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三 (2)
卷三 (2)
1. 攻補寒熱同用
楊仁齋曰。黃連湯。用乾薑黃連。柴胡桂薑湯。用黃芩乾薑。麻黃升麻湯。用桂枝石膏。返陰丹。用附子膩粉。陰旦湯。用乾薑黃芩。與夫桂枝石膏湯。桂枝大黃湯。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某藥性寒。某藥性溫。溫以調陰。寒以調陽。蓋使陰陽調。而得其正。其有陽證當下。
白話文:
楊仁齋說:「[黃連湯] 使用乾[薑黃] 連同其他藥材一起使用。[柴胡桂薑湯] 使用[黃芩] 和[乾薑]。[麻黃升麻湯] 使用[桂枝] 和[石膏]。[返陰丹] 使用[附子] 和膩粉。[陰旦湯] 使用乾薑和黃芩。還有[桂枝石膏湯]、[桂枝大黃湯] 和[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這些藥材有些性寒,有些性溫。溫藥用來調和陰氣,寒藥用來調和陽氣。總之,目的是讓陰陽調和,達到平衡。如果出現陽證,則應該使用寒藥來治療。」
而表怯者。陰證當溫。而帶熱者。皆可以前例推之。亦當權其冷熱重輕。為之增減。斯可矣。(活人總括。)
張隱菴曰。夫治病。有專宜於寒者。熱者。補者。瀉者。又宜寒熱補瀉之兼用者。如傷寒。有附子瀉心湯。用大黃芩連附子。寒熱之並用者。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以人參大黃黃芩薑桂。補瀉寒熱之並用者。金匱。有大黃附子細辛湯。有大黃乾薑巴豆之備急丸。此皆先聖賢切中肯綮之妙用。
白話文:
如果病症表現為畏寒的,屬於陰證,就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如果病症表現為帶有熱症的,都可以根據前面的例子推斷,也要權衡寒熱的輕重程度,增減藥量,這樣就可以了。
張隱菴說,治療疾病,有的專門適合寒證,有的專門適合熱證,有的專門適合補益,有的專門適合瀉下,還有的需要兼用寒熱補瀉,例如傷寒病,有附子瀉心湯,用大黃、黃芩、連翹、附子,寒熱並用;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用人參、大黃、黃芩、生薑、桂枝,補瀉寒熱並用;金匱要略中,有大黃附子細辛湯,有大黃乾薑巴豆的備急丸,這些都是先賢們切中要害的妙用。
當參究其所用之因。而取法之。今時有用涼藥而恐其太涼。用熱藥而恐其太熱。是止知藥之寒熱。而不知病之邪正虛實也。然亦有並用寒熱補瀉。而切當者。反為不在道者笑之。開之曰。寒熱補瀉兼用。在邪正虛實中求之。則得矣。(侶山堂類辨。)
徐洄溪曰。虛證宜補。實證宜瀉。盡人而知之者。然或人虛而證實。以弱體之人。冒風傷食之類。或人實而證虛。如強壯之人。勞倦亡陽之類。或有人本不虛。而邪深難出。又有人已極虛。而外邪尚伏。種種不同。若純用補。則邪氣益固。純用攻。則正氣隨脫。此證未愈。彼病益深。
古方所以有攻補同用之法。疑之者曰。兩藥異性。一水同煎。使其相制。則攻者不攻。補者不補。不如勿服。若或兩藥不相制。分途而往。則或反補其所當攻。攻其所當補。則不惟無益。而反有害。是不可不虞也。此正不然。蓋藥之性。各盡其能。攻者必攻強。補者必補弱。
白話文:
想要探究药物的使用原因,才能找到用药的方法。现在有些人使用寒凉药物,却担心太凉,使用温热药物,又担心太热。他们只知道药物的寒热属性,却不知道疾病的邪正虚实。当然,也有一些人懂得根据情况并用寒热、补泻的药物,效果很好,却被不懂的人嘲笑。其实,寒热、补泻的药物并用,要根据邪正虚实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才能得到好的疗效。
徐洄溪说,虚证应该用补药,实证应该用泻药,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有些人虚证表现为实证,比如体弱的人,容易受风寒或饮食不当,有些人实证表现为虚证,比如强壮的人,过度劳累导致阳气不足,还有一些人本来不虚,但邪气深入难以排出,还有一些人已经非常虚弱,但外邪仍然潜伏,情况各不相同。如果只用补药,邪气会更加固结,如果只用攻伐的药物,正气就会随之损耗。这样一来,原有的病症没有好转,反而病情加重。
古代方剂之所以有攻补并用的方法,是因为有些人对此感到疑惑,认为两种性质不同的药物,一起煎煮,会互相抵消,攻伐的药物就无法攻伐,补益的药物就无法补益,还不如不服用。也有人担心,如果两种药物没有互相抵消,会各自发挥作用,反而会补益本该攻伐的,攻伐本该补益的,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因此必须谨慎考虑。其实这种担心是多虑的,因为每种药物都有各自的作用,攻伐的药物必然针对强壮的地方,补益的药物必然针对虚弱的地方。
猶掘坎於地。水從高處流下。必先盈坎而後進。必不反向高處流也。如大黃與人參同用。大黃必能逐去堅積。決不反傷正氣。人參自能充盈正氣。決不反補邪氣。蓋古人制方之法。分經別藏。有神明之道焉。如瘧疾之小柴胡湯。瘧之寒熱往來。乃邪在少陽。木邪侮土。中宮無主。
故寒熱無定。於是。用柴胡以驅少陽之邪。柴胡必不犯脾胃。用人參以健中宮之氣。人參必不入肝膽。則少陽之邪自去。而中土之氣自旺。二藥各歸本經也。如桂枝。桂枝走衛以祛風。白芍走營以止汗。亦各歸本經也。以是而推。無不盡然。試以神農本草諸藥主治之說。細求之。
白話文:
就像在地底下挖坑,水會從高處流下,必定先填滿坑才往前流,絕不會逆流回高處。同樣地,大黃和人參一起使用,大黃必然能清除積聚的病邪,絕不會反過來傷及正氣;人參自然能補充正氣,絕不會反過來滋養邪氣。這是古人制訂藥方的方法,按照經絡和臟腑,有其奧妙之道。例如治療瘧疾的柴胡湯,瘧疾的寒熱交替,是因為邪氣在少陽,木氣侵犯土氣,導致中焦失衡,寒熱無常。因此,使用柴胡驅除少陽的邪氣,柴胡絕不會侵犯脾胃;使用人參健運中焦之氣,人參絕不會進入肝膽,如此少陽之邪自然消散,中土之氣自然旺盛,兩種藥物各歸其經。同樣地,桂枝走衛氣以祛風,白芍走營氣以止汗,也是各歸其經。以此類推,所有藥物都符合這個道理。仔細研讀神農本草經中關於各藥的功效主治,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
自無不得矣。凡寒熱兼用之法。亦同此義。故天下無難治之症。後世醫者。不明此理。藥惟一途。若遇病情稍異。非顧此失彼。即遊移浮泛。無往而非棘手之病矣。但此必本於古人制方成法。而神明之。若竟私心自用。攻補寒熱。雜亂不倫。是又殺人之術也。(醫學源流論。
)
按白虎加人參湯。治熱結津乏。調胃承氣湯。治燥實液虧。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誤下壞證。附子瀉心湯。治裡熱表虛之類。是攻補同用也。半夏生薑甘草三瀉心湯。治中焦冷熱不調。梔子乾薑湯。黃連湯。烏梅丸。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治上熱下冷。柴胡桂枝幹薑湯。治水熱相併之類。
白話文:
只要用心,就没有什么病治不好。无论寒热并用的方法,都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天下没有难治的病。后世的医师不明白这个道理,只知道用药,遇到病情稍微有点不同,就顾此失彼,或者游移不定,结果什么病都治不好。但这必须建立在古人制方成法的基础上,并对其理解透彻。如果一味自私自用,攻补寒热,杂乱无章,那就是杀人技艺了。
是寒熱同用也。此皆所病之證。本屬錯雜。故藥之攻補寒熱。各有相對者也。(前卷。治辨虛實。治有不可正行。反治等條。並宜參看。),又有病但寒但熱而寒熱並行者。如大青龍湯。桂枝加大黃湯。大黃附子湯。備急丸之類。是其藥一取其性。一取其用。性用相藉。自作一種方劑矣。
(詳論於第十卷。)又如白虎湯之粳米。十棗湯之大棗之類。是取回護胃氣矣。並與攻補同用之意不同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
治療疾病時,有時需要同時使用寒性和熱性的藥物。 這是因為疾病的表現往往錯綜複雜,需要針對不同的症狀使用相應的藥物來攻邪補虛,寒熱藥物也因此需要相互配合。
(前面卷中關於治療辨證虛實、不可正行、反治等條目,都需要參考。)
有些疾病只表現為寒證或熱證,但也有同時出現寒熱證的疾病。 例如大青龍湯、桂枝加大黃湯、大黃附子湯、備急丸等方劑,它們的藥物成分有的取其寒性,有的取其熱性,性與用互相依託,形成獨特的方劑。
(詳細內容請參閱第十卷。)
還有一些方劑,例如白虎湯中的粳米,十棗湯中的大棗,它們的目的是保護胃氣, 與攻補寒熱的藥物在作用上並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