。
白話文:
如果病人說話含糊不清,無法進食,代表胃中可能有燥熱的糞便堆積,需要趕快服用瀉藥排出。陽明病患者發燒且出汗過多,也應立即服用瀉藥。少陰病患者腹瀉,排泄物像清水一樣,顏色呈純青色,並且心窩疼痛、口乾舌燥,同樣需要緊急服用瀉藥。傷寒病患發病六七天,眼睛模糊不清,眼球也不舒服,沒有表證,大便也排不出來,也應立即服用瀉藥。以上這些情況都屬於必須立即服用瀉藥的案例。如果錯過時機,沒有及時服用瀉藥,就會導致津液耗竭,身體變得像枯木一樣,情況就難以挽回。
然而,也有一些情況不適合服用瀉藥。例如傷寒病患者表證尚未消失,疾病還停留在陽氣的階段,如果服用瀉藥,就會導致胸悶結氣。雖然病邪已經侵入內里,但還散佈在三陰經絡之間,尚未凝結。如果貿然服用瀉藥,也會形成痞氣。 (注:這幾句話似乎不合乎經旨,建議參閱拙著《傷寒論述義》。)此外,還有一些陰虛結滯的病症,患者大便反而乾硬,需要溫熱藥物才能通便,就像冰塊遇到溫暖融化一樣。另外,在一些混合病症中,有些是老年人血燥不通,有些是產後血虛不通,這些情況都不適合服用瀉藥。
有病後亡津液者。有亡血者。有日久不更衣。腹無所苦。別無他證者。若誤下之。變證蜂起矣。所謂不當下而下者。此也。然又有當下不可下者。何也。病有熱邪傳裡。已成可下之證。而其人臍之上下左右。或有動氣。則不可以下。又咽中閉塞者。不可下。又脈微弱者。不可下。
脈浮大。按之無力者。不可下。脈遲者。不可下。喘而胸滿者。不可下。欲吐欲嘔者。不可下。病人陽氣素微者。不可下。下之則呃。病人平素胃弱。不能食者。不可下。病人能食。胃無燥屎也。不可下。小便清者。不可下。病者腹滿。時減復如故者。不可下。若誤下之。變證百出矣。
白話文:
如果病人因病而失去津液或出血,又長期不換衣服,腹部沒有疼痛,也沒有其他症狀,如果誤用下瀉藥,就會出現各種併發症。這就是不該下瀉卻下瀉的例子。但也有些情況是絕對不能下瀉的,例如病患有熱邪入侵內臟,已經達到可以下瀉的程度,但臍周圍有氣動,就不能下瀉。另外,咽喉阻塞、脈搏微弱、脈搏浮大無力、脈搏遲緩、呼吸急促胸悶、想吐想嘔、體質虛弱、胃弱難以進食、能吃但胃中沒有燥屎、小便清澈、腹部脹滿時好時壞,這些情況都不可下瀉,否則也會引起各種併發症。
所謂當下不可下。而妄下誤人者。此也。然有當下不可下。而又不得不下者。何也。夫以羸弱之人。虛細之脈。一旦而熱邪乘之。是為正虛邪盛。最難措手。古人有清法焉。有潤法焉。有導法焉。有少少微和之法焉。有先補後攻。先攻後補之法焉。有攻補並行之法焉。不可不講也。
如三黃解毒。清之也。麻仁梨汁。潤之也。蜜煎豬膽汁土瓜根。導之也。涼膈散大柴胡。少少和之也。更有脈虛體弱。不能勝任者。則先補之。而後攻之。或暫攻之。而隨補之。或以人參湯。送下三黃枳朮丸。又或以人參瓜蔞枳實。攻補並行。而不相悖。蓋峻劑一投。即以參朮歸芍。
白話文:
通常情況下,病患發病時不應該立即用藥。而胡亂用藥導致誤診的人,就是犯了這個錯誤。但有些情況下,病患發病時雖然不應該立即用藥,但又不得不下藥,這是為什麼呢?比如體質虛弱、脈搏微弱的人,突然被熱邪侵襲,這是正氣虛弱邪氣盛的狀態,最難治療。古人針對這種情況,有清熱、滋潤、引導、溫和等方法,也有先補後攻、先攻後補、攻補並行的方法,這些方法都不可忽略。
例如三黃解毒,用來清熱;麻仁梨汁,用來滋潤;蜜煎豬膽汁和土瓜根,用來引導;涼膈散和大柴胡,用來溫和。如果病人脈虛體弱,無法承受藥力,則要先補氣,然後再攻邪;或者先暫時用藥攻邪,同時補充氣血;或者用人參湯送服三黃枳朮丸,又或者用人參、瓜蔞、枳實等藥,達到攻補並行的效果,而不互相衝突。因為如果用猛烈的藥物,就要馬上用參、朮、歸、芍等藥來補氣。
維持調護於其中。俾邪氣潛消。而正氣安固。不愧為王者之師矣。(按此段。當與第二卷虛實條相參。)又有雜證中大便不通。其用藥之法。可相參者。如老人。久病人。新產婦人。每多大便閉結之證。丹溪用四物湯。東垣用通幽湯。予嘗合而酌之。而加以蓯蓉枸杞柏子仁芝麻松子仁人乳梨汁蜂蜜之類。
隨手取效。又嘗於四物。加升麻及前滋潤藥。治老人血結。數至圊而不能便者。往往有驗。此皆委曲疏通之法。若果人虛。雖傳邪熱邪。不妨借用。寧得猛然一往。敗壞真元。至成洞瀉。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所謂下之貴得其法者。此也。然又有當下而下。而不知淺深。不分便溺與蓄血。
白話文:
要維持身體調養,讓邪氣潛藏消退,正氣安定鞏固,這才是真正的治病之道。這段話應該參考第二卷的虛實條。另外,遇到大便不通的雜症,可以用藥物治療,例如老人、久病者、產婦經常會有便秘的症狀,丹溪用四物湯,東垣用通幽湯,我曾經綜合他們的經驗,加入肉蓯蓉、枸杞、柏子仁、芝麻、松子仁、人乳、梨汁、蜂蜜等,效果顯著。我也曾經在四物湯中加入升麻和滋潤藥物,治療老人血瘀導致便秘,效果很好。這些都是迂迴疏通的方法,如果病人虛弱,即使有傳染性疾病,也可以借用這些方法,寧願快速排泄,也不要因為過度虛弱而導致腹瀉,雖然說是天命,但也是人為造成的。所謂下瀉的關鍵在於方法得當,這正是如此。但是,有些人急於排泄,卻不了解深淺,不分大小便和積血,這樣就很危險。
不論湯丸。以誤人者。何也。如仲景大承氣湯。必痞滿燥實兼全者。乃可用之。若僅痞滿。而未燥實者。仲景只用瀉心湯。痞滿兼燥。而未實者。仲景只用小承氣湯。除去芒硝。恐傷下焦陰血也。燥實在下。而痞滿輕者。仲景只用調胃承氣湯。除去枳樸。恐傷上焦陽氣也。又有太陽傷風證。
誤下而傳太陰。以致腹痛者。則用桂枝加芍藥。大實痛者。桂枝湯加大黃。是解表之中。兼攻裡也。(按此論三承氣。及加芍藥。加大黃。不核。辨見於後。)又有邪從少陽來。寒熱未除。則用大柴胡湯。是和解之中。兼攻裡也。又結胸證。項背強。從胸至腹。硬滿而痛。
白話文:
不論是湯藥或是丸藥,如果用錯了,為什麼呢?就如同張仲景的大承氣湯,必須是腹脹滿、燥熱、實證都兼具的人,才能使用。如果只是腹脹滿,而沒有燥熱、實證,張仲景只用瀉心湯;如果腹脹滿兼有燥熱,但沒有實證,張仲景只用小承氣湯,去除芒硝,因為擔心會傷及下焦陰血。如果燥熱在下焦,而腹脹滿較輕,張仲景只用調胃承氣湯,去除枳樸,因為擔心會傷及上焦陽氣。
還有太陽傷風證,誤下藥而傳入太陰,導致腹痛者,就用桂枝加芍藥;如果腹痛非常嚴重,就用桂枝湯加大黃,這就是解表之中,兼治裡證。(按:關於三承氣湯,以及加芍藥、加大黃,還有許多細節,后面會再詳細說明。)還有邪氣從少陽經來,寒熱未退,就用大柴胡湯,這就是和解之中,兼治裡證。又如結胸證,項背強直,從胸部到腹部,硬滿疼痛,...
手不可近者。仲景用大陷胸湯丸。若不按不痛者。只用小陷胸湯。若寒實結胸。用三白散熱藥攻之。又水結胸。頭出汗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按此據朱奉議活人書。喻西昌傷寒消腫散。所辨當矣。)水停脅下。痛不可忍者。則用十棗湯。凡結胸陰陽二證。服藥罔效。活人俱用枳實理中丸。
白話文:
手不可觸摸患者胸部者,仲景用大陷胸湯丸治療。如果按壓不痛,則只用小陷胸湯。若患者寒實結胸,可用三白散等溫熱藥物攻之。又若水結胸,頭部出汗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按:此處引自朱奉議《活人書》,與喻西昌《傷寒》中消腫散所辨證相符。)
若水停積於脅下,疼痛難忍,則用十棗湯。凡結胸症之陰陽二證,服用藥物無效者,皆可使用枳實理中丸。
應手而愈。(按此方所主。實系陰結。)又河間三書云。鬱熱蓄甚。神昏厥逆。脈反滯澀。有微細欲絕之象。世俗未明造化之理。投以溫藥。則不可行。或者妄行攻下。致殘陰暴絕。勢大可危。不下亦危。宜用涼膈散。合解毒湯。養陰退陽。積熱藉以宣通。則心胸和暢。而脈漸以生。
此皆用藥淺深之次第也。又如太陽證未罷。口渴。小便短澀。大便如常。此為溺澀不通之證。治用五苓散。又太陽傳本。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少腹硬滿而痛。小便自利者。此為蓄血下焦。宜抵當湯丸。若蓄血輕微。但少腹急結。未至硬滿者。則用桃核承氣湯。或用生地四物湯。
白話文:
如果能對症下藥,就能很快治癒疾病。這方藥主要針對陰寒凝結的病症。河間三書記載,如果鬱熱積聚嚴重,患者神志昏迷、呼吸逆阻,脈象遲緩而澀,微弱得幾乎要斷絕,世俗之人不了解造化之理,就胡亂用溫熱藥物,這樣是行不通的。有些人甚至妄圖用攻下藥物,這樣會損傷陰氣,導致生命垂危。不服用藥物也危險,應該使用涼膈散配合解毒湯,滋陰退陽,宣通積熱,這樣心胸才會舒暢,脈象才會慢慢恢復正常。
這就是用藥深淺的順序。比如太陽病症尚未消失,患者口渴,小便短少而澀,大便正常,這是小便不暢的症狀,應該使用五苓散。又比如太陽病症傳到膀胱,熱邪阻塞膀胱,患者神志恍惚,小腹硬滿疼痛,小便自利,這是血瘀下焦的病症,應該用抵當湯丸。如果血瘀輕微,只是小腹緊結,尚未硬滿,則可以用桃核承氣湯,或者用生地四物湯。
加酒洗大黃各半。下之尤為穩當。蓋溺澀證。大便如常。燥糞證。小便不利。蓄血證。小便自利。大便色黑也。此便溺蓄血之所由分也。血結膀胱。病勢最急。則用抵當湯。稍輕則抵當丸。結胸惡證悉具。則用大陷胸湯。稍輕者。大陷胸丸。其他盪滌腸胃。推陳致新之法。則皆用湯。
古人有言。凡用下藥攻邪氣。湯劑勝丸散。誠以熱淫於內。用湯液滌除之。為清淨耳此湯丸之別也。然又有雜證中。不別寒熱積滯。痰水蟲血癰膿。以誤人者。何也。東垣治傷食證。腹痛便閉拒按者。因於冷食。用見晛丸。因於熱食。用三黃枳朮丸。若冷熱互傷。則以二丸。
白話文:
將大黃和酒各取一半,混合洗滌。這種方法用於治療便秘尤其有效。因為便秘症狀包括:大便困難、乾燥的糞便、小便不暢、蓄血症等,而小便順暢、大便顏色發黑則是蓄血症的表現。由此可見,便秘和蓄血症是根據排泄物的情況來區分的。
如果血凝結在膀胱,病情非常危急,就應該使用抵當湯。如果症狀較輕,就可以服用抵當丸。如果患者出現胸部脹滿、惡心等症狀,就應該使用大陷胸湯。如果症狀較輕,則可以服用大陷胸丸。其他一些用於清潔腸胃、排除積聚的食物殘渣的藥物,通常使用湯劑。
古人說,凡是用藥物來治療邪氣,湯劑比丸散效果更好。這是因為熱邪入侵內體,使用湯液可以更有效地清除邪氣,使人體恢復乾淨。這就是湯劑和丸散的區別所在。
然而,也有一些情況下,人們不分寒熱、積滯、痰水、蟲血、癰膿等各種症狀,亂用藥物,導致誤診。這是為什麼呢?比如東垣治療食物積滯導致的腹痛、便秘、腹部拒按症狀,如果由於吃冷食造成的,就用見晛丸。如果由於吃熱食造成的,就用三黃枳朮丸。如果既有冷食造成的症狀,也有熱食造成的症狀,就同時使用兩種丸藥。
酌其所食之多寡。而互用之。應手取效。(按冷食熱食。以分治法。殊為迂泥。)又實熱老痰。滾痰丸。水腫實證。神祐丸。蟲積。剪紅丸。血積。花蕊丹。失笑丸。腸癰。牡丹皮散。隨證立方。各有攸宜。此雜證攻下之良法也。近世庸家。不講於法。每視下藥為畏途。病者亦視下藥為砒鴆。
致令熱證垂危。袖手旁觀。委之天數。大可悲耳。昔張子和儒門事親三法。即以下法為補。謂下去其邪。而正氣自復。穀肉果菜。無往而非補養之物。雖其說未合時宜。而於治病攻邪之法。正未可缺。吾願學者仰而思之。平心而察之。得其要領。以施救濟之方。將以躋斯民於壽域不難矣。
白話文:
根據患者的食量多少,選擇不同的藥物搭配使用,以便快速見效。冷熱食搭配分治的做法,實在過於迂腐。對於實熱老痰,可以用滾痰丸;水腫實證,用神祐丸;蟲積,用剪紅丸;血積,用花蕊丹;失笑丸;腸癰,用牡丹皮散。根據病症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藥方,各有其適宜的用途,這是治療雜症攻下的良法。近來一些庸醫不講究醫理,總是害怕用藥,病人也把吃藥當成吃砒霜,以至於熱症患者瀕臨死亡,他們卻袖手旁觀,任其自生自滅,實在令人悲痛。以前張子和倡導的儒門事親三法,就是以瀉法為補法,認為去除病邪,正氣就會自然恢復。穀物、肉類、水果、蔬菜,都是補養人體的食材。雖然他的理論不一定適合現代,但攻邪治病的方法卻不可或缺。我希望學習醫術的人都能用心思考、細心觀察,掌握治療的精髓,運用救治的方略,幫助更多人延年益壽,這並不難。
(醫學心悟。)
按經曰。因其重而減之。又曰。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寫之於內。又曰。其實者。散而寫之。又曰。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曰。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軒岐之下法也。蓋攻下之道。不可以速。不可以遲。
必在其中肯焉。邪將陷里。未全實胃者。雖曰數既多。倘遽下之。則邪正相擾。或熱氣上迫。或變為虛寒。其證不一。此經文所諄諄垂戒者也。邪既實胃者。雖得病無日。必宜用疏轉。而瞻顧失下。則火邪膠固。銷血鑠液。遂至攻補兩難。此吳又可所深畏者也。是以用下之機。
白話文:
醫學心悟
根據經書記載,對於病情重的病人,要減輕其負擔。又說,對於病情向下發展的病人,要引導其病氣向下排出。對於內部充實滿溢的病人,要從內部疏導排泄。又說,對於病情剛開始的病人,可以用汗法治療。對於病程已達三日的病人,則可以用瀉法治療。
有人因為跌倒或其他原因導致瘀血留在體內,腹部脹滿,無法順暢排泄。此時先用利水藥物治療,這是軒岐(指古代醫學家扁鵲和岐伯)所倡導的治法。
然而,攻下之法不可操之過急,也不可拖延時間。必須把握時機,在病邪未完全深入臟腑,尚未完全充實胃部時,即使病症已出現多日,也不應急於下瀉。因為貿然下瀉會導致邪氣和正氣相互爭鬥,可能會引發熱氣上衝,或者轉變為虛寒,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這就是經文中諄諄告誡我們的原因。
當邪氣已經充實胃部,即使患病時間不長,也必須用疏導轉化的方法治療。如果猶豫不決,錯失下瀉時機,則火邪會更加膠固,消耗血液津液,最終導致攻補兩難,無藥可治。這就是吳又可(明代醫學家)所深為忌憚的。
因此,運用下瀉之法,一定要把握時機。
間不容穟。必俟外解裡實。而亟用承氣。釜底抽薪。則邪氛頓衰。而後從事清潤。病無不愈矣。大抵服湯已。更衣二三行。則譫妄止。舌潤復和。倘以其餘焰猶存。誤為實未去。而過攻之。則必損胃氣。亦為變證。所以有得下余勿服之禁也。然至其人稟強。與病勢殊重者。及餘邪復聚者。
則並有不可以常論。所謂下後懊憹而煩。及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之類。是也。又可論有因證數攻條。曰。其中有間日一下者。有應連下三四日者。有應連下二日。間一日者。其中寬緩之間。有應用柴胡清燥湯者。有應用犀角地黃湯者。至投承氣。某日應多與。某日應少與。
白話文:
病患若情况不嚴重,不應急著使用承氣湯,而是要等到外邪消退,內裡實證出現後,再使用承氣湯。如同釜底抽薪,邪氣就會減弱,然後再用清潤的藥物治療,病患就能痊癒。一般來說,服完湯藥後,換衣走動兩三次,神志不清的症狀就會消失,舌頭也會恢復濕潤。如果誤以為餘熱未消,內裡實證未去,過度攻伐,就會損傷胃氣,造成變證。因此,有服藥後餘藥不可再服的禁忌。但對於體質強健、病情嚴重的病人,以及餘邪再次聚集的病人,就不一定適用這個原則。例如,服用承氣湯後出現懊惱煩躁,或大便後六七天不排便,煩躁不舒等情況,就需要另作考慮。此外,治療過程中也需要根據病情的變化,調整藥物和劑量。有些病患可能隔日服藥一次,有些則需要連續服用三四天,或服用兩天,間隔一天,病情緩解後,有的需要服用柴胡清燥湯,有的需要服用犀角地黃湯。對於承氣湯的使用,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有的需要多服,有的需要少服。
其間不能得法。亦足以誤事。此非可以言傳。貴乎臨時斟酌。斯言精切。非空談矣。並是傷寒之理也已。如雜病之於下。則干霍暴痛等。諸危急證。宜峻下之。固不待言。凡沉滯痼癖。如頑痰宿飲。積食老血。及狂癇黴癩諸疾。皆有不可不下者。其負固不服。宜霎時驅除者。
有如久咳之於十棗湯之類。淹久不消。宜取次潰散者。有如勞極之於大黃䗪蟲丸之類。蓋其端緒不一。臨處之際。須仔細甄辨。而勿疑殆焉。尤飼鶴醫學讀書記曰。攻除陳積之藥。可峻而不可駃。宜專而不宜泛。駃則急過病所。泛則搏擊罕中。由是堅壘如故。而破殘已多。豈徒無益而已哉。
白話文:
治療過程中若不得其法,也可能導致誤事。這並非能用言語傳授的,需要臨場判斷,精準拿捏。這些話語精闢深刻,並非空洞的理論,而是傷寒病理的精髓。就如同雜病中,霍亂暴痛等危急症狀,需要迅速下藥,這是不言而喻的。凡是沉積頑固的病症,如頑痰宿飲、積食老血,以及狂癇、黴癩等疾病,都不可不下藥治療。對於這些頑固不化的病症,應該果斷迅速地驅除。
就像久咳病症,使用十棗湯等藥物,長時間未見效,就需要換用其他藥物,使其逐漸潰散。又如勞累過度導致的病症,需要使用大黃䗪蟲丸等藥物。總之,病症的根源各不相同,面對患者時,必須仔細甄別,不可疑慮猶豫。尤飼鶴醫學讀書記中說道,攻除陳積的藥物,可以猛烈,但不可過急,應專注治療,不可泛泛而為。過急則藥力過於病症,泛泛而為則難以對症下藥。這樣一來,頑固的病症依舊存在,而患者的身體卻受到損傷,豈不是徒勞無功嗎?
此理之所然。然破積有大藥如鱉甲煎丸之類。則非宜概言矣。外臺。引崔氏。療癥瘕。有羈縻攻之方。亦緩下之謂也。
又按三承氣功用。成聊攝註解。以熱結微甚為辨。而張云岐保命集所論綦詳。蓋消黃均是寒下之藥。而大黃氣味峻烈。能破實結。芒硝咸潤。能軟堅凝。大黃功在氣。芒硝功在質。此其所以為異。但芒硝比大黃。其力頗緩。不如大黃之獨行奏續。然病稍重者。非配用芒硝。則不能盪滌大邪。
況滋以枳樸破氣。則最見其效。故大承氣為最緊。而小承氣次之。調胃承氣又次之。蓋小承氣證。視之大承氣證。則其機相同。其實稍輕。如調胃承氣。則既無枳樸。更有甘草。是潤下之法。其用頗不同也。陶節庵傷寒六書。以三焦分論之。迂拘不可信。閔涵清傷寒闡要編。
白話文:
這道理的確如此。然而,對於破積,有像鱉甲煎丸這樣的大藥,就不適合一概而論了。外台引崔氏所言,治療癥瘕,有羈縻攻之法,也是指緩下而言。
再者,三承氣的功效,成聊攝註解中以熱結微甚為辨別依據。張云岐保命集則論述得更詳細。總之,消黃藥都是寒下之藥,而大黃氣味峻烈,能破實結;芒硝咸潤,能軟堅凝。大黃的功用在於氣,芒硝的功用在於質,這就是它們的不同之處。不過,芒硝相比大黃,力道較緩,不如大黃獨行奏效。但是病情稍微重一些,如果不配用芒硝,就無法蕩滌大邪。
況且,再加上枳樸破氣,則效果最明顯。因此,大承氣最緊要,小承氣次之,調胃承氣又次之。因為小承氣的證狀,從大承氣的證狀來看,雖然機理相同,但實際上輕一些。至於調胃承氣,既沒有枳樸,又有甘草,屬於潤下之法,其用途就大不相同了。陶節庵傷寒六書以三焦分論,迂拘不可信。閔涵清傷寒闡要編則……
既加辨訂。今不復贅。
又按吳又可曰。如人方肉食。而病適來。以致停積在胃。用大小承氣連下。惟是臭水稀糞而已。於承氣湯中。但加人參一味服之。雖三四十日所停之完穀及完肉。於是方下。蓋承氣藉人參之力。鼓舞胃氣。宿物始動也。今試有陽明病。其人素虛。雖用承氣。胃氣不能施布。仍遵此法。始得快下者。蓋不啻停食為宜也。
白話文:
已經辨明並決定了,現在就不再贅述。
吳又可說,就像一個人正在吃肉,突然生病,導致食物停積在胃裡,用大小承氣湯連續服用,只會拉出臭水稀糞而已。在承氣湯裡加人參一味服用,即使是停積了三四十天的食物,也能順利排出。這是因為承氣湯藉助人參的力量,鼓舞胃氣,宿食才開始蠕動。現在有人患了陽明病,體質虛弱,即使使用承氣湯,胃氣也無法散佈。仍然按照這種方法,才能順利瀉下,這就像治療停食一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