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1. 卷四
2. 汗吐下總說
張戴人曰。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攬而留之可乎。雖愚夫愚婦。皆知其不可也。及其聞攻則不悅。聞補則樂之。今之醫者曰。當先固其元氣。元氣實邪自去。世間如此妄人。何其多也。夫邪之中人。
輕則傳久而自盡。頗甚則傳久而難已。更甚則暴死。若先論固其元氣。以補劑補之。真氣未勝。而邪已交馳橫騖。而不可制矣。惟脈脫下虛。無邪無積之人。始可議補。其餘有邪積之人。而議補者。皆鯀湮洪水之徒也。今予論汗吐下三法。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也。況予所論之法。
諳練日久。至精至熟。有得無失。所以敢為來者言也。天之六氣。風暑火濕燥寒。地之六氣。霧露雨雷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鹹淡。故天邪發病。多在乎上。地邪發病。多在乎下。人邪發病。多在乎中。此為發病之三也。處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諸風寒之邪結摶皮膚之間。
藏於經絡之內留而不去。或發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腫癢拘攣。可汗而出之。風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湧而出之。寒濕固冷。熱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內經散論諸病。非一狀也。泛言治法。非一階也。至真要大論等數篇。言運氣所生諸病。各斷以酸苦甘辛鹹淡。
以總括之。其言補。時見一二。然其補非今之所謂補也。文具於補論條下。如辛補肝。咸補心。甘補腎。酸補脾。苦補肺。若此之補。乃所以發腠理致津液通血氣。至其統論諸藥。則辛甘淡三味為陽。酸苦鹹三味為陰。辛甘發散。淡滲泄。酸苦鹹湧泄。發散者歸於汗。湧者歸於吐。
泄者歸於下。滲為解表。歸於汗。泄為利小溲。歸於下。殊不言補。乃知聖人止有三法。無第四法也。然則聖人不言補乎。曰蓋汗下吐。以若草木治病者也。(按若字。可疑。)補者。以穀肉果菜養口體者也。夫穀肉果菜之屬。猶君之德教也。汗下吐之屬。猶君之刑罰也。故曰。
德教。昇平之粱肉。刑罰。治亂之藥石。若人無病。粱肉而已。及其有病。當先誅伐有過。病之去也。粱肉補之。如世已治矣。刑措而不用。豈可以藥石為補哉。必欲去大病大瘵。非吐汗下。末由也已。然今之醫者。不得盡汗下吐法。各立門牆。誰肯屈己之高而一問哉。且予之三法。
能兼眾法。用藥之時。有按有蹻。有揃有導。有減有續有止。今之醫者。不得予之法。皆仰面嗷笑曰。吐者。瓜蒂而已矣。汗者。麻黃升麻而已矣。下者。巴豆牽牛樸消大黃甘遂芫花而已矣。既不得其術。從而誣之。予固難與之苦辯。故作此詮。所謂三法可以兼眾法者。如引涎漉涎。
嚏氣追淚。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炙蒸熏。渫洗熨烙。針刺砭射。導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以余之法。所以該眾法也。然予亦未嘗以此三法。遂棄眾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以十分率之。此三法居其八九。
而眾所當。才一二也。(儒門事親。)
孫臺石曰。張子和治病。不離汗吐下三法。本療暴病。而久病亦可用以奏捷。暴病者。如傷寒冒邪者汗之。及大頭瘟。頭面腫脹。並熱為寒包。喘急難眠。諸風濕證。一汗可安。癰毒初起。經曰。汗之則瘡已。此皆邪隨汗解也如食積痰滯者吐之。及喉風乳蛾。而頭面頸項大腫。
點水不入。音聲不出。命懸須臾。慎勿刺破。破者立斃。惟一吐則腫消索食。並乾霍亂。絞腸痧類。皆賴吐全。如里邪實熱者下之。及頭面周身。火熱熾盛。皆可下之。痢疾腹痛等證。下之即暢。經曰。痛隨利減。脹以利寬。是也久病者。如風寒久伏肌髓。微熱惡風。或累月痎瘧。
諸寒濕腫脹。皆可汗之。年遠厲風。大汗驅之。如積月關格。或小便癃閉等患。或伏痰滯氣。時痛時脹。懨懨數年。不能發越。百藥無功。一吐可愈。如痢疾始初失下。大痛口渴。肛門腫閉。小便不通。粒米不進。氣息機微。一下霍然。至於氣結痰凝。蓄血留積。必以攻下。
推陳致新。是也。可見此三法之妙。毋論暴病。即久病亦甚神。又毋論少壯。即衰老亦多奏功。今人能以此治暴病。而不敢用諸久病。又並遇暴病。而謬慮虛弱。疑畏不用。以致病邪深入。漸不可救。雖然病屬有餘。極至困篤。用可立起。病屬不足。亦難行之。最宜詳審。(簡明醫彀。
)
翟玉華曰。吐下汗三法。張子和用之。取效甚捷。但施於壯健之人則可。若虛弱者。則不可輕用用。雖不可輕用。然攻病之法。亦不出此。其升之舉之提之。皆吐之意也。其降之抑之行之。皆下之意也。其清之散之疏之。皆汗之意也。至於當補者。又非專主於增補收攝。凡調之養之溫之。
皆補也。去其所害。而氣血自生。借攻為補。亦是一法。學者不可不知。(醫學啟蒙彙編。)
何西池曰。子和治病。不論何證。皆以汗吐下三法取效。此有至理存焉。蓋萬病非熱則寒。寒者。氣不運而滯。熱者。氣亦壅而不運。氣不運則熱鬱痰生。血停食積。種種阻塞於中矣。人身氣血。貴通而不貴塞。非三法何由通乎。又去邪即所以補正。邪去則正復。但以平淡之飲食調之。
不數日而精神勃發矣。故婦人不孕者。此法行後即孕。陽道和暢也。男子亦陽道驟發。非其明驗乎。丹溪倒倉法。實於此得悟。後人不明其理。而不敢用。但以溫補為穩。殺人如麻。可嘆也。(醫碥○按吐後陽舉。宜考第六卷。又倒倉法。本屬不經。前輩有辨駁。甚是。)
按內經明言藥補。詳開於後卷。戴人之議補。雖或時勢所然。要是一偏之見。殊失古聖之意。然其用三法。變化自在。所謂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手者。信覺不虛誣。其所論說。辨核精詣。闖仲景之堂奧。學者棄其瑕。而取其瑜。庶為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