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治有標本

張景岳曰:病有標本者,本為病之源,標為病之變。病本惟一,隱而難明;病變甚多,顯而易見。故今之治病者,多有不知本末,而惟據目前,則最為斯道之大病。且近聞時醫有云:「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互相傳誦,奉為格言,以為得其要矣。予聞此說,而詳察之,則本屬不經,而亦有可取。所謂不經者,謂其以治標治本,對待為言,則或此或彼,乃可相參為用矣。若然,則內經曰:「治病必求其本」,亦何謂耶?又經曰:「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無及。」又曰:「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熱者,治其本;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生煩心者,治其本;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由此觀之,則諸病皆當治本,而惟中滿與小大不利兩證,當治標耳。蓋中滿則上焦不通;小大不利,則下焦不通。此不得不為治標,以開通道路,而為升降之所由。是則雖曰治標,而實亦所以治本也。自此之外,若以標本對待為言,則治標治本,當相半矣。故予謂其為不經者,此也。然亦謂其可取者,則在緩急二字,誠所當辨。然即中滿及小大不利二證,亦各有緩急。蓋急者不可從緩;緩者不可從急。此中亦自有標本之辨,萬不可以誤認而一概論也。(景岳全書。)

按經又曰:「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謹察閒甚,以意調之。」王啟玄注曰:本而標之,謂有先病復有後病也。以其有餘,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也。標而本之,謂先發輕微緩者,後發重大急者。以其不足,故先治其標,後治其本也。「急則治其標」之言,蓋本於此。李東垣《試效方》曰:「如先生輕病,後滋生重病,亦先治輕病,後治重病。如是則邪氣乃伏,蓋先治本故也。」可謂拘矣。

繆仲淳曰:「病在於表,毋攻其里;病在於里,毋虛其表。邪之所在,攻必從之。受邪為本;現證為標。五虛為本;五實為標。」譬夫腹脹:由於濕者,其來必速。當利水除濕,則脹自止。是標急於本也,當先治其標。若因脾虛,漸成脹滿,夜劇晝靜,病屬於陰,當補脾陰。夜靜晝劇,病屬於陽,當益脾氣。是病從本生,本急於標也,當先治其本。舉一為例,余可類推矣。(神農本草經疏。)

喻西昌曰:「至於病氣之標本,病發而有餘,必累及他藏他氣。先治其本,不使得入他藏他氣為善。病發而不足,必受他藏他氣之累。先治其標,不使累及本藏本氣為善。」(醫門法津。)

白話文:

張景岳說:疾病有「標」和「本」之分。「本」是疾病的根源,「標」是疾病的表現。疾病的根源只有一個,它隱藏而難以察覺;疾病的表現卻很多,而且顯而易見。所以現在的醫生,大多不了解疾病的本末,只根據眼前的症狀來治療,這實在是醫學上的大問題。而且最近聽說有醫生說:「病情緊急時要治標,病情緩和時要治本」,大家互相傳誦,奉為圭臬,以為抓住了重點。我聽了這個說法,仔細考察後,認為這個說法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有道理,但實際上卻不符合醫理。

說它不符合醫理,是因為它把「治標」和「治本」當成是對立的兩方面,好像只能選擇其中一個。但其實兩者應該互相參照運用,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內經》說的「治療疾病必須探求其根本」又是什麼意思呢?《內經》又說:「陰陽的逆順變化,標本的道理,從小到大,從淺到深,可以從一個道理推知各種疾病的危害。從淺顯的道理了解深奧的道理,從近處觀察了解遠處的情況。談到標和本,雖然容易卻沒有深入探究。」《內經》還說:「先有疾病,後來出現逆症的,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出現逆症,後來才出現疾病的,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感到寒冷,後來才生病的,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有疾病,後來才感到寒冷的,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感到發熱,後來才生病的,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有疾病,後來才發熱的,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有疾病,後來才腹瀉的,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腹瀉,後來才生其他疾病的,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感到發熱,後來才腹部脹滿的,要治療疾病的表面症狀。先有疾病,後來才腹部脹滿的,要治療疾病的表面症狀。先腹部脹滿,後來才感到心煩的,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大小便不通暢,要治療疾病的表面症狀。大小便通暢,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大小便不通暢,後來才生病的,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從這裡來看,所有疾病都應該治療根本,只有腹部脹滿和大小便不通暢這兩種情況,才應該治療表面症狀。因為腹部脹滿是上焦不通暢,大小便不通暢是下焦不通暢。這時不得不先治療表面症狀,來疏通道路,這是為了達到升降的作用。所以說這是治療表面症狀,實際上也是為了治療根本。

除此之外,如果把標和本當成是對立的兩方面,那麼治標和治本就應該各占一半。所以我說這是不符合醫理的。但說它有可取之處,是因為它提到了「緩」和「急」這兩個字,確實需要辨別清楚。即使是腹部脹滿和大小便不通暢這兩種情況,也有緩急之分,病情緊急的不能慢慢治療,病情緩和的不能用緊急的方法治療。這裡面也有標本的區別,絕對不能搞錯而一概而論。《景岳全書》

《內經》又說:「疾病發作時,如果是身體有餘的表現,就應該先治本再治標。疾病發作時,如果是身體不足的表現,就應該先治標再治本。」要仔細觀察病情,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治。王啟玄註解說:「先治本再治標,是指先有舊病,後來又有了新病,因為體內有餘,所以要先治療根本,再治療表面症狀。先治標再治本,是指先有輕微緩慢的症狀,後來又出現嚴重緊急的症狀,因為體內不足,所以要先治療表面症狀,再治療根本。所謂『緊急時要治標』的說法,大概就是從這裡來的。」李東垣《試效方》說:「如果先有輕微的疾病,後來又產生嚴重的疾病,也要先治療輕微的疾病,再治療嚴重的疾病,這樣邪氣才能被控制住,因為這是先治療根本的緣故。」這樣的說法太過拘泥了。

繆仲淳說:「疾病在體表,就不要攻擊體內;疾病在體內,就不要虛耗體表。邪氣在哪裡,就從哪裡攻打。感受邪氣是根本,表現出來的症狀是表面。五臟虛弱是根本,五臟的實證是表面。例如腹脹,如果是由於濕氣引起的,發病很快,應該利水除濕,腹脹自然會停止,這是表面症狀比根本更緊急,應該先治療表面症狀。如果是因為脾虛,慢慢導致腹脹,夜晚加重白天減輕,屬於陰虛,應該補脾陰;如果夜晚減輕白天加重,屬於陽虛,應該益脾氣。這是疾病從根本產生,根本比表面症狀更緊急,應該先治療根本。舉一個例子,其他的可以類推。《神農本草經疏》

喻西昌說:「至於疾病的標和本,疾病發作時,如果是身體有餘的表現,一定會影響到其他臟腑或其他氣,應該先治療疾病的根本,不讓它侵入其他臟腑或其他氣,這樣最好。疾病發作時,如果是身體不足的表現,一定會受到其他臟腑或其他氣的影響,應該先治療表面症狀,不讓它影響到本臟本氣,這樣最好。《醫門法津》

江含徵說:「治療疾病應該了解標和本,但還是要知道標中的標,本中的本。例如脾胃虛弱而產生濕熱,虛是根本,濕熱是表面。如果濕熱下流,導致膀胱氣化不利,那麼濕熱就是表面,氣化不利就是表面中的表面。如果氣化不利,逆而上行,導致咽喉阻塞、氣喘,又是表面中的表面中的表面。由此推論,就可以找到本中的本。《醫律一筏》

何西池說:「中風時,痰涎壅盛,不通就會導致死亡,要趕緊使用三生飲等藥物,稀釋痰液,疏通關竅,散去痰液。又例如吐血、鼻出血後,殘留的瘀血停滯,不得不去除瘀血,疏導滯塞,這也是『緊急時要治標』的意思。《醫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