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 (10)
卷第五十 (10)
1. 治膈氣痰結諸方
夫膈氣痰結者。由氣脈閉塞。津液不通。因飲水積聚。在於胸膈之間。不能消散。故結成痰也。
治膈氣。痰結氣滯。不思飲食。肩背壅悶。四肢煩疼。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一兩),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桂心(三兩),大腹皮(一兩銼),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白朮(半兩),木通(三分銼),旋覆花(半兩),前胡(一兩去蘆頭),檳榔(一兩),訶黎勒皮(二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膈氣。胸中痰結。食不消化。腹中脹滿雷鳴。大腹皮散方。
大腹皮(一兩銼),吳茱萸(一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白朮(一兩),旋覆花(一兩),枇杷葉(一兩拭去毛炙微黃),桔梗(一兩去蘆頭),甘草(三分炙微赤銼),木香(三分),桂心(一兩),厚朴(一兩半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膈氣。胸中痰結。痞塞不通。不能飲食。旋覆花散方。
旋覆花(半兩),木香(半兩),赤茯苓(一兩),白朮〔一分(兩)〕,人參(一兩去蘆頭),前胡(一兩去蘆頭),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桂心(一兩),青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芎藭(一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大腹皮(半兩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膈氣。痰結脾冷。不能下食。胸中刺痛。白朮丸方。
白朮(一兩),乾薑(半兩炮裂銼),人參(一兩去蘆頭),厚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桂心(一兩),細辛(一兩),赤茯苓(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五味子(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旋覆花(半兩),澤瀉(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熱酒下二十丸。
治膈氣。痰結脾冷。食飲不下。胸中刺痛。檳榔丸方。
檳榔(一兩),白朮(一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前胡(一兩去蘆頭),高良薑(一兩銼),桃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生薑湯下二十丸。
治膈氣。痰結。心胸積滯。氣不宣散。飲食不下。前胡丸方。
前胡(一兩去蘆頭),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白朮(三分),旋覆花(半兩),肉豆蔻(二分去殼),人參(三分去蘆頭),麥門冬(一兩去心焙),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
白話文:
[治膈氣痰結諸方]
所謂的「膈氣痰結」,是由於體內氣脈阻塞,導致津液無法順暢流通,積聚在胸部和橫膈膜之間,無法消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痰。
治療膈氣、痰結、氣滯、食慾不振、肩背部悶脹、四肢煩躁疼痛的「赤茯苓散」方:
藥材:赤茯苓(一兩)、半夏(半兩,用熱水洗七次去除黏滑)、桂心(三兩)、大腹皮(一兩,切碎)、枳殼(一兩,用麩皮炒至微黃,去除內瓤)、陳橘皮(一兩,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內瓤後烘乾)、白朮(半兩)、木通(三分,切碎)、旋覆花(半兩)、前胡(一兩,去除蘆頭)、檳榔(一兩)、訶黎勒皮(二兩)。
做法: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水,加入半分的生薑,煎至剩六分時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熱服用。
治療膈氣、胸中痰結、消化不良、腹脹且腸鳴的「大腹皮散」方:
藥材:大腹皮(一兩,切碎)、吳茱萸(一兩,用熱水浸泡七次後烘乾微炒)、白朮(一兩)、旋覆花(一兩)、枇杷葉(一兩,擦去絨毛後烤至微黃)、桔梗(一兩,去除蘆頭)、甘草(三分,烤至微紅後切碎)、木香(三分)、桂心(一兩)、厚朴(一兩半,去除粗皮後塗上生薑汁烤至香熟)。
做法:將以上藥材搗碎成粗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碗水,加入半分的生薑,煎至剩六分時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熱服用。
治療膈氣、胸中痰結、阻塞不通、無法進食的「旋覆花散」方:
藥材:旋覆花(半兩)、木香(半兩)、赤茯苓(一兩)、白朮(一分,一兩疑為誤字)、人參(一兩,去除蘆頭)、前胡(一兩,去除蘆頭)、半夏(一兩,用熱水洗七次去除黏滑)、桂心(一兩)、青橘皮(三分,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內瓤後烘乾)、芎藭(一兩)、附子(半兩,炮製開裂去除皮和臍)、大腹皮(半兩,切碎)。
做法: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水,加入半分的生薑,煎至剩六分時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熱服用。
治療膈氣、痰結、脾胃虛寒、無法進食、胸部刺痛的「白朮丸」方:
藥材:白朮(一兩)、乾薑(半兩,炮製開裂切碎)、人參(一兩,去除蘆頭)、厚朴(二兩,去除粗皮後塗上生薑汁烤至香熟)、桂心(一兩)、細辛(一兩)、赤茯苓(一兩)、當歸(一兩,切碎微炒)、枳殼(一兩,用麩皮炒至微黃,去除內瓤)、五味子(一兩)、附子(一兩,炮製開裂去除皮和臍)、吳茱萸(半兩,用熱水浸泡七次後烘乾微炒)、旋覆花(半兩)、澤瀉(一兩)。
做法: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粉末,加入煉製的蜂蜜混合搗打數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不拘時間,用熱酒送服二十丸。
治療膈氣、痰結、脾胃虛寒、食不下嚥、胸部刺痛的「檳榔丸」方:
藥材:檳榔(一兩)、白朮(一兩)、陳橘皮(一兩,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內瓤後烘乾)、厚朴(二兩,去除粗皮後塗上生薑汁烤至香熟)、前胡(一兩,去除蘆頭)、高良薑(一兩,切碎)、桃仁(一兩,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和尖端,以及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半夏(一兩,用熱水洗七次去除黏滑)。
做法: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粉末,加入煉製的蜂蜜混合搗打數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不拘時間,用生薑湯送服二十丸。
治療膈氣、痰結、心胸積滯、氣機不暢、食慾不振的「前胡丸」方:
藥材:前胡(一兩,去除蘆頭)、川大黃(三分,切碎微炒)、白朮(三分)、旋覆花(半兩)、肉豆蔻(二分,去除外殼)、人參(三分,去除蘆頭)、麥門冬(一兩,去除中心後烘乾)、枳殼(三分,用麩皮炒至微黃,去除內瓤)。
做法: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粉末,加入煉製的蜂蜜混合搗打數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不拘時間,用熱酒送服二十丸。
治療膈氣、痰結、痞塞、心胸悶脹的「芫花丸」方:
藥材:芫花(一兩,用醋拌炒乾)、巴豆(半兩,去除皮和內心研磨,用紙包壓去油脂)、桂心(一兩)、杏仁(一兩,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和尖端,以及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桔梗(一兩,去除蘆頭)。
做法: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粉末,加入煉製的蜂蜜混合搗打數百下,製成小豆大小的藥丸。飯前用溫酒送服兩丸。
治療膈氣、痰結、氣逆、無法進食的「半夏丸」方:
藥材:半夏(一兩,用熱水洗七次去除黏滑)、陳橘皮(三分,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內瓤後烘乾)、薯蕷(一兩)、乾薑(半兩,炮製開裂切碎)、甘草(一分,烤至微紅後切碎)、黃丹(一兩,炒至黃色)。
做法: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粉末,加入黃丹一起研磨均勻,用煮熟的棗肉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飯前,用人參生薑湯送服二十丸。
治療膈氣、胸中痰結、氣逆、無法進食的方子:
藥材:木香(一兩)、青橘皮(十二兩,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內瓤後烘乾,原文可能誤寫成十兩)、白豆蔻(三分,去除外殼)、郁李仁(二兩,用熱水浸泡去除外皮,微炒後切碎研成泥狀)。
做法: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粉,加入郁李仁泥研磨均勻。每次飯前,用七粒川椒煎湯,調服一錢的藥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