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十 (4)
卷十 (4)
1. 古方加減
有刪補名醫方論,其他傷寒、金匱各注,及張石頑《千金方衍義》,皆釋方意。(程志伊釋方一書,唯釋名題,不及配合。)如王求如《小青囊》,施沛然祖劑,張石頑《醫通祖方》,亦足見諸家加減之略矣。程黃山《易簡方論》,亦謂注方之益,今錄於下:
曰:「著方者多,注方者少。著方者既不自注其方,後人但依方而用之,未必盡能明藥性功能,有利有害,恰當病情也。即如《傷寒論》中所立之方,未嘗不精妙入神,用之不當,昔賢比之操刃,可不慎歟!若使一方便可治一證,昔賢早以預定,何待後人費心耶?蓋方猶仿也,可仿法而已,活變靈通,顧在人用之如何耳。若不註明昔賢著方之意,方書徒設,縱多奚為?(按程氏方字解,非其本義,宜參七方條。)」
白話文:
有刪補名醫方論,以及其他傷寒、金匱等醫書的註解,還有張石頑的《千金方衍義》,這些都解釋了方劑的用意。(程志伊的《釋方》一書,只解釋方劑的名稱,沒有說明藥物的配伍。)像是王求如的《小青囊》、施沛然的祖傳方劑、張石頑《醫通》中的祖傳方劑,也足以看出各家在方劑加減上的簡要說明。程黃山的《易簡方論》也說注解方劑的好處,現在摘錄如下:他說,著寫方劑的人很多,注解方劑的人卻很少。寫方劑的人,既然不自己注解自己的方劑,後人就只能依照方劑使用,未必能夠完全明白藥物的藥性功能,以及對病情是有利還是有害,是否恰當。就好比《傷寒論》中所設立的方劑,並非不精妙入神,但如果使用不當,古人比喻成拿著刀子,怎能不謹慎呢?如果一個方劑就可以治療一種病症,古人早就事先訂好了,何必等到後人費心呢?方劑就像模仿,只是提供模仿的方法而已。如何活用變化,靈巧運用,都要看使用的人如何。如果不註明古人著寫方劑的用意,方書就只是擺設,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按:程氏對「方」字的解釋,並非它的本義,應該參考「七方」的條目。)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