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十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3)

1. 氣味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耎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至真要大論。)

按此言陰陽,本之陰陽應象大論。而藥有陰陽配合,出於本草經。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齊,出於史記倉公傳。又六者或收云云,亦本之藏氣法時論,而增或燥或潤。且經文或急二字,太素所無,明是衍文。撰偽經者,蓋不能辨也。

王啟玄曰: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耎。此五者,皆自然之氣也。然辛味、苦味,匪惟堅散而已。辛亦能潤能散;苦亦能燥能泄。故上文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則其謂苦之燥泄也。又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則其謂辛之濡潤也。(素問次注。)

寇宗奭曰:夫天地既判,生萬物者,惟五氣爾。五氣定物,則五味生;五味生,則千變萬化,至於不可窮已。故曰:生物者氣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則成而耦;以耦生,則成而奇。寒氣堅,故其味可用以耎;熱氣耎,故其味可用以堅;風氣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氣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沖氣之所生,沖氣則無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緩。氣堅則壯,故苦可以養氣;脈耎則和,故咸可以養脈;骨收則強,故酸可以養骨;筋散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肉緩則不壅,故甘可以養肉。堅之而後可以耎;收之而後可以散。欲緩則用甘,不欲則弗用。用之不可太過,太過亦病矣。古之養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不通乎此,而能已人之疾者蓋寡矣。(本草衍義。)

李東垣曰:辛能散結潤燥;苦能燥濕堅軟;咸能軟堅;酸能收緩收散;甘能緩急;淡能利竅。(用藥法象。)

王海藏曰:藥味之辛甘酸苦竅,味也;寒熱溫涼,氣也。味則五,氣則四。五味之中,每一味各有四氣:有使氣者,有使味者,有氣味俱使者,有先使氣後使味者,有先使味後使氣者。所用之不一也。有一藥而一味者,或三味者,或一氣者,或二氣者,不可一途而取也。辛散也,其行之也橫;甘緩也,其行之也上;苦泄也,其行之也下;酸收也,其性縮;咸也,其性舒。上下舒縮橫之不同如此。合而用之,其變用不同,何以然?鼓掌成聲,沃火成沸,二物相合,象在其間也。七情相制,四氣相和,其變可輕用為哉?(伊尹湯液廣為大法○按原文稍繁,此係節錄,景岳全書稍加潤色,今拈於後。)

繆仲淳曰:夫物之生也,必稟乎天;其成也,必資乎地。天布令主發生,寒熱溫涼四時之氣行焉,陽也;地凝質主成物,酸苦甘鹹甘淡五行之味滋焉,陰也。故知微寒微溫者,春之氣也;大溫熱者,夏之氣也;大熱者,長夏之氣也;涼者,秋之氣也;大寒者,冬之氣也。

白話文:

辛味甘味有發散的作用,屬於陽性;酸味苦味有向下排泄的作用,屬於陰性;鹹味有向下排泄的作用,屬於陰性;淡味有滲透排泄的作用,屬於陽性。這六種味道,有的能收斂,有的能發散,有的能緩和,有的能急迫,有的能乾燥,有的能滋潤,有的能軟化,有的能堅硬,它們會根據需要而發揮作用,來調節身體的氣,使其達到平衡。

這裡講的陰陽,是根據《陰陽應象大論》的原理,而藥物有陰陽的配伍,是出自《本草經》。藥石具有陰陽、水火的特性,出自《史記·倉公傳》。另外,關於六味藥的收斂等作用,也來自《藏氣法時論》,並且增加了燥、潤兩種性質。此外,經文裡的“或急”二字,《太素》中並沒有,顯然是後人添加的,那些偽造經文的人,根本不了解這些。

王啟玄說:辛味能發散,酸味能收斂,甘味能緩和,苦味能使之堅硬,鹹味能使之柔軟。這五種味道,都是自然界的氣。然而,辛味和苦味,不只有發散和堅硬的作用而已,辛味也能滋潤和發散,苦味也能乾燥和排泄。所以上文說,脾臟受濕,要趕快吃苦味來乾燥它;肺受氣逆,要趕快吃苦味來使之向下排泄,這是說苦味有乾燥和排泄的作用。又說,腎臟受乾燥,要趕快吃辛味來滋潤它,這是說辛味有濡潤的作用。

寇宗奭說:天地開闢後,產生萬物的原因只有五種氣。五氣確定了萬物的性質,就產生了五味。五味產生後,就會有千變萬化的情況,多到不可窮盡。所以說,產生萬物的是氣,使萬物成形的是味。以奇數產生,就會變成偶數;以偶數產生,就會變成奇數。寒氣使東西堅硬,所以可以用有軟化作用的味道來處理它。熱氣使東西軟化,所以可以用有堅硬作用的味道來處理它。風氣有發散作用,所以可以用有收斂作用的味道來處理它。燥氣有收斂作用,所以可以用有發散作用的味道來處理它。土氣是由沖氣所生的,沖氣則沒有不調和的,所以可以用有緩和作用的味道來處理它。氣堅硬則強壯,所以苦味可以補養氣。脈搏柔軟則平和,所以鹹味可以補養脈。骨頭收斂則強硬,所以酸味可以補養骨頭。筋脈發散則不攣縮,所以辛味可以補養筋脈。肌肉鬆弛則不阻塞,所以甘味可以補養肌肉。要先使其堅硬,才能使其柔軟;要先使其收斂,才能使其發散。想要緩和就用甘味,不需要就不要用。使用時不能太過,太過也會生病。古代養生治病的人,一定要先了解這個道理,不了解這個道理,而能治好別人疾病的人,就很少了。

李東垣說:辛味能發散瘀結,滋潤乾燥;苦味能乾燥濕氣,使軟變硬;鹹味能使堅硬變軟;酸味能收斂緩和、收斂發散;甘味能緩和急迫;淡味能通利孔竅。

王海藏說:藥物的辛、甘、酸、苦、鹹,是它的味道;寒、熱、溫、涼,是它的氣。味道有五種,氣有四種。五味之中,每一味各有四氣。有的藥物主要是發揮氣的作用,有的主要是發揮味的作用,有的則是氣味一起作用,有的是先發揮氣的作用,後發揮味的作用,有的是先發揮味的作用,後發揮氣的作用,所用的方法並不相同。有一種藥物只有一種味道,有的則有三種味道;有的藥物只有一種氣,有的則有兩種氣,不可以只用一種方法來理解。辛味是發散的,它的運行是橫向的;甘味是緩和的,它的運行是向上的;苦味是排泄的,它的運行是向下的;酸味是收斂的,它的性質是收縮的;鹹味是舒展的,它的性質是舒張的。上下舒張收縮橫向的不同就是這樣。把它們合起來運用,它們的變化運用就不同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就像拍手會產生聲音,往火上澆水會沸騰,兩種東西相合,就會產生新的現象。七情相互制約,四氣相互調和,它們的變化怎麼可以輕易使用呢?

繆仲淳說:萬物的產生,一定是稟承於天;萬物的形成,一定是依賴於地。天發布號令,主管發生,寒熱溫涼,四季的氣運行著,屬於陽。地凝聚物質,主管形成萬物,酸苦甘鹹淡,五行的味道滋養著,屬於陰。所以要知道,微寒微溫是春天的氣,大溫熱是夏天的氣,大熱是長夏的氣,涼是秋天的氣,大寒是冬天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