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 (5)
卷第五十 (5)
1. 治膈氣咽喉噎塞諸方
夫膈氣者。由胸中氣結煩悶。津液不通。飲食不下是也。凡陰注於內。陽結於外。謂之膈也。皆憂恚寒熱。動氣傷神。氣之與神。併為陽也。傷動陽氣。致陰陽不和。臟腑生病。結滯於胸膈之內。上搏於咽喉之間。或壅或塞。不得宣通。故言膈氣咽喉不利也。
治膈氣不順。上攻咽喉。噎塞。或加煩熱。四肢疼痛。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一兩),柴胡(一兩半去苗),赤芍藥(一兩),訶黎勒皮(一兩),桑根白皮(一兩銼)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大腹皮(一兩銼),枳實(三分麩炒微黃),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之。
治膈氣。咽喉噎塞。全不下食。射干散方。
射干(一兩),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訶黎勒皮(三分),木通(三分銼),枳實(三分麩炒微黃),桂心(三分),雞舌香(三分),紫蘇子(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之。
治膈氣。咽喉噎塞。心神虛煩。難下飲食。人參散方。
人參(三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射干(一兩),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羚羊角屑(三分),桂心(半兩),訶黎勒皮(一兩半),烏梅(一兩去核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之。
治膈氣。咽喉噎塞。心胸滿悶。不下飲食。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一兩半),桑根白皮(一兩半銼),枳實(一兩麩炒微黃),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一兩去蘆頭),木香(三分),甘草(三分炙微赤銼),射干(三分),大腹皮(一兩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膈氣。因食即噎塞。如有肉臠在咽中不下。陳橘皮散方。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一兩),桔梗(一兩去蘆頭),木通(三分銼),赤茯苓(一兩),百合(三分),羚羊角屑(一兩半),馬藺子(一兩微炒),紫菀(一兩去苗土),射干(三分),枳殼〔一兩(三分)麩炒微黃去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膈氣。全不思食。或食即欲嘔。咽中噎塞。食難稍下。宜服此柴胡散方。
柴胡(一兩半去苗),桔梗(三分去蘆頭),檳榔(三分),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訶黎勒皮(三分),赤茯苓(三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桂心(半兩)
白話文:
膈氣是指胸中氣體阻塞、煩悶,津液不通,導致飲食不下的一種病症。 陰氣內蓄,陽氣外結,稱為膈氣。 這些都是由於憂愁、憤怒、寒熱等因素,導致氣機紊亂、傷及神氣所致。氣與神都屬陽,損傷了陽氣,就會造成陰陽失調,臟腑生病,氣滯結於胸膈,上衝咽喉,造成咽喉阻塞不通,這就是所謂的膈氣咽喉不利。
以下是一些治療膈氣、咽喉噎塞的方劑:
羚羊角散方: 治療膈氣不順,上攻咽喉,噎塞,伴有煩熱、四肢疼痛。藥物包括:羚羊角屑、柴胡、赤芍藥、訶黎勒皮、桑根白皮、半夏、大腹皮、枳實、川大黃。將藥物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半片生薑,煎至三分之二,去渣服用,不拘時辰,溫服即可。
射干散方: 治療膈氣、咽喉噎塞,完全無法進食。藥物包括:射干、半夏、甘草、訶黎勒皮、木通、枳實、桂心、雞舌香、紫蘇子。用法與羚羊角散方相同。
人參散方: 治療膈氣、咽喉噎塞、心神煩躁、難以進食。藥物包括:人參、甘草、射干、陳橘皮、羚羊角屑、桂心、訶黎勒皮、烏梅。用法與羚羊角散方相同。
赤茯苓散方: 治療膈氣、咽喉噎塞、胸悶、不思飲食。藥物包括:赤茯苓、桑根白皮、枳實、陳橘皮、人參、木香、甘草、射干、大腹皮。用法與羚羊角散方相同,但需過篩。
陳橘皮散方: 治療因進食而導致的噎塞,感覺好像有食物卡在咽喉。藥物包括:陳橘皮、檳榔、桔梗、木通、赤茯苓、百合、羚羊角屑、馬藺子、紫菀、射干、枳殼、甘草。用法與羚羊角散方相同。
柴胡散方: 治療膈氣,完全不思飲食,或進食後想嘔吐,咽喉噎塞,難以進食。藥物包括:柴胡、桔梗、檳榔、半夏、訶黎勒皮、赤茯苓、陳橘皮、桂心。用法與羚羊角散方相同,但需過篩。
昆布丸方: 治療膈氣、咽喉噎塞、完全不思飲食、肩背氣脹、四肢煩痛。藥物包括:昆布、羚羊角屑、陳橘皮、赤茯苓、木香、射干、旋覆花、前胡、川升麻、郁李仁、桔梗、紫菀。將藥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十丸,溫酒送服,不拘時辰。
半夏散方: 治療膈氣、咽喉噎塞、飲食不下。藥物包括:半夏、乾薑、昆布。用法與羚羊角散方相同。
蜜丸方: 將上述某一方劑的藥物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劑,不拘時辰,含服一丸,細細嚥下唾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