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藥治通義》~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反治

王啟玄曰。夫病之微小者。猶人火也。遇草而炳。得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滅。故逆其性氣。以折之攻之。病之太甚者。猶龍火也。得濕而炳。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濕折之。適足以光焰詣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消。焰光撲滅。

然逆之。謂以寒攻熱。以熱攻寒。從之。謂攻以寒熱。雖從其性用。不必皆同。是以下文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多從少。觀其事也。此之謂乎。(素問次注。)又曰。夫大寒內結。稸聚疝瘕。以熱攻除。除寒格熱反縱。反縱之則痛發尤甚。攻之則熱。□□□不得前方以蜜煎烏頭。

佐之以熱蜜。多其藥。服已便消。是則張公從此。而以熱因寒用也。有火氣動。服冷已過。熱為寒格。而身冷嘔噦。嗌乾口苦。惡熱好寒。眾議攸同。咸呼為熱。冷治則甚。其如之何。逆其好則拒治。順其心則加病。若調寒熱逆。冷熱必行。則熱物冷服。下嗌之後。冷體既消。

熱性便發。由是病氣隨愈。嘔噦皆除。情且不違。而致大益。醇酒冷飲。則其類矣。是則以熱因寒用也。所謂惡熱者。凡諸食餘氣主於生者。(新校正云。主字疑誤。)上見之已嘔也。又病熱者。寒攻不入。惡其寒勝。熱乃消除。從其氣則熱增。寒攻之則不入。以豉豆諸冷藥酒漬。

或溫而服之。酒熱氣同。固無違忤。酒熱既盡。寒熱已行。從其服食。熱便隨散。此則寒因熱用也。或以諸冷物。熱劑和之。服之食之。熱復圍解。是亦寒因熱用也。又熱食豬肉。及粉羹乳。以椒姜橘熱劑和之。亦其類也。又熱在下焦。治亦然。假如下氣虛乏中。焦氣擁。胠脅滿甚。

食已轉增。粗工之見。無能斷也。欲散滿則恐虛其下。補下則滿甚於中。散氣則下焦轉虛。補虛則中滿滋甚。醫病參議。言意皆同。不救其虛。且攻其滿。藥入則減。藥過依然。故中滿下虛。其病常在。乃不知疏啟其中。峻補於下。少服則資壅。多服則宣通。由是而療。中滿自除。

下虛斯實。此則塞因塞用也。又大熱內結。注泄不止。熱宜寒療。結復須除。以寒下之。結散利止。此則通因通用也。又大寒凝內。久利溏泄。愈而復發。綿歷歲年。以熱下之。寒去利止。亦其類也。投寒以熱。涼而行之。投熱以寒。溫而行之。始同終異。斯之謂也。斯如此等。

其徒實繁。略舉宗兆。猶是反治之道。斯其類也。(同上)

又曰。要格曰。寒盛格陽。治熱以熱。(慎不可寒格陽。而治以寒。外似順。而中氣乃逆。)熱盛拒陰。治寒以寒。(慎不可熱拒陰。而治以熱。外似順。而中氣乃逆。○元和紀用經。)

何西池曰。有真反假反之分。假反者。如熱邪內陷。陽氣不達於外。故身冷肢厥。戰慄惡寒。以大承氣湯。下之而愈。不識者。見其外證似寒。用寒訝其相反。識者謂其內證真熱。用寒實為正治。乃假反。而非真反也。真反者。如風火暴盛。痰涎上湧。閉塞咽喉。非辛熱之品。

不能開散。不得已。暫用星半烏附巴豆等熱藥。是則真反也。又有寒熱並用者。因其人寒熱之邪。夾雜於內。不得不用寒熱夾雜之劑。古人每多如此。昧者訾為雜亂。乃無識也。然亦有純寒。而於熱劑中。少加寒品。純熱。而於寒劑中。少加熱藥者。此則名為反佐。以純熱證。

雖宜用純寒。然慮火因寒鬱。則不得不於寒劑中。少佐辛熱之品。以行散之。庶免凝閉郁遏之患。(寒藥熱服。亦此意也。)純寒證。雖宜用純熱。然慮熱性上升。不肯下降。則不得不於熱劑中。少佐沉寒之品。以引熱藥下行。(如加膽汁童便。入熱藥中。引入肝腎之類。又熱藥寒服。

亦此意也。)此反佐之義也。知此諸病。則上病取下。(如心火上炎。由腎水下虛。滋陰則火自降。)下病取上。(如小便不攝。由肺氣虛者。則益肺氣。)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如左半身痰凝不遂。由右半身火氣逼注使然。則瀉右之火氣。而左自寬。)欲升先降。(濁降。

而後清可得而升。如水停氣不化津而渴。用五苓去水升清。則津生渴止。是也。)欲降先升。(,如小便不通。用吐法。)欲行先止。(如氣虛散漫。不能運行。須先收斂其氣。凝聚不散。盛則自運。所謂塞因塞用也。)欲止先行(如食積瀉。用承氣去積則已。所謂通因通用也。

)等法。皆觸類貫通矣。(醫碥)

按至真要大論曰。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是反佐反治。其目雖異。其實一義。故啟玄論寒與熱。以寒溫並施。論通與塞。以通塞特用。如西池所說。稍不相協。然亦足相發。故附之。又成聊攝注白通加豬膽湯曰。此加人屎豬膽汁鹹苦寒物。於白通湯熱劑中。

要其氣相從。可去格拒之寒也。又生薑半夏湯。小冷分服。前注以熱因寒用釋之。蓋反治之法。實理之權。而後世名流。亦多施用。如張子剛治妊婦下泄而喉閉。用附子理中丸。裹以紫雪。尤其巧者也。(見張季明醫說。引夷堅志。又呂滄洲治內子王傷寒。亦用此法。並有治驗。

載在拙著傷寒廣要中。茲不復贅。又韓飛霞妻。病上熱下冷證。其弟急於溫藥內。加清上之品。水煎冷服而愈。曰。方書有之。假對假。真對真爾。上乃假熱。故以假冷藥從之。下乃真冷。故以真熱之藥反之。斯上下和而病解矣。事載在醫通中。張呂二氏之術。蓋此理也。)凡此之類。

皆當精思而意會焉。

又按張景岳以假寒證用熱藥。假熱證用寒藥。謂為反治。不知是假反。而非真反矣。(喻西昌亦襲景岳之謬。)江含徵醫津一筏云。陰陽格拒。藥用反佐。謂之反治。可也。至於真寒而見假熱。真熱而見假寒。藥用反佐。其實正治也。豈是西池之所本乎。又陶節庵傷寒六書曰。

反攻之法。如寒病服寒藥而愈者。此陽極變陰。熱極反得水化也。熱病服熱藥而愈者。此陰極變陽。寒極反得火化也。亦與啟玄之旨相畔矣。

又按千金治凡所食不消方。取其餘類。燒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有食桃不消作病者。以時無桃。就樹間得槁桃。燒服之。登時吐病出。甚良。又醫說。引瑣碎錄。載徽廟食冰太過。遂苦脾疾。楊吉老路進冰煎大理中丸曰。欲已受病之源。果一二服而愈。此二法。即同氣相感之理。豈亦反治之類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