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二 (7)
卷二 (7)
1. 治貴應變
又按無名氏史載之方跋,稱載之之術曰:「蓋其審證精切,不過三四服立愈。喻是而不效,乃察病按方之不審,便當改轍,不可泥也。」此言證不變,而治須變者。然其云決效否於三四服者,殆不免誇大也。
王中陽養生主論曰:「閭閻之家,不諳服餌,投藥未幾,或證當轉變,或藥病相攻,便言有隔,即從事乎異端不根之說,而中道而廢,明明易治之病,翻成不救之危。」此言證變,而治不宜變者,實仲景桂枝湯服法之遺意也。
又程若水醫彀治發斑案、張景岳全書治戰汗案,並言治宜持重者,亦後學模範耳。
(若水按云:「癸未年,崇梵僧規大患發熱頭疼,疲倦之極。診其脈,氣口大於人迎三倍,虛浮無力。予用補中益氣湯,去升麻,加附子一片,冰冷服之。越三兩時,遍體發紅斑。時醫謂為熱藥所誤。予曰:不然,此非彼所識。蓋因正氣未復,虛火遊行於外,故發斑耳。仍將前藥,再加附子一片,服一貼,其病悉除。」景岳按:拈於拙著傷寒廣要少陰篇,今不復贅。)
白話文:
另外,根據一位不知名人士在史書上記載的藥方後跋所說,他所記錄的這種治療方法,關鍵在於診斷必須精確仔細,通常只要服用三四劑藥就能立刻見效。如果這樣還沒效果,那就要檢討是不是診斷不夠仔細,或者藥方使用不對,這時就應該改變治療方向,不能固守原方。這說明的是,病情雖然不變,但治療方法卻需要改變。然而,他所說的「三四劑藥就見效」可能有點誇大。
王中陽在《養生主論》中說,普通百姓不熟悉用藥,剛吃藥沒多久,可能因為病情變化,或者藥物跟病情產生衝突,就說藥物有問題,立刻聽信一些沒有根據的說法,結果就半途而廢。明明容易治好的病,反而變成難以挽救的危險。這說明的是,病情雖然變了,但治療方法不應該輕易改變,這其實是張仲景《傷寒論》中桂枝湯服用方法所表達的遺意。另外,像程若水的《醫彀》中治療發斑的案例,以及張景岳的《景岳全書》中治療戰汗的案例,都強調治療應該謹慎,這也是後輩學習的榜樣。(程若水解釋說,癸未年,有一位崇梵寺的僧人得了重病,發燒頭痛,非常疲勞。我診斷他的脈象,氣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而且虛浮無力。我用補中益氣湯,去掉升麻,加入一片附子,讓他冰涼服用。過了三四個小時,他全身發出紅色斑點。當時的醫生都說是被熱藥誤治了。我說,不是這樣,這是他們不了解的情況。這是因為正氣還沒恢復,虛火在體表遊走,所以才出現紅斑。我讓他繼續服用原藥,再加一片附子,服用一劑後,他的病就完全好了。張景岳將這個案例記錄在我的《傷寒廣要》少陰篇中,這裡就不再重複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