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藥治通義》~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汗吐下總說

張戴人曰。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攬而留之可乎。雖愚夫愚婦。皆知其不可也。及其聞攻則不悅。聞補則樂之。今之醫者曰。當先固其元氣。元氣實邪自去。世間如此妄人。何其多也。夫邪之中人。

輕則傳久而自盡。頗甚則傳久而難已。更甚則暴死。若先論固其元氣。以補劑補之。真氣未勝。而邪已交馳橫騖。而不可制矣。惟脈脫下虛。無邪無積之人。始可議補。其餘有邪積之人。而議補者。皆鯀湮洪水之徒也。今予論汗吐下三法。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也。況予所論之法。

白話文:

張戴人說:「疾病這個東西,並不是人天生就有的。它可能是從外面進入,也可能在內部生成,這都是異常之氣。異常之氣侵襲身體,迅速攻擊可以,迅速清除也可以,但若要收斂留著不去,這合理嗎?即使是普通人,也知道這是不可以的。等到聽到攻擊的療法時不喜歡,聽到補益的療法時卻感到愉快。現在的醫生說,應該首先強固體內的基本能量。當基本能量充實了,邪氣自然會消失。世上這樣的錯亂之人,為何如此之多呢?

當邪氣侵犯人體時,輕微的情況會隨著時間長久而自行消散。如果情況嚴重,則隨著時間長久而難以痊癒。更嚴重的情況可能會突然死亡。如果先討論強固基本能量,用補益藥物來治療,那麼真正的能量還未勝過邪氣,邪氣已經開始肆虐,無法控制了。只有脈象衰弱、沒有邪氣和積滯的人,才適合考慮使用補益方法。其他有邪氣和積滯的人,卻談論補益方法,就像是大禹治水時的鯀一樣,只是徒增災害。

我現在討論汗、吐、下三種療法,先討論去除邪氣的方法。當邪氣去除後,基本能量自然恢復。況且我所討論的方法。」

諳練日久。至精至熟。有得無失。所以敢為來者言也。天之六氣。風暑火濕燥寒。地之六氣。霧露雨雷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鹹淡。故天邪發病。多在乎上。地邪發病。多在乎下。人邪發病。多在乎中。此為發病之三也。處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諸風寒之邪結摶皮膚之間。

藏於經絡之內留而不去。或發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腫癢拘攣。可汗而出之。風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湧而出之。寒濕固冷。熱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內經散論諸病。非一狀也。泛言治法。非一階也。至真要大論等數篇。言運氣所生諸病。各斷以酸苦甘辛鹹淡。

白話文:

精通醫術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練習,才能達到精通熟練的境界,不失誤地掌握治療方法。因此,我敢於為後人講解這些醫理。天有六種氣候,分別是風、暑、火、濕、燥、寒;地有六種氣象,分別是霧、露、雨、雷、冰、泥;人有六種口味,分別是酸、苦、甘、辛、鹹、淡。因此,天邪引起的疾病,多發生在人體的上部;地邪引起的疾病,多發生在下部;人邪引起的疾病,多發生在人體的中部。這就是疾病發生的三個原因。治療方法也有三種:風寒之邪結聚在皮膚之間,藏於經絡之內,久久不去,可能會引起疼痛、麻痺、腫癢、拘攣等症狀,可用汗法排出;風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用嘔吐法排出;寒濕積聚在體內,熱邪侵入下焦,可用瀉法排出。內經散論諸病,並非只有一種症狀,治療方法也並非只有一種。至真要大論等篇章,論述了運氣所生諸病,分別以酸、苦、甘、辛、鹹、淡來斷定病症。

以總括之。其言補。時見一二。然其補非今之所謂補也。文具於補論條下。如辛補肝。咸補心。甘補腎。酸補脾。苦補肺。若此之補。乃所以發腠理致津液通血氣。至其統論諸藥。則辛甘淡三味為陽。酸苦鹹三味為陰。辛甘發散。淡滲泄。酸苦鹹湧泄。發散者歸於汗。湧者歸於吐。

泄者歸於下。滲為解表。歸於汗。泄為利小溲。歸於下。殊不言補。乃知聖人止有三法。無第四法也。然則聖人不言補乎。曰蓋汗下吐。以若草木治病者也。(按若字。可疑。)補者。以穀肉果菜養口體者也。夫穀肉果菜之屬。猶君之德教也。汗下吐之屬。猶君之刑罰也。故曰。

白話文:

總之,古人談補,雖然偶爾會提到,但他們所說的補與我們現代理解的補不同。詳情請見「補論」條目。例如,辛味補肝,鹹味補心,甘味補腎,酸味補脾,苦味補肺,這些所謂的補,其實是藉由發散腠理、促進津液流通、調和血氣來達到目的。至於藥物性質的總論,辛、甘、淡三味屬陽性,酸、苦、鹹三味屬陰性。辛、甘發散,淡滲泄,酸、苦、鹹湧泄。發散者歸於汗,湧者歸於吐,泄者歸於下。滲泄解表,歸於汗;泄利小便,歸於下。古人並沒有特別強調補,由此可知,聖人只有三種方法,並無第四種。難道聖人不談補嗎?其實,汗、下、吐,如同以草木治病;而補,則是如同以穀、肉、果、菜滋養身體。穀、肉、果、菜等,就好比君王的德教;汗、下、吐等,就好比君王的刑罰。所以說,…

德教。昇平之粱肉。刑罰。治亂之藥石。若人無病。粱肉而已。及其有病。當先誅伐有過。病之去也。粱肉補之。如世已治矣。刑措而不用。豈可以藥石為補哉。必欲去大病大瘵。非吐汗下。末由也已。然今之醫者。不得盡汗下吐法。各立門牆。誰肯屈己之高而一問哉。且予之三法。

能兼眾法。用藥之時。有按有蹻。有揃有導。有減有續有止。今之醫者。不得予之法。皆仰面嗷笑曰。吐者。瓜蒂而已矣。汗者。麻黃升麻而已矣。下者。巴豆牽牛樸消大黃甘遂芫花而已矣。既不得其術。從而誣之。予固難與之苦辯。故作此詮。所謂三法可以兼眾法者。如引涎漉涎。

白話文:

道德教育如同治世之時的豐盛飲食,刑罰則如同治亂之時的藥石。若人民無病,只需豐衣足食即可。一旦生病,就必須先懲治過失,再以飲食調補。同樣的,如果天下太平,刑法可以暫時不用,但若天下大亂,光靠一些小補小救的措施是無濟於事的,必須採取嚴厲的措施才能治本。就像治病一樣,想要根除重病,就必須用汗法、吐法、下法,否則無法奏效。然而現在的醫生,都不肯全面掌握汗法、吐法、下法,各自建立門派,誰又願意放下身段去學習呢?我所傳授的這三種方法,可以融合各種醫術,用藥時需按需施治,有的要缓和,有的要猛烈,有的要减少,有的要增加,有的要停止。如今的醫生們,根本沒有掌握我所傳授的醫術,反而嘲笑我,說吐法只是用瓜蒂而已,汗法只是用麻黃、升麻而已,下法只是用巴豆、牽牛、樸消、大黃、甘遂、芫花而已。他們既不懂醫術,又妄加誹謗,我實在懶得跟他們爭辯。因此我寫下这篇解释,所謂三法可以兼眾法,就像引涎漉涎,就是將口水引出来再吸出来,这就是融合了多种方法的例子。

嚏氣追淚。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炙蒸熏。渫洗熨烙。針刺砭射。導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以余之法。所以該眾法也。然予亦未嘗以此三法。遂棄眾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以十分率之。此三法居其八九。

而眾所當。才一二也。(儒門事親。)

孫臺石曰。張子和治病。不離汗吐下三法。本療暴病。而久病亦可用以奏捷。暴病者。如傷寒冒邪者汗之。及大頭瘟。頭面腫脹。並熱為寒包。喘急難眠。諸風濕證。一汗可安。癰毒初起。經曰。汗之則瘡已。此皆邪隨汗解也如食積痰滯者吐之。及喉風乳蛾。而頭面頸項大腫。

白話文:

打噴嚏會流眼淚,凡是向上走的,都屬於吐法。像炙、蒸、熏、渫洗、熨烙、針刺、砭射、導引、按摩等等,都是解表的方法,屬於汗法。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等等,凡是向下走的,都屬於下法。我的醫術包含了這三種方法,但並不表示我因此就摒棄其他方法。我會根據病症的不同,選擇適當的方法來治療,以十分為例,這三種方法占了八九成,其他的方法僅占一二成。

孫台石說,張子和治病,不脫離汗、吐、下三法。這三法原本是治療急病的,但久病也可以用來取得快速療效。比如傷寒、冒邪,可以汗之;大頭瘟,頭面腫脹,並且熱為寒包,喘急難眠,諸風濕證,一汗可安;癰毒初起,經書上說,汗之則瘡已,這些都是邪氣隨著汗液排出。像食積、痰滯,可以吐之;喉風、乳蛾,以及頭面頸項大腫,都是可以用吐法治療的。

點水不入。音聲不出。命懸須臾。慎勿刺破。破者立斃。惟一吐則腫消索食。並乾霍亂。絞腸痧類。皆賴吐全。如里邪實熱者下之。及頭面周身。火熱熾盛。皆可下之。痢疾腹痛等證。下之即暢。經曰。痛隨利減。脹以利寬。是也久病者。如風寒久伏肌髓。微熱惡風。或累月痎瘧。

諸寒濕腫脹。皆可汗之。年遠厲風。大汗驅之。如積月關格。或小便癃閉等患。或伏痰滯氣。時痛時脹。懨懨數年。不能發越。百藥無功。一吐可愈。如痢疾始初失下。大痛口渴。肛門腫閉。小便不通。粒米不進。氣息機微。一下霍然。至於氣結痰凝。蓄血留積。必以攻下。

白話文:

水泡不要刺破,否則會立刻致命。只有將裡面的東西吐出來,腫脹才會消退,食慾才會恢復。霍亂、絞腸痧等症狀,也都靠嘔吐來痊癒。如果患者是實熱,就應該瀉下。頭面、全身火熱熾盛,也應該瀉下。痢疾、腹痛等症狀,瀉下後就會通暢。古籍記載:「痛隨利減,脹以利寬」,就是這個道理。久病患者,比如風寒久伏肌髓,微熱惡風,或者多年瘧疾,以及寒濕腫脹,都可以用汗法治療。多年厲風,要用大量汗水驅除。如果積月關格,或小便閉塞,或是伏痰滯氣,時痛時脹,多年不愈,百藥無效,嘔吐可以治愈。痢疾初期,不能排泄,腹痛口渴,肛門腫閉,小便不通,食慾不振,呼吸微弱,可以立刻用瀉藥治療。至於氣結、痰凝、蓄血留積,必須用攻下藥物治療。

推陳致新。是也。可見此三法之妙。毋論暴病。即久病亦甚神。又毋論少壯。即衰老亦多奏功。今人能以此治暴病。而不敢用諸久病。又並遇暴病。而謬慮虛弱。疑畏不用。以致病邪深入。漸不可救。雖然病屬有餘。極至困篤。用可立起。病屬不足。亦難行之。最宜詳審。(簡明醫彀。

翟玉華曰。吐下汗三法。張子和用之。取效甚捷。但施於壯健之人則可。若虛弱者。則不可輕用用。雖不可輕用。然攻病之法。亦不出此。其升之舉之提之。皆吐之意也。其降之抑之行之。皆下之意也。其清之散之疏之。皆汗之意也。至於當補者。又非專主於增補收攝。凡調之養之溫之。

白話文:

推陳致新,確實如此,可見這三種方法的妙處。無論是急症,還是慢性病,都非常有效。而且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也都能收到很好的療效。現在有些人雖然可以用這三種方法來治療急症,卻不敢用來治療慢性病,而且遇上急症,又錯誤地擔心病人虛弱,猶豫不決,不敢使用,導致病邪深入,病情越來越嚴重,難以挽回。雖然對於實證,即使病情嚴重,也可以立即見效;但對於虛證,也難以施行。最重要的是要仔細審慎地判斷。

翟玉華說:吐、下、汗這三種方法,張子和常用它們,效果非常迅速。但只能用於體質強壯的人,如果體虛的人就不可輕易使用。雖然不可輕易使用,但攻治疾病的方法,也離不開這三種方法。升、舉、提,都是吐法的意涵;降、抑、行,都是下法的意涵;清、散、疏,都是汗法的意涵。至於需要補益的,也不僅僅是單純的增加、收斂、溫養,凡是調節、滋養、溫暖,都是補法。

皆補也。去其所害。而氣血自生。借攻為補。亦是一法。學者不可不知。(醫學啟蒙彙編。)

何西池曰。子和治病。不論何證。皆以汗吐下三法取效。此有至理存焉。蓋萬病非熱則寒。寒者。氣不運而滯。熱者。氣亦壅而不運。氣不運則熱鬱痰生。血停食積。種種阻塞於中矣。人身氣血。貴通而不貴塞。非三法何由通乎。又去邪即所以補正。邪去則正復。但以平淡之飲食調之。

不數日而精神勃發矣。故婦人不孕者。此法行後即孕。陽道和暢也。男子亦陽道驟發。非其明驗乎。丹溪倒倉法。實於此得悟。後人不明其理。而不敢用。但以溫補為穩。殺人如麻。可嘆也。(醫碥○按吐後陽舉。宜考第六卷。又倒倉法。本屬不經。前輩有辨駁。甚是。)

白話文:

補益身體的方法很多,去除病患的致病因素,氣血自然就能自行生長。藉由攻邪來達到補益的效果,也是一種方法,學習醫術的人不可不知。

何西池說,治療疾病,不論是什麼病症,都以發汗、催吐、瀉下三法取效,這是有其道理的。因為萬病皆由寒熱引起,寒則氣機不暢而停滯,熱則氣機壅塞而不通。氣機不通,就會熱鬱生痰、血瘀食積,種種阻塞在體內。人體的氣血,貴在流通而不貴在阻塞,不使用這三法,如何使氣血流通呢?而且去除邪氣就能補益正氣,邪氣去除,正氣自然恢復。只要用平常的飲食調養,不出幾天,精神就會煥發。所以婦人不孕者,使用此法後就能懷孕,因為陽道暢通了。男子也會陽氣勃發,這不是明證嗎?丹溪的倒倉法,正是從這裡領悟而來。後人不明其理,不敢使用,只用溫補之法,結果殺死病人無數,令人嘆息啊!

按內經明言藥補。詳開於後卷。戴人之議補。雖或時勢所然。要是一偏之見。殊失古聖之意。然其用三法。變化自在。所謂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手者。信覺不虛誣。其所論說。辨核精詣。闖仲景之堂奧。學者棄其瑕。而取其瑜。庶為得矣。

白話文:

根據《內經》明確說明藥物的補益作用,詳細內容在後卷中闡述。戴仁的補益觀點,雖然可能符合當時的時勢,但畢竟是片面之見,殊不符合古代聖賢的本意。然而,戴仁所提出的三種方法,變化自如,如同身體運用手臂,手臂運用手掌一般,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他所論述的內容,精闢透徹,深入探討仲景的醫學精髓。學習者應捨棄其不足之處,取其優點,方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