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藥治通義》~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汗法大旨

程普明曰。汗者。散法也。經云。邪在皮毛者。汗而發之。是也。又云。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然有當汗不汗誤人者。有不當汗而汗誤人者。有當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誤人者。有當汗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汗之不得其道。以誤人者。有當汗而汗之。不中其經。不辨其藥。

知發而不知斂。以誤人者。是不可以不審也。何則。風寒初客於人也。頭痛發熱而惡寒。鼻塞聲重而體痛。此皮毛受病。法當汗之。若失時不汗。或汗不如法。以致腠理閉塞。營衛不通。病邪深入。流傳經絡者有之。(按皮毛經絡。當改表裡字。)此當汗不汗之過也。亦有頭痛發熱。

白話文:

程普明說:汗,是散發的方法。經書上說:「邪氣在皮毛者,汗而發之。」就是這個道理。又說:「身體如同燒紅的炭,汗出而散。」也是這個道理。

然而,有時候應該出汗卻沒有出汗,反而害了人;也有時候不應該出汗卻出汗了,反而害了人;還有些時候應該出汗卻不能出汗,卻硬要出汗,反而害了人;還有些時候應該出汗卻不能出汗,但又不能不出汗,汗出得不得其法,反而害了人。

有些時候應該出汗,卻沒有把握好出汗的時機、方法和藥物,不知發汗就不知收汗,反而害了人。這些都是不可不慎重的。

為什麼呢?因為風寒剛開始侵襲人體時,會出現頭痛發熱、怕冷、鼻子塞住、聲音嘶啞、身體疼痛等症狀,這是皮毛受了寒邪。應該要發汗。如果錯過時機不發汗,或者發汗的方法不當,就會導致毛孔閉塞,氣血運行不暢,寒邪深入,進而傳入經絡,造成更大的危害。這就是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的過失。

也有一些人頭痛發熱,…

與傷寒同。而其人倦怠無力。鼻不塞聲不重。脈來虛弱。此內傷元氣不足之證。又有勞心好色。真陰虧損。內熱晡熱。脈細數而無力者。又有傷食病。胸膈滿悶。吞酸噯腐。日晡潮熱。氣口脈緊者。又有寒痰厥逆。濕淫腳氣。(按腳氣。有宜發表者。不可概言。)內癰外癰。

瘀血凝積。以及風溫濕溫。中暑自汗諸證。皆有寒熱。與外感風寒。似同而實異。若誤汗之。變證百出矣。所謂不當汗而汗者。此也。若夫證在外感應汗之例。而其人臍之左右上下。或有動氣。則不可以汗。經云。動氣在右。不可發汗。汗則衄而渴。心煩飲水即吐。動氣在左不可發汗。

白話文:

這跟傷寒症狀類似,但病人會感到疲倦無力,鼻塞不嚴重,聲音也不重,脈搏虛弱,這說明內傷元氣不足。如果再加上思慮過度、縱慾傷身,導致真陰虧損,就會出現內熱、午後發熱,脈搏細數無力。另外,如果傷食,就會出現胸膈滿悶、吞酸噯腐、午後潮熱、氣口脈緊的症狀。還有寒痰厥逆、濕淫腳氣(腳氣的治療要分清楚,不能一概而論),內癰外癰,瘀血凝積,以及風溫濕溫、中暑自汗等症狀,雖然都有寒熱,但跟外感風寒的寒熱不同。如果誤用發汗法,就會產生各種併發症。所謂不應該發汗卻發汗,就是指這種情況。至於外感應該發汗的情況,如果病人肚臍周圍有氣動,就不能發汗。醫書上說,氣動在右邊不能發汗,否則會流鼻血口渴,心煩喝水就吐;氣動在左邊也不能發汗。

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動氣在上。不可發汗。汗則氣上衝。正在心中。動氣在下。不可發汗。汗則無汗。心大煩。骨節痛。目運。食入則吐。舌不得前。又脈沉咽燥。病已入里。汗之則津液越出。大便難而讝語。又少陰證。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則動血。未知從何道出。

或從耳目。或從口鼻出者。此為下厥上竭。為難治。又少陰中寒。不可發汗。汗則厥逆蜷臥。不能自溫也。又寸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陽。尺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陰也。又諸亡血家不可汗。汗則直視額上陷。淋家不可汗。汗則便血。瘡家不可汗。汗則痙。又傷寒病在少陽。

白話文:

如果出汗就頭暈、汗流不止,並且四肢抽搐、肌肉跳動,氣往上衝,就不要發汗。發汗會讓氣往上衝,停留在心臟,而如果氣往下衝,也不要發汗,因為發汗會導致無汗,心煩意亂、骨節疼痛、眼珠亂轉、吃東西就吐、舌頭伸不出來,同時脈沉、咽喉乾燥,病已經深入內里。發汗會讓體內的津液流失,導致大便困難、言語不清。

如果屬於少陰證,只有厥逆而沒有汗,強行發汗就會導致出血,不知道從哪裡流出來。有可能從耳朵、眼睛、嘴巴、鼻子流出來,這種情況叫做下厥上竭,難以治療。

少陰證的中寒,也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厥逆、蜷縮臥床、無法自溫。寸脈弱的人,也不可發汗,發汗會耗損陽氣。尺脈弱的人,也不可發汗,發汗會耗損陰氣。

各種出血症狀也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眼睛直視、額頭凹陷。小便失禁也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便血。瘡瘍也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痙攣。

傷寒病在少陽階段,也不可發汗。

不可汗。汗則讝妄。又壞病虛人。及女人經水適來者。皆不可汗。若妄汗之。變證百出矣。所謂當汗不可汗。而妄汗誤人者。此也。(按此段援經文。肆加刪改。且經中禁汗之例。漏載不少。並不知何意。)夫病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則將聽之乎。是有道焉。傷寒賦云。

動氣。理中去白朮。(按此不引理中丸加減法者。何。)即於理中湯去朮。而加汗藥。保元氣而除病氣也。又熱邪入里。而表未解者。仲景有麻黃石膏之例。(按此語欠當。)有葛根黃芩黃連之例。是清涼解表法也。又太陽證脈沉細。(按經無所徵。)少陰證反發熱者。有麻黃附子細辛之例。

白話文:

出汗不可隨意,汗出則容易產生虛妄,更會損害虛弱的病人,以及正值經期的婦女,這些情況都不可出汗。如果盲目出汗,就會導致各種病變。所謂該出汗時不出汗,卻又誤用汗藥,這就是所謂的“當汗不可汗,而妄汗誤人”了。這段話是根據古籍改編的,古籍中關於禁汗的記載很多,有些內容並沒有列舉出來。生病時,有時不可出汗,但有時又不得不汗,該怎麼辦呢?這裡面有道理可循。《傷寒賦》中說:“動氣,理中去白朮”,也就是在理中湯中去掉白朮,加入發汗藥,以保元氣,去除病氣。如果熱邪侵入內部,而表證未解,張仲景有麻黃石膏的例子,也有葛根黃芩黃連的例子,這些都是清涼解表的方法。太陽證脈象沉細,少陰證卻反覆發熱,有麻黃附子細辛的例子。

是溫中解表法也。(按此說誤。)又少陽中風。用柴胡湯加桂枝。(按宜云太陽少陰並病。用柴胡桂枝湯。)是和解中兼表法也。又陽虛者。東垣用補中湯加表藥。陰虛者。丹溪用芎歸湯加表藥。其法精且密矣。(按益氣加表藥。猶有相適。如芎歸加表藥。恐迂慢無效。)總而言之。

凡一切陽虛者。皆宜補中發汗。一切陰虛者。皆宜養陰發汗。挾熱者。皆宜清涼發汗。挾寒者。皆宜溫經發汗。傷食者。則宜消導發汗。感重而體實者。汗之宜重。麻黃。感輕而體虛者。汗之宜輕。表實。又東南之地。不比西北。隆冬開花。少霜雪。人稟常弱。腠理空疏。

白話文:

這是溫和內裡、疏解外表的治療方法。(但這種說法有誤。)又比如少陽中風,可以用柴胡湯加上桂枝。(應該說太陽和少陰同時生病,要用柴胡桂枝湯。)這是調和解表兼顧內裡的治療方法。另外,陽氣虛弱的人,東垣派用補中湯加上解表藥物;陰氣虛弱的人,丹溪派用芎歸湯加上解表藥物。這些方法都非常精妙。(但補氣加上解表藥物尚且互相適宜,而芎歸加上解表藥物,恐怕就過於迂迴緩慢,效果不佳。)總之,

凡是陽氣虛弱的人,都應該補益內裡並發汗;凡是陰氣虛弱的人,都應該滋養陰液並發汗;有熱邪的人,都應該清涼解表並發汗;有寒邪的人,都應該溫經通絡並發汗;食物積滯的人,則應該消導積滯並發汗。如果感受風寒較重,體質強壯,就應該出汗多一些,可以用麻黃;如果感受風寒較輕,體質虛弱,就應該出汗少一些。身體表面是實證,又比如東南地區,不像西北地區,隆冬時節開花,少霜雪,當地人體質天生比較虛弱,皮膚腠理也比較疏鬆。

凡用汗藥。只須對證。不必過重。予嘗治傷寒初起。專用香蘇散。加荊防川芎秦艽蔓荊等藥。一劑愈。甚則兩服。無有不安。而麻黃峻劑。數十年來。不上兩餘。可見地土不同。用藥迥別。其有陰虛陽虛。挾寒挾熱兼食。而為病者。即按前法治之。但師古人用藥之意。而未嘗盡泥其方。

隨時隨證。酌量處治。往往有驗。此皆已試之成法。而與斯世共白之。所以拯災救患者。莫切乎此。此汗之之道也。且三陽之病。淺深不同。治有次第。假如證在太陽。而發散陽明。已隔一層。病在太陽陽明。而和解少陽。則引賊入門矣。假如病在二經。而專治一經已遺一經。

白話文:

使用發汗的藥物,一定要對症下藥,不必劑量過重。我曾經治療過傷寒初期患者,只用香蘇散,再加上荊防、川芎、秦艽、蔓荊等藥,一劑就痊癒了,嚴重的患者最多兩劑就痊癒,沒有不有效的。而麻黃等峻猛的藥物,我數十年來用不到兩次。由此可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藥性,用藥也要有所區別。對於陰虛陽虛、夾寒夾熱兼食而患病的患者,可以參考之前的治療方法,但要學習古人用藥的意旨,不要完全拘泥於古方。

要根據時機和病情變化,適當調整治療方案,這樣往往會有效果。這些都是我親身嘗試過的有效方法,現在公開出來,希望能幫助更多人解除病痛。治療疾病最重要的是對症下藥,這就是發汗療法精髓所在。此外,三陽病症的深淺程度不同,治療也有先後順序。比如說,患者症狀在太陽經,卻用發散陽明經的藥物,就隔了一層。又比如,患者症狀在太陽陽明經,卻用和解少陽經的藥物,就等於把邪氣引進身體了。如果患者病症在兩條經絡,只治療其中一條,就等於忽略了另一條。

病在三經。而偏治一經。即遺二經矣。假如病在一經。而兼治二經。或兼治三經。則邪過經矣。(按觀此論。則普明蓋不達仲景之旨者矣。)況太陽無汗。麻黃為最。太陽有汗。桂枝可先。葛根專主陽明。(按亦失仲景之旨。)柴胡專主少陽。皆的當不易之藥。至於九味羌活。

乃兩感熱證。三陽三陰並治之法。初非為太陽一經設也。(按此方創於張潔古。而陶節庵表章之。蓋其去古法遠矣。)又柴葛解肌湯。乃治春溫夏熱之證。自里達表。其證不惡寒而口渴。若新感風寒。惡寒而口不渴者。非所宜也。(按此說不必。)又傷風自汗。用桂枝。傷暑自汗。

白話文:

疾病若在三條經脈,只治療其中一條,就會忽略另外兩條。假如疾病在一條經脈,卻同時治療另外兩條,甚至三條,就會讓病邪跑到其他經脈去了。况且太陽經無汗,麻黃最有效;太陽經有汗,桂枝可以先用;葛根專門治療陽明經,這些都是精確且不可替代的藥物。至於九味羌活,是治療寒熱兩種病症,三陽三陰同時治療的方法,原本就不是專門針對太陽經設計的。柴葛解肌湯則用來治療春溫夏熱的症狀,從裡到外,其病症表現為不惡寒而口渴,如果只是新感風寒,惡寒但口不渴,就不適合用這個方子。傷風自汗,要用桂枝;傷暑自汗,則要……

則不可用。若誤用之。熱邪愈盛。而病必增劇。若於暑證。而妄行發散。復傷津液。名曰重暍。多致不救。古人設為白朮防風例以治風。設益元散香薷飲以治暑。俾不犯三陽禁忌者。良有以也。又人知發汗退熱之法。而不知斂汗退熱之法。汗不出則散之。汗出多則斂之。斂也者。

非五味酸棗之調。其謂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宜。汗自斂耳。譬如風傷衛。自汗出者。以桂枝湯。和營衛祛風邪。而汗自止。若熱邪傳裡。令人汗出者。乃熱氣薰蒸。如釜中吹煮。水氣旁流。非虛也。急用白虎湯清之。若邪已結聚。不大便者。則用承氣湯下之。熱氣退。

白話文:

因此不能使用。如果誤用,熱邪會更加旺盛,病情必將加重。如果遇上暑症,卻胡亂發散,又傷了津液,叫做重暍,大多會導致無法救治。古人用白朮、防風來治療風寒,用益元散、香薷飲來治療暑熱,都是為了避免犯三陽禁忌,是有道理的。有些人知道發汗退熱的方法,卻不知道斂汗退熱的方法。汗出得少就散發它,汗出得太多就收斂它。收斂的方法,不是用五味酸棗來調理。因為致病有原因,出汗也有原因,治療得當,汗自然會收斂。比如風寒傷衛,導致自汗,就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祛除風邪,汗自然會停止。如果熱邪傳入裡,導致汗出,那是熱氣薰蒸,就像釜中吹煮,水氣旁流,不是虛汗。要趕快用白虎湯來清熱。如果邪氣已經凝結,大便不暢,就用承氣湯來瀉下。熱氣退了,

而汗自收矣。此與傷暑自汗略同。但暑傷氣。為虛邪。只有清補並行之一法。寒傷形。為實邪。則清熱之外。更有攻下止汗之法也。復有發散太過。遂至汗多亡陽。身瞤動欲擗地者。宜用真武湯。此救逆之良藥。與中寒冷汗自出者。同類並稱。又與熱證汗出者。大相徑庭矣。

其他少陽證。頭微汗。或盜汗者。小柴胡湯。水氣證頭汗出者。小半夏加茯苓湯。(按此亦失經旨。)至於虛人自汗盜汗等證。則歸脾補中。八珍十全。按法而用。委曲尋繹。各盡其妙。而後即安。所謂汗之必中其經。必得其藥。知發而知斂者。此也。嗟嗟。百病起於風寒。

白話文:

當汗液自然止住時,這和暑熱傷人導致自汗的情況類似。但暑熱傷氣,屬於虛邪,只需清補兼顧;寒邪傷形,屬於實邪,除了清熱之外,還需要攻下止汗。此外,如果發散過度,導致汗出過多,陽氣耗損,身體顫抖,想要抓地,則應該使用真武湯。這是救急的良藥,與內寒導致的冷汗自出同類,與熱證汗出截然不同。

其他少陽證,頭部微汗或盜汗,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水氣證頭汗出,可以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至於虛弱之人自汗盜汗等症狀,則需要使用歸脾湯補中,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根據情況而定,仔細研究,各自發揮其效用,才能恢復健康。所謂汗出要符合病機,要用對藥物,知道汗出也要知道如何收斂,這就是道理。唉,百病都源於風寒。

風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汗法一差。夭枉隨之矣。呈。汗豈易言哉。(醫學心悟。)

按內經曰。因其輕而揚之。又曰。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又曰。開鬼門。又曰。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又曰。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藏者。故可汗而已。此軒岐之論汗也。仲景發表之法。不過二端。

曰桂枝湯。諧和營衛。以治其表虛。邪在肌肉者。曰麻黃湯。發泄郁陽。以治其表實。邪迫骨節者。就中更有節目。桂枝加葛根湯。治表虛而邪著筋脈者。葛根湯。治表實而邪著筋脈者。大青龍湯。涼發壅實。以治表實勢劇者。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

白話文:

風寒入侵人體,首先會侵犯體表的肌膚。如果使用正確的方法出汗,就能夠驅除疾病。但如果汗法運用不當,就會導致生命危險。因此,出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內經》中提到,遇到輕微的病症,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又說,如果體內有邪氣,可以透過出汗的方式將邪氣排出。如果邪氣停留在皮膚表層,就可以透過出汗來將其發散。還有說,要打開人體的「鬼門」,也就是指發汗。另外也提到,當風寒入侵人體,使人毛髮直豎,皮膚緊閉而感到發熱時,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又說,三陽經絡都受到了病邪的侵犯,但還沒有深入臟腑,因此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這就是軒岐(指扁鵲和岐伯)對發汗的論述。

張仲景治療外感發熱的方劑,主要有兩個方向:

桂枝湯,用來調和營衛,治療表虛,邪氣停留在肌肉中的病症。麻黃湯,用來發散郁積的陽氣,治療表實,邪氣逼迫骨節的病症。

在這裡面還有更細緻的區分:

桂枝加葛根湯,用來治療表虛,邪氣停留在筋脈中的病症。葛根湯,用來治療表實,邪氣停留在筋脈中的病症。大青龍湯,用來治療表實病情嚴重的病症,可以涼血發散。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都是用來治療表實的方劑。

並治表虛失汗。纏滯引日者。此太陽病之治例也。更有直中表寒證。而附子湯。治其病重陽虛者。亦猶桂枝湯之例。麻黃附子二湯。治其病輕表閉者。亦猶麻黃湯之例。此少陰病之治例也。(此諸方主證。及制立之旨。拙著傷寒論述義。既詳辨之。今不再贅。)蓋發汗之法。

無出於此範圍。擴而充之。則凡病之系表者。皆無不可療。仲景治濕家。猶於桂麻方中。加驅濕之品。其義可見已。

又按晉唐汗方。有仲景所不有者。皆難適用。降至宋人。則韓祗和禁用桂枝。殆一時之權乎。(醫壘元戎。醫學綱目。並有辨。宜參。)南渡以來。專用香蘇散。正氣散等。芳香輕平之藥。以治四時傷寒。蓋亦系當日之宜。施之後世。則僅不過發感冒微邪已。如陶節庵。主張九味羌活湯。

白話文:

一起治療表虛盜汗。纏綿不愈,拖延日久者。這便是太陽病的治療原則。還有直中表寒證,而用附子湯治療其病重陽虛者,也如同桂枝湯的治例。麻黃附子二湯,治療其病輕表閉者,也如同麻黃湯的治例。這是少陰病的治療原則。(這些方劑的主治證,以及制定方劑的用意,拙著《傷寒論述義》已詳細辨析,現在不再贅述。)總之,發汗之法,

不出於此範圍。可以擴大充實,則凡是表證的疾病,都無不可治療。仲景治療濕證,也會在桂麻方中,加入驅除濕邪的藥物,其用意由此可見。

又按晉唐時期的汗方,有仲景沒有記載的,都難以適用。到了宋代,韓祗和禁用桂枝,或許是當時的權宜之計。(《醫壘元戎》、《醫學綱目》都有辨析,可以參閱。)南渡之後,專用香蘇散、正氣散等芳香輕平的藥物,來治療四時傷寒,也是當時的需要。施用於後世,則僅能發散感冒的微邪而已。像陶節庵,主張使用九味羌活湯,

則一偏之見也。又張戴人可汗式。論吐法兼汗。吐之發汗。固屬強責。不易輕試焉。更有蒸汗法。載在第九卷中。

白話文:

這只是一種偏頗的看法。再者,張戴人的治療方式類似於可汗模式。他在論述吐法和發汗時,認為透過吐法來促進發汗,固然是一種強制的做法,但這種方法不宜輕易嘗試。此外,還有一種蒸汗法,詳細內容載在了第九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