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二 (10)
卷二 (10)
1. 虛實治要
欲以補之,則恐妨其實;欲以瀉之,則恐妨其虛。補瀉掣肘,不易下手。必也審之又審;奇正攻守,著著中法;而後病可起矣。此豈非辨認難,而處治亦難者乎?岐伯有五有餘二不足之說;而仲景之經所云難治者,概此之謂也。蓋虛實之相錯,其證不能一定,其治不能各無其別也。
區而論之,有虛實相兼者焉。病本邪實,當汗如下,而醫失其法;或用藥過劑,以傷真氣;病實未除,又見虛候者,此實中兼虛也。治之之法,宜瀉中兼補;倘虛甚者,或不得已,姑從於補;虛復而後宜議瀉矣。其人素虛,陰衰陽盛;一旦感邪,兩陽相搏,遂變為實者,此虛中兼實也。
治之之法:不清涼無由解熱,不轉刷無由逐結;然從前之虛,不得不顧;故或從緩下,或一下止服。前哲於此證,以為須先治其虛,後治其實;此殆未是也。大抵邪不解,則不受補;有邪而補,徒增壅住;且積日之虛,豈暫補所能挽回乎?考之經文,如附子瀉心、調胃承氣,即瀉中兼補之治也。陽明病,至循衣摸床、微喘直視,則既屬虛憊,而猶用承氣者,以實去而陰可回;縱下後頓見虛候,其實既去,則非調養叵治也。擴充觸長,無適而不可矣。此虛實之相兼,大較如此。如夫虛實之相因而生,是亦不可不辨也。有人於此焉:脾氣虧損;或久吐;或久利;中氣不行;馴至腹滿溺閉,此自虛而生實也。至其滿極,則姑治其標,主以疏導;然不以扶陽為念,則土崩可待也。又有人焉:腎陰不足;下虧上盈;或潮熱心煩;或血溢痰湧;亦是虛生實者也。至其火亢,則姑治其標,專主清涼;然不以潤養為念,則真元竭絕矣。
有人於此焉:腸澼赤滯;腸痛後重;如其失下,則病積依然,而津液日泄,羸劣日加,此自實而生虛也。治法或姑從扶陽;然不以磨積為先,則邪勝其正,立見危殆。又有人焉:肝氣壅實;妄言妄怒;既而脾氣受制;飲食減損;日就委頓,亦是實生虛者也。治法或姑從補中;然不兼以清膈,則必格拒不納矣。在仲景法,則汗後脹滿,是自虛而實;故用且疏且補之劑。五勞虛極,因內有乾血,是自實而虛;宿食脈澀,亦自實而虛;故一用大黃䗪蟲丸,一用大承氣湯;蓋乾血下而虛自復;宿食去而胃必和也。此虛實相因而生之大略也。要之,相兼者,與相因者,病之新久,胃之強弱,尤宜參伍加思;亦是診處之大關鑰也。更論虛實之兼挾,則表裡上下之分,又不可不知也。實在表而裡虛者,補其中而病自愈;以病之在外,胃氣充盛,則宜托出;且里弱可以受補;如發背、痘瘡之類是也。實在裡而兼虛者,除其實而病自愈;以病之屬熱,倘攔補之,必助其壅;如彼虛人得胃實,與瘀血、宿食之類是也。病上實,素下寒者,必揣其臍腹,而後吐下可用;病下虛,素上熱者,必察其心胸,而後滋補可施。此表裡上下之例也。雖然今此所論,大概就病之屬熱者而立言矣;如病寒之證,亦不可不辨焉。
白話文:
想要用補法來治療,又怕妨礙了實證;想要用瀉法來治療,又怕損傷了虛證。補瀉之間互相牽制,難以著手。必須要仔細地審視病情,運用奇正相輔、攻守兼備的治療方法,每一著都符合法則,這樣病才能好轉。這難道不是辨證難,治療也難嗎?岐伯曾說有五種有餘和兩種不足的情況,而張仲景的醫書裡所說的難治之病,大概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因為虛證和實證互相錯雜,病症無法固定,治療方法也不能沒有區別。
分開來說,有虛實兼有的情況。病本來是邪實之證,應該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但醫生用錯了方法,或者用藥過量,損傷了真氣。病邪沒有去除,又出現了虛弱的症狀,這就是實證中兼有虛證。治療方法應該在攻邪的同時兼顧補虛,如果虛證很嚴重,不得已可以先用補法,等虛弱恢復後再考慮攻邪。有的人本來就虛弱,陰液衰退,陽氣偏盛,一旦感受外邪,兩陽相搏,就轉變成實證,這就是虛證中兼有實證。
治療方法如果不用清涼的藥物就沒辦法解熱,不用疏通的方法就沒辦法消除積結。但之前的虛弱問題又不能不考慮,所以有時用緩和的攻下法,或者攻下一次就停止用藥。前代的醫家認為這種情況應該先治療虛證,再治療實證,這恐怕是不對的。一般來說,如果邪氣沒有解除,就不能補,如果帶著邪氣去補,反而會增加壅塞。而且積累已久的虛弱,難道是短時間的補益就能恢復的嗎?考察醫書中的內容,像附子瀉心湯、調胃承氣湯,都是攻邪中兼顧補虛的治法。陽明病到出現循衣摸床、呼吸微弱、眼睛直視等情況,已經屬於虛弱的狀態,但仍然使用承氣湯,是因為實邪去除後陰液才能恢復。即使攻下後馬上出現虛弱的症狀,但只要實邪去除,就不是單純調養就能治好的。這種虛實兼有的情況,大概就是這樣。至於虛證和實證互相引發,也是不可不辨別的。有的人脾氣虧損,或者長期嘔吐、腹瀉,中氣運行不暢,慢慢地就會出現腹脹、小便不通,這就是由虛證而產生實證。到腹脹非常嚴重的時候,就暫時治療其標,用疏導的方法,但不注意扶助陽氣,就會導致脾胃崩潰。又有人腎陰不足,下虛上盛,或者出現潮熱心煩,或者咳血痰多,也是虛證產生實證的情況。到火邪亢盛的時候,就暫時治療其標,專用清涼的藥物,但不注意滋養陰液,就會導致真元枯竭。
有的人患有腸澼,大便帶血帶膿,腹痛後重,如果用錯了攻下的方法,病情就會依舊存在,而且津液日益耗損,身體也日漸衰弱,這就是由實證而產生虛證。治療方法可以暫時採用扶陽的方法,但不先消磨積滯,就會導致邪氣戰勝正氣,馬上出現危險。又有人肝氣壅實,胡言亂語、容易發怒,之後脾氣受到抑制,飲食減少,身體日漸衰弱,也是實證產生虛證的情況。治療方法可以暫時用補中氣的方法,但不兼顧清理胸膈,就一定會出現拒絕用藥的情況。在張仲景的醫方中,發汗後出現腹脹,是虛證轉為實證,所以使用疏散和補益的藥物。五勞虛極,是因為體內有瘀血,是實證轉為虛證。宿食積滯、脈象澀滯,也是實證轉為虛證,所以分別使用大黃䗪蟲丸和大承氣湯,因為瘀血去除後虛弱就能恢復,宿食去除後胃氣就能調和。這就是虛證和實證互相引發的大概情況。總之,無論是兼有的情況,還是互相引發的情況,都要考慮病情的久暫、胃氣的強弱,更要全面地思考,這也是診斷和治療的關鍵。再論述虛實的兼挾,那麼表裡上下的區分,也是不能不知道的。實證在表而裡虛的,補其裡,病就會自己好轉,因為病在體表,而且胃氣充盛,就應該托邪外出,而且裡虛可以接受補益,比如發背、痘瘡之類,就是這種情況。實證在裡而兼有虛證的,去除其實證,病就會自己好轉,因為病屬熱證,如果用補法,一定會助長壅塞,比如虛弱的人得了胃實,或者有瘀血宿食等情況,就是這種情況。病在上實,而素來下寒的,必須要仔細診察臍腹,之後才能用催吐或攻下的方法。病在下虛,而素來上熱的,必須要仔細診察心胸,之後才能用滋補的方法。這就是表裡上下的例子。雖然現在所說的,大都是針對屬熱的病證而言的。如果是寒證,也必須要加以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