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十一 (8)
卷十一 (8)
1. 藥性生成本原
更有如黑能止血之類。蓋五味之用,為最多焉。要之,何物不具存氣味形色?但其所長,有在氣者,有在味者,有在形者,有在色者,如沉麝之於氣,甘棗之於味,鉛丹鐵粉之於形,紅花蘇木之於色,是也。有所在不一者,如桂枝之溫中發表,在味與氣;地黃之補血填精,在味與質之類,是也。
且味有厚薄,氣有和烈,而氣味形色相兼不均。所謂同一熱藥,而附子之熱與乾薑之熱迥乎不同;同一寒藥,而石膏之寒與黃連之寒迥乎不同者,未始不本於此理。此乃百藥所以各異其用也。
又按陳鶴溪《三因方》:論藥有功能氣味性用,其說不確。姑摘錄於此,曰:敷和彰顯溽蒸清潔淒滄者,五氣之德也;安魂育神益氣定魄守志者,百藥之功也;生榮蕃茂豐備緊斂清謐者,五氣之化也;通潤悅懌輕身潤澤益精者,百藥之能也;舒啟明曜安靜勁切凝肅者,五氣之政也。
開明利脈滑膚堅肌強骨者,百藥之氣也;風熱濕燥寒者,五氣之令也;酸苦甘辛鹹者,百藥之味也。顧茲氣運與萬物,雖種種不齊,其如成象效法,無相奪倫;一一主對,若合符契。至於勝復盛衰,不能相多;往來升降,不能相無。故各從其動而興,災變亦不相加也。於是有振發銷鑠驟注肅殺凜冽者:
五氣之變也;在藥則有收斂乾焦甜緩斂澀滋滑者,百藥之性也;散落燔焫霜潰蒼隕冰雪者,五氣之眚也;在藥則有鼽衄溢汗嘔吐涎湧泄利者,百藥之用也。德化者氣之祥;功能者藥之良;政令者氣之章;氣味者藥之芳。又朱丹溪《格致餘論》:論藥之命名,以色形氣質味能時。以其非處治之要,茲不探入。
白話文:
還有像黑色的藥材能止血之類的例子。總的來說,五種味道(酸、苦、甘、辛、鹹)的運用是最多的。歸根究柢,沒有哪樣東西不具備氣味、形狀和顏色,只是它們的長處有所不同,有的長於氣,有的長於味,有的長於形,有的長於色。例如,沉香和麝香的長處在於氣,甘草和紅棗的長處在於味,鉛丹和鐵粉的長處在於形,紅花和蘇木的長處在於色。也有長處不只一方面的,例如桂枝的溫中發散作用,其長處在於味和氣;地黃的補血填精作用,其長處在於味和質地。
味道有濃厚和清淡之分,氣味有平和與猛烈之分,而氣、味、形、色之間又相互兼顧,但並不均等。所謂同樣是熱性的藥,附子的熱性和乾薑的熱性就截然不同;同樣是寒性的藥,石膏的寒性和黃連的寒性也截然不同,這都源於這個道理。這也是各種藥物之所以功效各異的原因。
另外,根據陳鶴溪《三因方》中關於藥物有功能、氣味、性狀和作用的說法,我認為並不準確,所以在此先摘錄如下:他說,舒暢、溫和、顯著、蒸騰、清潔、淒涼,這些是五氣(指木、火、土、金、水五種氣)的德性;安定心神、培養精神、增益元氣、穩定魂魄、堅守意志,這些是各種藥物的功效;生長、繁榮、茂盛、豐厚、收斂、清靜,這些是五氣的變化;通暢、滋潤、喜悅、使身體輕盈、潤澤、增益精華,這些是各種藥物的能力;舒展、開啟、明亮、安靜、剛勁、急切、凝固、肅靜,這些是五氣的運行法則。
開通、明亮、利於經脈、滑潤皮膚、堅固肌肉、強壯骨骼,這些是各種藥物的氣;風、熱、濕、燥、寒,這些是五氣的命令;酸、苦、甘、辛、鹹,這些是各種藥物的味道。看來這氣的運行與萬物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成形和效法自然,不會相互取代,一一相對應,如同符合規律一樣。至於勝衰、盛衰,不能互相過多,往來升降,也不能互相缺少。因此各自按照其規律而興盛,災難和變故也不會互相影響。所以有了振奮、發散、消磨、急速、肅殺、凜冽,這些是五氣的變化;在藥物方面,則有收斂、乾燥、焦枯、甜緩、收澀、滋潤、滑利,這些是各種藥物的性狀;散落、焚燒、霜凍、崩潰、隕落、冰雪,這些是五氣的過失;在藥物方面,則有鼻衄、溢汗、嘔吐、涎湧、腹瀉、小便失禁,這些是各種藥物的用途。德和化是氣的祥瑞,功能是藥物的優良之處,運行法則表明了氣的規則,氣味是藥物的芬芳。另外,朱丹溪《格致餘論》中關於藥物的命名,是根據顏色、形狀、氣味、質地、味道、功能和時令來命名的,但因為這不是治療的關鍵,這裡就不深入探討了。
2. 藥性專長
徐洄溪曰:凡藥性有專長,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間;雖聖人亦必試驗而後知之。如菟絲之去面䵟,亦其一端也。以其辛散耶?則辛散之藥甚多;以其滑澤耶?則滑澤之物亦甚多;何以他藥皆不能去,而獨菟絲能之?蓋物之生,各得天地一偏之氣,故其性自有相制之理。但顯於形質氣味者,可以推測而知;其深藏於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也。故古人有單方及秘方,往往以一二種藥治一病而得奇中;及視其方,皆不若經方之必有經絡奇偶配合之道,而效反神速者,皆得其藥之專能也。藥中如此者極多,可以類推。(本草百種錄。)
按藥之專長顯於形質氣味者,如茵陳之治黃,香薷之治暍之類是也。程云來《金匱直解》曰:「意不盡言,言不盡意者,藥性也。」顧焉文《本草匯箋》曰:「藥之治病,嘗有不可解者,原不必強解之,闕之可也。」並與洄溪之意符矣。
洄溪又曰:凡物精華所結者,皆得天地清粹之氣以成,而穢濁不正之氣不得干之,故皆有解毒之功。其非精華所結而亦能解毒者,則必物性之相制,或以毒攻毒也。此說亦當,仍附之。
白話文:
徐洄溪說,藥的藥性各有其獨特的專長,這種專長存在於能理解與無法理解之間。即使是聖人,也必須經過親身試驗才能了解。例如,菟絲子可以去除臉上的黑斑,就是一個例子。如果說是因為它辛散,那辛散的藥有很多;如果說是因為它滑潤,那滑潤的東西也很多。為什麼其他藥都不能去除黑斑,唯獨菟絲子能呢?這是因為萬物的產生,都各自獲得天地間偏頗的一種氣,因此藥性自然存在相生相剋的道理。那些明顯表現在形狀、性質和氣味的,可以推測得知;而那些深藏在藥性中的,則不能用常理來解釋。所以古人有單方和秘方,常常用一兩種藥就能治好一種病,而且效果出奇的好。如果看那些藥方,比不上經方講究經絡奇偶的搭配,但是效果卻反而非常迅速,這都是因為藥物有其獨特的專長。像這樣獨具專長的藥物非常多,可以依此類推。(摘自《本草百種錄》)
再說藥的專長,那些顯現在形狀、性質和氣味的,例如茵陳可以治療黃疸,香薷可以治療中暑,就是這樣的例子。程雲來在《金匱直解》中說,意念無法完全表達出來,言語也無法完全說清楚的,就是藥性。顧文在《本草匯箋》中也說,藥物治療疾病,有些是無法解釋的,其實不需要勉強解釋,略過就好,這和徐洄溪的意思是一致的。徐洄溪還說,凡是天地精華凝聚而成的東西,都是獲得天地間清純之氣形成的,那些污濁不正的氣無法侵入它們,所以這些東西都有解毒的功效。而那些不是精華凝聚而成,也能解毒的東西,一定是藥物之間相互制約,或是用毒來攻毒。這個說法也應該認可,所以附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