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四十七 (1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十七 (16)

1. 治咳癔諸方

夫咳癔者。是肺氣逆行也。氣則為陽。流行腑臟。宣發腠理。而氣者肺之所主也。肺為五臟上蓋。主通行腑臟之氣也。今肺虛。為微寒所傷。寒搏於氣。氣不得宣暢。則肺壅而氣逆不止。肺虛。微寒之氣。復搏於胃。胃口氣弱。脾中伏冷。客邪之氣。衝於胃管。胃氣不攝。使陰陽氣相擊。所以咳癔也。

治胃冷咳癔。氣厥不通。高良薑散方。

高良薑(一兩銼),乾木瓜(半兩),蓮子心(半兩),菖蒲(半兩),丁香(一分)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

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

又方。

丁香(一分),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二)錢。以水一小盞。煎至四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

治氣逆。咳癔不止方。

伏龍肝(一兩),丁香(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煎桃仁醋湯調下一錢。

治寒氣攻胃。咳癔方。

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

又方。

草豆蔻(一兩去皮),益智子(一兩去皮),乾柿(二兩)

上件藥。搗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

又方。

胡椒(三十顆),麝香〔二(一)錢細研〕

上搗破胡椒。入麝香。用酒一中盞。煎至半盞。稍熱服。

又方。

上用黑豆二合。於瓶子中。以熱醋沃之。紙封。開一小孔子。令患人以口吸其氣人咽喉中。即定。

又方。

上用木瓜汁生薑汁等分和勻。溫服一合。

又方。

上用薄荷汁一合。生蜜一錢。和調服之。

白話文:

治咳癔諸方

咳嗽呃逆,是因為肺氣逆行造成的。氣是陽氣,通行於內臟器官,宣發於肌膚腠理,而氣是肺臟所主管的。肺臟位於五臟之上,主導著全身之氣的運行。現在肺氣虛弱,受到輕微的寒邪侵襲,寒邪阻滯於氣,氣無法宣暢運行,於是肺氣壅塞,氣逆不止。肺虛,加上寒邪之氣又侵犯胃部,胃氣虛弱,脾胃內有伏藏的寒邪,外邪之氣衝擊胃管,胃氣失於攝納,導致陰陽之氣互相衝擊,所以才會出現咳嗽呃逆。

治療胃寒引起的咳嗽呃逆、氣厥不通,使用高良薑散:

高良薑(一兩,切碎),乾木瓜(半兩),蓮子心(半兩),菖蒲(半兩),丁香(一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入半片生薑,煎至三分之二,去渣,不拘時辰趁熱服用。

另一方:

丁香(一分),陳皮(一兩,用溫水浸泡去白瓤後曬乾)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二至三錢,用一杯水煎至四分之三,去渣,不拘時辰趁熱服用。

治療氣逆、咳嗽呃逆不止:

伏龍肝(一兩),丁香(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不拘時辰,用煎好的桃仁醋湯送服一錢。

治療寒邪侵犯胃部引起的咳嗽呃逆:

吳茱萸(半兩,用溫水浸泡七次後曬乾,微炒),青橘皮(半兩,用溫水浸泡去白瓤後曬乾)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入半片生薑,煎至五分之三,去渣,不拘時辰趁熱服用。

另一方:

草豆蔻(一兩,去皮),益智子(一兩,去皮),乾柿(二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入半片生薑,煎至五分之三,去渣,不拘時辰趁熱服用。

另一方:

胡椒(三十顆),麝香(一至二錢,研細)

將胡椒搗碎,加入麝香,用一杯酒煎至半杯,稍溫服下。

另一方:

取黑豆二合,放入瓶中,用熱醋澆灌,用紙封好,留一小孔,讓患者用口吸入瓶中氣體入咽喉,即可止咳。

另一方:

取木瓜汁和生薑汁等量混合,溫服一合。

另一方:

取薄荷汁一合,蜂蜜一錢,混合服用。

2. 三焦總論

夫三焦者各關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亂。下焦名走哺。合而為一。有名無形。生五臟六腑。往還神道。周身貫體。可聞不可見。和利積氣。決通水道。息氣腸胃之間不可以知乎。凡上焦三管反射者。通三焦名中清之腑也。別號玉海。水道出膀胱。合者雖合而不同。亦名孤之府也。而榮出中焦。衛出上焦。榮者是絡脈之氣道。衛者是經脈之氣道也。

白話文:

三焦總論

三焦指的是人體內部的三個關聯區域。上焦又稱「三管」,負責氣機的升降和調節;中焦則如同人體的「樞紐」,負責消化吸收和運化;下焦則主管排泄功能。三焦雖然合稱為一,但卻有名無形,它滋養著五臟六腑,運行著全身氣血,貫穿全身,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能影響全身的氣血運行。三焦調和,就能使全身氣血暢通,水液代謝正常;反之,則會出現各種疾病。三焦的氣息運行在腸胃之間,很難直接察覺。

上焦的「三管」指的是人體上部的三個氣機通道,與三焦相通,屬於清氣之府,也稱為「玉海」。尿液通過水道排出膀胱。雖然三焦各個部分看似連通,卻各有其功能,也因此被稱為「孤府」。而營氣(滋養臟腑)則由中焦運行,衛氣(保護肌膚)則由上焦運行。營氣運行於絡脈之中,衛氣則運行於經脈之中。

3. 上焦論

夫上焦者。在胃上口。並咽。上貫膈。布胸走腋。循太陰之分。主衛氣之所出。以榮皮膚分肉之間。養身形。若霧露之溉焉。

白話文:

上焦論

上焦位於胃的上口,與咽喉相連,向上貫穿膈肌,佈滿胸部,走向腋下,循行太陰經脈的分支,主宰衛氣的發散,滋潤皮膚與肌肉之間,滋養形體,如同霧露滋潤般。

4. 治上焦虛寒諸方

治上焦虛寒氣滯。胸膈噎悶。飲食全少。或時痰逆。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皮(一兩),赤茯苓(三分),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枳實(半兩麩炒微黃),桂心(半兩),白朮(三分),乾薑(一分炮裂銼),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人參(三分去蘆頭),木通(半兩銼),厚朴(三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半夏(一分湯浸七遍去滑)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治上焦虛寒氣壅。攻注頭痛。胸膈不利。大腹皮散方。

大腹皮(三分銼),檳榔(三分),木香(半兩),赤茯苓(一兩),桂心(半兩),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青橘皮(二分湯浸去白瓤焙),沉香(半兩),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芎藭(半兩),前胡(一兩去蘆頭),白芷(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上焦虛寒。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語聲不出。白茯苓散方。

白茯苓(二兩),人參〔三(二)兩半去蘆頭〕,乾薑(一兩炮裂銼),桂心(一兩),遠志(一兩)甘草(一兩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上焦虛寒。胸膈短氣。不能下食。黃耆散方。

黃耆(二兩),桂心(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桔梗(一兩去蘆頭),乾薑(一兩炮裂銼),五味子(一兩),白茯苓(一兩),甘草(二兩炙微赤銼),芎藭(一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上焦虛寒。短氣不續。膈間厭悶。飲食先吐而後下。宜服理中通膈破寒。半夏散方。

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麻黃(一兩去根節),細辛(一兩),枳實(二兩麩炒微黃),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前胡(二兩去蘆頭),澤瀉(二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治上焦虛寒諸方

治療上焦虛寒氣滯,胸膈堵塞悶脹,飲食減少,偶爾痰逆的訶黎勒散:

訶黎勒皮一兩、赤茯苓三分、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後焙乾)、枳實半兩(麩炒至微黃)、桂心半兩、白朮三分、乾薑一分(炮裂後切碎)、甘草一分(炙微赤後切碎)、人參三分(去蘆頭)、木通半兩(切碎)、厚朴三分(去粗皮,塗上生薑汁炙烤至香熟)、半夏一分(湯浸七遍去滑膩)。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生薑半片,煎煮至五分之一杯,去渣,溫服,飯後服用。

治療上焦虛寒氣壅,頭痛如錐刺,胸膈不舒,腹部脹滿的大腹皮散:

大腹皮三分(切碎)、檳榔三分、木香半兩、赤茯苓一兩、桂心半兩、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膩)、青橘皮二分(湯浸去白瓤後焙乾)、沉香半兩、枳殼三分(麩炒至微黃去瓤)、芎藭半兩、前胡一兩(去蘆頭)、白芷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生薑半片,煎煮至五分之一杯,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上焦虛寒,精神萎靡,大便溏瀉,聲音低微的白茯苓散:

白茯苓二兩、人參二兩半(去蘆頭)、乾薑一兩(炮裂後切碎)、桂心一兩、遠志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後切碎)。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生薑半片,煎煮至五分之一杯,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上焦虛寒,胸膈氣短,不能進食的黃耆散:

黃耆二兩、桂心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桔梗一兩(去蘆頭)、乾薑一兩(炮裂後切碎)、五味子一兩、白茯苓一兩、甘草二兩(炙微赤後切碎)、芎藭一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取雙仁,麩炒至微黃)。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生薑半片,煎煮至五分之一杯,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上焦虛寒,氣短氣接不上,膈間悶脹,飲食先吐後瀉,宜服用理中通膈破寒的半夏散:

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膩)、麻黃一兩(去根節)、細辛一兩、枳實二兩(麩炒至微黃)、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取雙仁,麩炒至微黃)、前胡二兩(去蘆頭)、澤瀉二兩。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加生薑半片,煎煮至五分之一杯,去渣,溫服,不拘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