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1)

1. 卷十二

2. 煮藥總說

沉存中曰:古之飲藥者,煮煉有節,飲啜有宜。藥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熾火,有宜溫火者;此煮煉之節也。宜溫宜寒,或緩或速,或乘飲食喜怒,而飲食喜怒為用者;有違飲食喜怒,而飲食喜怒為敵者;此飲啜之宜也。而水泉有美惡,操藥之人有勤惰。如此而責藥之不效者,非藥之罪也。(良方序。)

病必擇醫,治必擇藥。臨煎造制,切在恭誠。宜令親信至意心明者,煎造忖度,最為的確。煎藥銚器,除油垢腥穢。量水盞器,大小斟酌。用深小淨銚內,下新淨甜水。藥末引物,一切都足浸勻。後詣火上,慢慢煎熬,合得分數。攪括周傍,勿令迸轉。藥熟用稀疏紗絹濾,去滓取汁。(施圓端效方;按湯液本草、東垣用藥心法、內照圖,並同,然此為詳。)

李瀕湖曰: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觀夫茶味之美惡,飲味之甘餲,皆繫於水火烹飪之得失,即可推矣。是以煎藥須用小心老成人,以深罐密封,新水活火,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本草綱目。)

徐洄溪曰: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飪禽魚羊豕,失其調度,尚能損人;況藥專以之治病,而可不講乎?其法載於古方之末者,種種各殊。如麻黃湯,先煮麻黃去沫,然後加余藥同煎,此主藥當先煎之法也。而桂枝湯,又不必先煎桂枝。服藥後,須啜熱粥,以助藥力,又一法也。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則以甘瀾水,先煎伏苓;如五苓散,則以白飲和服,服後又當多飲暖水;小建中湯,則先煎五味,去渣,而後納飴糖;大柴胡湯,則煎減半,去渣再煎;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則煎藥成,而後納大黃。其煎之多寡,或煎水減半,或十分煎去二三分,或止煎一二十沸。煎藥之法,不可勝數,皆各有意義。大都發散之藥,及芳香之藥,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蕩;補益滋膩之藥,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此其總訣也。故方藥雖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藥必無效。蓋病家之常服藥者,或尚能依法為之;其粗魯貧苦之家,安能如法制度?所以病難愈也。若今之醫者,亦不能知之矣;況病家乎?(源流論。)

按說文曰:「⿱台水,亯也;煮,⿱台水或從火。」又曰:「煎,熬也。」方言曰:「凡有汁而干,謂之煎。」然則煮也者,投物於水,火以熟之之名;煎也者,火以干汁之名也。古方於湯藥,則曰煮;去滓,則曰煎。(如柴胡瀉心等湯,可以見焉。)有物而熬盡其汁,亦曰煎。(如龜甲煎丸,可以見焉。)其義與說文合。宋以來於湯藥,一用煎字,甚失古義矣。(枳實梔子湯,有空煮文,亦足知煮之義;金匱百合諸方,用煎字,然外臺引作煮字;又古方有名煎者,系煎煉之謂,說見於第九卷中;張景岳命湯藥以煎,可謂謬矣。)

白話文:

古人煎藥,煮煉有法度,飲用也有講究。有些藥可以久煮,有些則不宜久煮;有些藥適合用旺火,有些則適合用文火,這就是煮煉的節度。藥湯的溫度要溫或寒,飲用的速度要慢或快,有時要配合飲食、情緒,利用飲食或情緒來增強藥效,有時卻會與飲食、情緒相衝突而減低藥效,這就是飲用的講究。此外,水質有好壞之分,煎藥的人也有勤快或偷懶之別。如果因為這些因素導致藥效不佳,不能歸咎於藥本身的問題。

看病要選擇好醫生,用藥要選擇好藥材。煎藥時要抱持恭敬誠懇的心。最好讓信任且心思細膩的人來煎藥,才能準確拿捏。煎藥的器皿要去除油垢腥味,量水的器皿大小要適中。用深且乾淨的小鍋,先放入新鮮乾淨的水,然後將藥材、藥末、引藥等全部浸泡均勻,再放到火上慢慢熬煮。熬煮時要攪動鍋邊,不要讓藥材滾濺出來。藥煮好後,用稀疏的紗布濾去藥渣,取用藥汁。

李時珍說,服用湯藥,即使藥材精良、炮製得當,但如果煎藥的人粗心大意,水質、火候不佳,煎煮時間不對,藥效也會大打折扣。觀察茶的滋味好壞,以及飲品的甘甜與否,都取決於水、火及烹飪的得失,由此可推知煎藥的道理。因此,煎藥必須由小心謹慎的老成人負責,用深罐密封,使用新鮮的水和活火,先用武火後用文火,按照正確方法服用,沒有不見效的。

徐洄溪說,煎藥的方法最需要仔細講究,藥效好不好,全看煎藥的方法是否得當。烹煮雞鴨魚肉等食物,如果烹調失當都會損害健康,更何況藥物是專門用來治病的,怎能不講究呢?古方書記載的煎藥方法各不相同,例如麻黃湯,要先煮麻黃,去除浮沫,然後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這是主藥先煎的方法。而桂枝湯則不必先煎桂枝。服藥後,要喝熱粥來幫助藥力發揮,這又是另一種方法。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則要用甘瀾水先煎茯苓;五苓散則要用白開水調服,服藥後要多喝溫水;小建中湯則要先煎五味子,去除藥渣後再加入飴糖;大柴胡湯則要煎煮至藥汁減少一半,去除藥渣後再煎一次;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則要將藥煎好後,再加入大黃。煎藥的時間長短,有的要煎至藥汁減少一半,有的則煎去十分之二三,有的則只煎一二十滾。煎藥的方法千變萬化,各有其意義。大體來說,發散和芳香類的藥材不宜久煎,以保持其生發疏散的藥性;補益滋膩類的藥材則宜久煎,以使其藥性煮透而停留在體內。這是煎藥的總體原則。因此,即使藥方對症,但煎煮方法失當,藥效也會大打折扣。一般人家常服藥的或許還能按照方法煎煮,但那些粗魯貧困的人家,又怎能按照正確方法煎藥呢?這也是疾病難以治癒的原因。現在的醫生也未必都了解這些道理,更何況是病人呢?

《說文解字》說,「煮」字的意思是用水煮東西使之熟,「煎」字的意思是把有汁液的東西用火煮乾。方言說,凡是將汁液煮乾的都叫做「煎」。也就是說,「煮」是指將東西放入水中,用火煮熟;「煎」是指用火將汁液煮乾。古代的藥方,通常用「煮」來指煎藥,用「煎」來指去除藥渣,例如柴胡瀉心湯。而將藥物熬煮至汁液耗盡,也稱為「煎」,例如龜甲煎丸。這些意思都與《說文解字》的解釋相符。但宋代以來,將湯藥一律稱為「煎」,其實是失去了古義。枳實梔子湯中有「空煮」的說法,也可見「煮」的本義。金匱百合諸方雖然用「煎」字,但《外臺秘要》引用時則作「煮」字。又有一些古方名稱帶「煎」字,是指煎煉之意。張景岳把湯藥都稱為「煎」,可說是謬誤。

關於主藥的煎煮方法,徐洄溪的說法比較好,但如果仔細審視經典藥方,會發現有兩種不同的含義。藥性氣味較薄的藥材,如果淡煮,則藥力不純,所以葛根、茯苓之類作為主藥,一定要先煮。藥性氣味較厚的藥材,如果濃煮,則藥力釋放會比較慢,所以大黃、芒硝之類作為主藥,一定要後下。這就像是利湯和補湯的區別。

關於煎藥的器皿,唐恕齋的《原病集》說,銀器最好,磁器次之。尤生洲的《壽世青編》說,必須用砂鍋或瓦罐,富貴人家用乾淨的銀器煎藥更好。切忌使用沾有油垢腥氣的器皿。銅鍋、錫鍋或煎過其他藥的鍋,一定要徹底清洗乾淨。鍋口可以用紙蘸水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