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二 (1)
卷第五十二 (1)
1. 卷第五十二
2. 瘧病論
夫瘧者。皆因風寒之氣所為也。故夏傷於暑。秋必病瘧。邪氣客於陽明。則寒慄鼓頷。巨陽虛。即頭項腰脊痛。三陽俱虛。即骨寒而痛。故中外皆寒。陰氣逆極。即復出之外。故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本先傷於寒。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先傷於風。
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夫風者陽也。寒者陰也。此由得之夏傷於大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如水氣藏於皮膚之中。至秋傷於風。即病盛矣。夫初中邪者。旦中旦發。暮中暮發。其間日者邪氣客於五臟。其道遠。其氣深。
其行遲。故間日而發者。陽當陷而不陷。陰當升而不升。為邪所中也。
白話文:
瘧疾都是因為風寒之氣引起的。所以夏天受暑邪侵害,秋天就容易得瘧疾。邪氣侵犯陽明經,就會寒慄、下巴發緊;陽氣虛弱,就會頭、項、腰、脊背疼痛;三陽經都虛弱,就會骨頭寒冷疼痛,所以裡裡外外都覺得冷。陰氣逆行到極點,就會再回到體表,所以陽氣盛則體表發熱,陰氣虛則內部發熱;裡裡外外都發熱,就會喘息口渴。如果一開始受寒邪侵害,後來又受風邪侵害,就會先冷後熱;如果一開始受風邪侵害,後來又受寒邪侵害,就會先熱後冷。風屬陽,寒屬陰。這是因為夏天受暑熱侵害,熱氣盛而藏在皮膚內、腸胃外,這是榮氣所居之處。等到秋天,出汗後又遇到風寒,就像水氣藏在皮膚裡一樣,到秋天再受風寒侵害,瘧疾就嚴重了。初期感染的人,早晨發病則早晨發作,傍晚發病則傍晚發作;間日發作的,是邪氣侵犯五臟,因為邪氣侵犯的部位較深,傳播較慢,所以間日發作。陽氣該下降而不下降,陰氣該上升而不上升,都是因為被邪氣侵犯的緣故。
3. 治五臟瘧諸方
夫肝病為瘧者。令人色蒼蒼然。氣息喘悶戰掉。狀如死者。若人本來少於悲恚。忽爾嗔怒。出言反常。乍寬乍急。言猶未終。以手向眼。如有所思。此肝病之證也。若虛則為寒風所傷。若實則為熱氣所損。陽則瀉之。陰則補之。
夫心病為瘧者。令人心煩。其病欲飲清水。多熱少寒。若人本來心性和雅。而忽卒急。反於常倫。或言未終。便住。以手剔腳爪。其人必死。名曰行屍。此心病之證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可治者。明而察之。夫脾病為瘧者。令人寒則腹中痛。熱腸中鳴。鳴已。則汗出。
若其人本來少於喜怒。而忽反常。嗔喜無度。多言自笑。不答於人。此脾病之證也。夫肺病為瘧者。乍來乍去。令人心寒。寒甚則熱。發驚恐。如有所見。若人本來語聲清雄。忽爾不亮。拖氣用力。方得出言。而反於常人。呼其語。直視不應。此即肺病之候也。明觀表裡。依源極療乃不失也。
夫腎病為瘧者。令人悽悽然。腰脊痛而宛轉。大便澀難。身掉不定。手足多寒。若人本來不喜不急。忽然語謇而好嗔怒。反於常性。見人前問而不作聲。舉手抓己腹。此是腎病之證也。宜以察其虛實。急以治之。夫瘧脈者。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宜溫藥。
若脈數而緊者。可發其汗。凡脈浮大者。不可針灸也。凡療瘧。於發前先如食頃。乃可以治之。過則失時也。
治肝瘧。上焦壅滯。心煩頭疼。寒熱不止。肌膚消瘦。不能下食。知母散方。
知母(一兩),虎頭骨(一兩半塗酥炙黃),地骨皮(一兩),川升麻(一兩),鱉甲(二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犀角屑(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麥門冬(一兩去心),柴胡(一兩去苗),石膏(二兩),甘草(半兩生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香豉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肝熱。或為肝瘧。顏色蒼蒼。顫掉氣喘。變成勞瘧。積年不瘥。宜服蜀漆丸方。
蜀漆(半兩),烏梅肉(半兩微炒),石膏(一兩細研),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恆山(半兩銼),香豉(一合炒乾),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知母(半兩),苦參(半兩銼),麝香(半兩細研),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都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溫酒下二十丸。晚食前再服。粥飲下亦得。
治肝瘧久不瘥。烏梅丸方。
烏梅肉(一兩酒拌微炒),恆山(一兩銼),知母(半兩),犀角屑(半兩),硃砂(半兩細研)龍骨(半兩),虎頭骨(一兩塗酥炙令黃),川升麻(半兩),香豉(半兩炒乾),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白話文:
治五臟瘧諸方
肝臟因病導致瘧疾,會讓人面色蒼白,呼吸急促,胸悶氣短,渾身顫抖,狀似將死之人。若此人原本少怒少悲,突然暴怒,言語反常,忽而輕鬆忽而急促,話還沒說完就用手捂眼,好像在思考什麼,這就是肝病的徵兆。虛證是受寒風侵襲所致,實證則是熱氣所傷。陽虛則瀉,陰虛則補。
心臟因病導致瘧疾,會讓人心煩意亂,想喝清水,發熱多而發冷少。若此人原本性情平和,突然變得急躁,與常態反差很大,話還沒說完就停住,用手抓撓腳趾甲,此人必死,稱為「行屍」,這就是心病的徵兆。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可治癒的,要明察病情。
脾臟因病導致瘧疾,會讓人發冷時腹部疼痛,發熱時腸鳴,腸鳴之後會出汗。若此人原本少怒少喜,突然反常,怒喜無度,多言自笑,不理睬他人,這就是脾病的徵兆。
肺臟因病導致瘧疾,瘧疾發作忽來忽去,讓人心寒,寒甚則熱,並且驚恐不安,好像看到了什麼東西。若此人原本聲音洪亮清晰,突然變得聲音低沉,說話費力,氣喘吁吁才能說出話來,與常人反差很大,叫他也不應,直視也不理,這就是肺病的徵兆。要明辨表裡,根據病源徹底治療才能痊癒。
腎臟因病導致瘧疾,會讓人感到渾身不舒服,腰脊疼痛,輾轉難眠,大便秘結,身體顫抖,手腳冰冷。若此人原本性格平和,突然口齒不清而且易怒,與常性相反,見到別人問話也不作聲,用手抓自己的肚子,這就是腎病的徵兆。應當仔細觀察虛實,及時治療。
瘧疾的脈象,自身是弦脈。弦數脈多為熱證,弦遲脈多為寒證,弦細緊的脈象可以瀉下,弦遲脈則應使用溫熱的藥物。如果脈象數而緊,可以發汗。凡是脈象浮大者,不可針灸。凡治療瘧疾,要在發作前大約一頓飯的時間用藥,才能有效治療,錯過時機就無效了。
治肝瘧:上焦壅滯,心煩頭疼,寒熱不止,肌膚消瘦,不能進食,用知母散方。
知母(一兩)、虎頭骨(一兩半,塗酥炙黃)、地骨皮(一兩)、川升麻(一兩)、鱉甲(二兩,塗醋炙至黃色,去掉邊緣)、犀角屑(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麥門冬(一兩,去心)、柴胡(一兩,去苗)、石膏(二兩)、甘草(半兩,生用,切碎)。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每服四錢,用一杯水,加香豉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間溫服。
治肝熱或肝瘧:面色蒼白,顫抖氣喘,變成久治不愈的瘧疾,宜服蜀漆丸方。
蜀漆(半兩)、烏梅肉(半兩,微炒)、石膏(一兩,研細)、鱉甲(一兩,塗醋炙至黃色,去掉邊緣)、恆山石(半兩,切碎)、香豉(一合,炒乾)、甘草(半兩,炙微赤,切碎)、知母(半兩)、苦參(半兩,切碎)、麝香(半兩,研細)、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加入研磨好的藥物,研磨均勻,用蜂蜜調和,搗三百至二百杵,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空腹服用二十丸,溫酒送服,晚飯前再服一次,粥飲送服亦可。
治肝瘧久治不愈,用烏梅丸方。
烏梅肉(一兩,酒拌微炒)、恆山石(一兩,切碎)、知母(半兩)、犀角屑(半兩)、硃砂(半兩,研細)、龍骨(半兩)、虎頭骨(一兩,塗酥炙至黃色)、川升麻(半兩)、香豉(半兩,炒乾)、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切碎)、鱉甲(一兩,塗醋炙至黃色,去掉邊緣)、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