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藥治通義》~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虛家不可大汗

孫真人曰。諸病發熱惡寒。脈浮洪者。便宜發汗。溫粉粉之。勿令遇風。當發汗。而其人適失血。及下大利。則不可大汗也。數少與桂枝。使體潤漐漐汗出。連日當自解也。(千金方○按外臺秘要。引範汪。下大字錯。)戴復庵曰。失血家不可發汗。淋家不可發汗。如此等類。豈宜遽用表劑。當徐徐解散。(證治要訣。)

按經中。有麻黃證兼虛。姑用桂枝者。蓋如亡血家淋家等。禁汗諸證。或有宜於表劑中。更設關防者。其挾虛寒者。如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之類。其挾裡熱。及血分虛燥者。如葛根黃芩黃連湯。栝樓桂枝湯。及陽旦湯。葛根解肌湯之類。兼補兼清。皆宜酌用矣。

白話文:

孫真人說,各種疾病發熱怕冷,脈象浮而洪大,就應該發汗,用溫和的藥粉使病人微微出汗,不可讓病人吹到風。應該發汗,但如果病人剛好失血,或腹瀉嚴重,就不能大量出汗。可以少量服用桂枝,讓身體溫潤濕潤地出汗,連續幾天就會自然痊癒。戴復庵說,失血的病人不能發汗,患有淋病的人也不能發汗,像這樣的病人,怎麼可以馬上用發汗的藥方呢?應該慢慢地解表。

經文中提到的麻黃證兼虛,可以用桂枝治療,是因為像失血、淋病等忌汗的病症,可能需要在發汗的藥方中加上一些其他藥物來保護身體。如果病人兼有虛寒,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等藥方;如果病人兼有裡熱,或血分虛燥,可以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栝樓桂枝湯、陽旦湯、葛根解肌湯等藥方。既要補益又要清熱,都需要根據情況選擇藥方。

張景岳曰。凡治傷寒。但見脈息微弱。及沉細無力者。皆不可任意發汗。然欲去外邪。非汗不可。而仲景云。脈微弱者。不可發汗。夫脈弱非陽。既不可用寒涼。而寒邪在表。又不可用攻下。然則舍此之外。又將何法以治此表邪乎。不知溫中即可以散寒。而強主即可以逐寇。

此仲景之意。豈不盡露於言表。而明悟之者。當心會之矣。且凡病外感。而脈見微弱者。其汗最不易出。其邪最不易解。何也。凡以元氣不能托送。即發亦無汗。邪不易解。則愈發愈虛。而危亡立至矣。夫汗本乎血。由乎營也。營本乎氣。由乎中也。未有中氣虛。而營能盛者。

未有營氣虛。而汗能達者。脈即營之外候。脈既微弱。元氣可知。元氣愈虛。邪愈不解。所以陽證最嫌陰脈。正為此也。故治此者。但遇脈息微弱。正不勝邪等證。必須速固根本。以杜深入。專助中氣。以托外邪。必使真元漸充。則脈必漸盛。自微細而至滑大。自無力而至有神。

白話文:

張景岳說:凡是治療傷寒,只要看到脈象微弱,呼吸微弱,以及脈沉細無力,這些情況都不可隨意發汗。然而想要去除外邪,非得發汗不可。但是仲景說,脈象微弱的人,不可發汗。脈弱不是陽氣不足,既不能使用寒涼藥物,而寒邪又在表,又不能使用攻下藥物。那麼除了這些方法之外,要如何治療表邪呢?不知道溫中就可以散寒,而強主就可以驅逐外邪。

這正是仲景的意思,豈不顯而易見?明悟之人,應該用心領會。而且凡是外感疾病,脈象呈現微弱的人,他們的汗最不易出,邪氣也最不易解。為什麼呢?因為元氣不足,無法將汗液輸送到體表,即使發汗也沒有汗出。邪氣不易解,就會愈發虛弱,危及生命。汗液源於血液,由營氣所主,而營氣又源於中氣。中氣虛弱,營氣就不會旺盛。營氣虛弱,汗液就不會暢達。脈象是營氣的外在表現,脈象微弱,就可以知道元氣的虛弱程度。元氣愈虛,邪氣愈不易解。所以陽證最忌陰脈,正是這個道理。

所以治療這種情況,遇到脈象微弱,正氣不勝邪氣等情況,必須要快速固本培元,防止邪氣深入。專注於扶助中氣,使之能夠托住外邪。必須讓真元逐漸充實,這樣脈象才會逐漸強盛,從微細轉變成滑大,從無力轉變成有力。

務令陰脈轉為陽脈。陰證轉為陽證。斯時也。元氣漸充。方是正復邪退。將汗將解之佳兆。(景岳全書。)

又曰。夫補者。所以補中。何以亦能散表。蓋陽虛者。即氣虛也。氣虛於中。安能達表。非補其氣。肌能解乎。凡脈之微弱無力。或兩寸短小。而多寒者。即其證也。此陽虛傷寒也。陰虛者。即血虛也。血虛於裡。安能化液。非補其精。汗能生乎。凡脈之浮芤不實。或兩尺無根。

而多熱者。即其證也。此陰虛傷寒也。然補則補矣。仍當酌其劑量。譬之飲酒者。能飲一勺。而與以一升。宜乎其至於困也。使能飲一斗。而與以一合。其真蚍蜉之撼大樹耳。夫寒中者。所以清火。何以亦能散表。蓋陽亢陰衰者。即本虧火盛也。水涸於經。安能作汗。譬之乾鍋赤裂。

白話文:

務必讓陰脈轉變為陽脈,陰證轉變為陽證。此時,元氣逐漸充盈,正是邪氣退卻、正氣恢復的良好徵兆。

又說,補藥之所以能補中,也是因為它能散表。因為陽虛就是氣虛,氣虛於內,怎麼能到達肌膚表面?如果不補氣,肌膚怎麼能解表呢?凡是脈搏微弱無力,或者寸關尺三部脈象中兩寸部位短小,且伴有寒症的,就是陽虛傷寒。陰虛就是血虛,血虛於內,怎麼能化為津液呢?如果不補精血,汗液怎麼能生成呢?凡是脈搏浮滑空虛,或者寸關尺三部脈象中兩尺部位無根,且伴有熱症的,就是陰虛傷寒。

然而,補藥雖然能補,但也要根據情況調整劑量。就好像喝酒的人,能喝一勺,卻給他一升,必然會喝醉。如果能喝一斗,卻只給他一合,就如同蚍蜉撼樹,無濟於事。

寒症之所以能清火,也是因為它能散表。因為陽亢陰衰,本就是內虛火盛,經絡中的水分枯竭,怎麼能出汗呢?就好像乾鍋裂開,無法盛水一樣。

潤自何來。但加以水。則鬱蒸沛然。而氣化四達。夫汗自水生。亦猶是也。如前論言補陽補陰者。宜助精氣也。此論言以水濟火者。宜用寒涼也。蓋補者。補中之不足。濟者。制火之有餘。凡此者。均能解表。其功若一。而宜寒宜暖。其用不侔。是有不可不辨。(同上)

按經有尺中脈微。尺中遲。不可發汗之戒。而心中悸而煩。用小建中湯。脈結代。用炙甘草湯。則景岳所論。不為無理。然其單從寒中。亦以散邪者。殆為難信矣。景岳又分汗法為三。曰溫散。曰涼散。曰平散。(見類經。)又立三表法。(見全書。)並言假他治以托邪者。不是發汗法。故不繁引云。

白話文:

潤澤從何而來?只要加上水,鬱結蒸騰就會消散,氣機就能通達四肢。汗液也是從水而生,道理相同。就像之前所說補陽補陰要幫助精氣一樣,這裡說用水來滋潤火氣,就要用寒涼之物。補,是補中不足;濟,是制火有餘。這些方法都能解表,功效相同,但寒涼與溫暖的運用卻大不相同,不可不分。

古書記載,尺脈微弱遲緩,不可發汗。但如果心中悸動煩躁,可以用小建中湯;脈象結代,可以用炙甘草湯。可見景岳的論述並非無理。然而,他單純從寒涼中論述散邪的方法,卻難以令人信服。景岳又將發汗方法分為三種:溫散、涼散、平散;並建立三表法,都認為借助其他方法來引導邪氣,並非發汗之法。這些內容就不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