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四 (3)

1. 治傷寒後心虛驚悸諸方

夫傷寒後虛損。心氣不足。致多驚悸。此由邪熱乘於心也。心主於血。又主於神。血脈亂則神氣不定。故令驚悸也。

治傷寒後心虛驚悸。或時妄語。四肢煩熱。肌體羸瘦。宜服白茯苓散方。

白茯苓(一兩),遠志(三分去心),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石膏(一兩),黃芩(半兩)人參(一兩去蘆頭),桂心(半兩),熟乾地黃(一兩),麥門冬(半兩去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二枚。煎至六分。去滓。下飴糖一分。攪令勻。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後心虛驚悸。煩悶。及咽喉不利。面目忽赤忽黃。虛羸少力。宜服紫石英散方。

紫石英(一兩細研),桂心(一兩),紫菀(一兩洗去苗土),白茯苓(二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人參(一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耆(一兩銼),熟乾地黃(二兩)

上件搗羅為散。入石英和勻。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後心虛驚悸。恍惚不安。人參散方。

人參(一兩去蘆頭),茯神(一兩),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後心虛驚悸。煩熱口乾。頭項時疼。宜服龍齒散方。

龍齒(一兩),子芩(三分),防風(三分去蘆頭),茯神(三分),川升麻(半兩),大青(半兩),人參(三分去蘆頭),石膏(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攪勻。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後心虛驚悸。恍惚多忘。或夢驚魘。及諸不足。宜服遠志散方。

遠志(去心),人參(去蘆頭),龍齒,茯神,紫石英(細研),赤石脂,當歸(銼微炒),桂心,甘草(炙微赤銼),白朮,白芍藥,紫菀(洗去苗土),防風(去蘆頭)(以上各一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入石英。相和令勻。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後虛羸。心氣乏弱。驚悸。多忘。宜服茯神散方。

茯神(一兩),白芍藥(半兩),黃耆(一兩銼),人參(半兩去蘆頭),遠志(三分去心),菖蒲(一兩)

上件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後伏熱在心。心虛驚悸。宜服龍齒丸方。

龍齒(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遠志(半兩去心),鐵粉(半兩細研),防風(三分去蘆頭),茯神(一兩),生乾地黃(一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黃連(二分去須),馬牙硝(三分細研),麝香(半分細研)

白話文:

傷寒後心虛驚悸的各種治療方

傷寒病後身體虛弱,心氣不足,容易導致心悸。這是因為邪熱侵入心臟所致。心臟主管血液和精神,當血脈紊亂時,精神就會不安,所以會出現心悸。

治療傷寒後心虛驚悸,有時會說胡話,四肢煩熱,身體消瘦,宜服用白茯苓散。

  • 白茯苓散組成: 白茯苓(1兩)、遠志(3分,去心)、半夏(半兩,用湯洗七次去除黏滑)、石膏(1兩)、黃芩(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桂心(半兩)、熟地黃(1兩)、麥門冬(半兩,去心)。
  • 製法與用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4錢,用一杯水加入半塊生薑和兩顆紅棗,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加入一分飴糖攪拌均勻。不拘時間,溫服。

治療傷寒後心虛驚悸,煩悶,咽喉不適,面色時紅時黃,身體虛弱乏力,宜服用紫石英散。

  • 紫石英散組成: 紫石英(1兩,研磨成粉)、桂心(1兩)、紫菀(1兩,洗去根莖泥土)、白茯苓(2兩)、麥門冬(1兩半,去心後烘焙)、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色並切碎)、黃耆(1兩,切碎)、熟地黃(2兩)。
  • 製法與用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加入紫石英粉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5錢,用一大杯水加入半塊生薑和三顆紅棗,煎煮至剩五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

治療傷寒後心虛驚悸,精神恍惚不安,宜服用人參散。

  • 人參散組成: 人參(1兩,去蘆頭)、茯神(1兩)、陳皮(3分,用湯浸泡後去除白瓤,烘焙)、杏仁(1分,用湯浸泡後去皮尖和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
  • 製法與用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3錢,用一杯水加入半塊生薑和三顆紅棗,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

治療傷寒後心虛驚悸,煩熱口渴,頭頸時常疼痛,宜服用龍齒散。

  • 龍齒散組成: 龍齒(1兩)、黃芩(3分)、防風(3分,去蘆頭)、茯神(3分)、升麻(半兩)、大青(半兩)、人參(3分,去蘆頭)、石膏(1兩)。
  • 製法與用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3錢,用一杯水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加入半合竹瀝攪拌均勻,不拘時間,溫服。

治療傷寒後心虛驚悸,精神恍惚,健忘,或夢中驚醒,以及各種虛弱症狀,宜服用遠志散。

  • 遠志散組成: 遠志(去心)、人參(去蘆頭)、龍齒、茯神、紫石英(研磨成粉)、赤石脂、當歸(切碎後微炒)、桂心、甘草(炙烤至微紅色並切碎)、白朮、白芍藥、紫菀(洗去根莖泥土)、防風(去蘆頭),以上各1兩,麥門冬(1兩半,去心後烘焙)。
  • 製法與用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成粗散,加入紫石英粉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5錢,用一大杯水加入三顆紅棗,煎煮至剩五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

治療傷寒後身體虛弱,心氣不足,驚悸,健忘,宜服用茯神散。

  • 茯神散組成: 茯神(1兩)、白芍藥(半兩)、黃耆(1兩,切碎)、人參(半兩,去蘆頭)、遠志(3分,去心)、菖蒲(1兩)。
  • 製法與用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3錢,用一杯水加入三顆紅棗,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

治療傷寒後伏熱在心,心虛驚悸,宜服用龍齒丸。

  • 龍齒丸組成: 龍齒(1兩)、人參(1兩,去蘆頭)、遠志(半兩,去心)、鐵粉(半兩,研磨成粉)、防風(3分,去蘆頭)、茯神(1兩)、生地黃(1兩)、麥門冬(1兩半,去心後烘焙)、黃連(2分,去須)、馬牙硝(3分,研磨成粉)、麝香(半分,研磨成粉)。
  • 製法與用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混合均勻。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搗打數百次,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不拘時間,用竹葉銀花湯送服20丸。

治療傷寒後心虛驚悸,精神昏亂,煩悶,四肢沉重,食慾不振,宜服用防風丸。

  • 防風丸組成: 防風(1兩半,去蘆頭)、茯神(1兩半)、人參(1兩半,去蘆頭)、天門冬(1兩半,去心後烘焙)、黃連(半兩,去須)、豆豉(1合)、白朮(2兩)。
  • 製法與用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粉,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搗打數百次,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不拘時間,用粥水送服20丸。

治療傷寒後心虛驚悸,坐臥不安,食慾不佳,宜服用人參丸。

  • 人參丸組成: 人參(3分,去蘆頭)、茯神(3分)、黃連(1兩,去須)、麥門冬(1兩,去心後烘焙)、白朮(3分)、柏子仁(3分)、枳殼(3分,用麩皮炒至微黃,去瓤)、黃耆(3分,切碎)、甘草(3分,炙烤至微紅色並切碎)、陳皮(半兩,用湯浸泡後去除白瓤,烘焙)、厚朴(半兩,去粗皮,塗抹生薑汁後炙烤至香熟)、龍齒(3分)。
  • 製法與用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粉,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搗打數百次,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不拘時間,用粥水送服30丸。

治療傷寒後,或因勞累,四肢疲乏,心虛驚悸,呼吸短促,宜服用補虛定志丸。

  • 補虛定志丸組成: 茯神(1兩)、遠志(半兩,去心)、麥門冬(1兩半,去心後烘焙)、人參(3分,去蘆頭)、熟地黃(1兩)、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色並切碎)、黃耆(3分,切碎)、桂心(半兩)、牛膝(半兩,去苗)、澤瀉(半兩)。
  • 製法與用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搗打數百次,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不拘時間,用粥水送服30丸。

治療傷寒後心虛驚悸,發作時精神恍惚,睡眠不安,宜服用酸棗仁丸。

  • 酸棗仁丸組成: 酸棗仁(3分,微炒)、枸杞子(3分)、甘菊花(3分)、白茯苓(3分或2分)、遠志(半兩)、天門冬(1兩半,去心後烘焙)、人參(3分,去蘆頭)、防風(3分,去蘆頭)、桂心(3分)、赤石脂(1兩)、龍齒(1兩)、柏子仁(3分)。
  • 製法與用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粉,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搗打數百次,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不拘時間,用粥水送服30丸。

治療傷寒後心虛驚悸,精神恍惚不定,宜服用黃耆丸。

  • 黃耆丸組成: 黃耆(半兩,切碎)、人參(半兩,去蘆頭)、龍齒(1兩)、茯神(3分)、鐵粉(1兩,研磨成粉)、金箔銀箔(各50片,研磨成粉)、防風(半兩,去蘆頭)、遠志(半兩,去心)、熟地黃(3分)。
  • 製法與用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加入鐵粉和金銀箔混合均勻。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搗打數百次,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不拘時間,用粥水送服20丸。

治療傷寒後心虛驚悸,精神不定,宜服用龍齒丸。

  • 龍齒丸組成: 龍齒(1兩)、人參(1兩,去蘆頭)、虎睛(一對,用酒浸泡一晚後微烤)、茯神(1兩)、犀角屑(1兩)、龍膽(1兩,去蘆頭)、鬼臼(3分,去毛)、桂心(1兩)、防風(半兩,去蘆頭)、遠志(3分,去心)、甘草(1分,炙烤至微紅色並切碎)、麝香(1錢,研磨成粉)。
  • 製法與用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粉,加入麝香混合均勻。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搗打數百次,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不拘時間,用金銀花湯送服20丸。

治療傷寒後心肺鬱熱,背部煩悶,心虛驚悸,眼睛乾澀,口乾,宜服用羚羊角丸。

  • 羚羊角丸組成: 羚羊角屑(3分)、升麻(1兩)、梔子仁(1兩)、玄參(3分)、麥門冬(1兩半,去心後烘焙)、龍齒(1兩半)、金箔銀箔(各50片,與馬牙硝一同研磨成粉)、茯神(1兩半)、知母(1兩)、防風(1兩,去蘆頭)、黃芩(1兩)、赤芍藥(1兩)、大麻仁(1兩半,單獨研磨成膏狀)、馬牙硝(2兩,研磨成粉)。
  • 製法與用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粉,加入金銀箔、馬牙硝和麻仁膏混合均勻。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搗打數百次,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不拘時間,用竹葉湯送服30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