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四十六 (13)
卷第四十六 (13)
1. 治咳嗽上氣諸方
治咳嗽上氣。心膈煩悶。痰唾不利。生地黃煎方。
生地黃汁(二升),生天門冬汁(二升),蜜(五合),酥(三合),生薑汁(二合),貝母(二兩煨微黃),五味子(二兩),紫菀(二兩去苗土),甘草(一兩炙微赤銼),鹿角膠(五兩搗碎炒令黃燥),杏仁(三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
上件藥。搗羅諸藥為末。研令極細。後取諸藥汁。及杏仁酥蜜等。同於銀器中。以慢火熬。不住手攪。候如膏。即收於不津器中。不計時候。含一茶匙。咽津。
白話文:
治療咳嗽、氣喘、心胸煩悶、痰液難以咳出,這個方子叫做「生地黃煎方」。
藥材包含:生地黃汁(二升)、生天門冬汁(二升)、蜂蜜(五合)、酥油(三合)、生薑汁(二合)、煨烤至微黃的貝母(二兩)、五味子(二兩)、去除苗土的紫菀(二兩)、炙烤至微紅的甘草(一兩,並切成小塊)、搗碎後炒至黃燥的鹿角膠(五兩)、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尖、去除雙仁並以麩皮炒至微黃後研磨的杏仁(三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末,研磨到極細。然後將藥汁,以及杏仁、酥油、蜂蜜等一同放入銀製器皿中,用小火熬煮,過程中不停攪拌。等到熬煮成膏狀,就裝入不透水的容器中保存。不論什麼時候,每次含服一茶匙,慢慢吞嚥口水。
2. 治久咳嗽上氣諸方
夫久咳嗽上氣者。由肺氣虛極。風邪停滯。故其病積月累年。久不得瘥。則胸背痛。面腫。而上氣唾膿血也。
治久咳嗽上氣。胸滿。不能飲食。頭面浮腫。唾膿血。宜服紫蘇散方。
紫蘇子(一兩微炒),五味子(三分),麻黃(三分去根節),細辛(三分),紫菀(三分去苗土),赤茯苓(一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半兩),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桑根白皮(一兩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久咳嗽上氣。坐臥不得。咽喉不利。胸中滿悶。宜服大腹皮散方。
大腹皮(一兩銼),麻黃(一兩半去根節),紫蘇莖葉(一兩半),陳橘皮(一兩半湯浸去白瓤焙)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赤茯苓(一兩),柴胡(一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久咳嗽。肺壅上氣。坐臥不安。宜服麻黃散方。
麻黃(一兩去根節),桑根白皮(一兩銼),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五味子(三分),白前(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木通(三分銼),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黃耆(一兩銼),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久咳嗽上氣。宜服含化丸方。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白前(半兩),五味子(半兩),桂心(半兩),貝母(半兩微炒),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皂莢子仁(半兩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以煉了蜜及煮棗肉。和搗為丸。如彈子大。常含一丸咽津。
治久咳嗽上氣。心胸滿悶。吃食減少。宜服皂莢丸方。
皂莢(一兩去黑皮塗酥炙令黃去子),紫菀(三分去苗土),款冬花(半兩),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細辛(三分),桂心(半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焙),紫蘇子(三分微炒),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乾薑(三分炮裂銼),當歸(三分銼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椒(一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薑棗湯下三十丸。
治久咳嗽上氣。涕唾稠黏。頭面虛腫。宜服紫菀煎方。
紫菀(三兩去苗土),阿膠(三兩搗碎炒令黃燥),射干(三兩),細辛(一兩),乾薑(一兩炮裂銼),竹瀝(一盞),芫花根(半兩去土),桑根白皮(三兩銼),款冬花(二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蜜(一盞)
白話文:
治久咳嗽上氣諸方
長期咳嗽並氣喘,是因肺氣虛弱到極點,加上風邪停滯所致。因此,病情會累積數月甚至數年,久治不癒,就會出現胸背疼痛、面部腫脹,以及咳出膿血等症狀。
針對長期咳嗽、氣喘、胸悶、無法進食、頭面浮腫、咳出膿血等症狀,宜服用紫蘇散。
紫蘇子(一兩,微炒)、五味子(三分)、麻黃(三分,去根節)、細辛(三分)、紫菀(三分,去苗土)、赤茯苓(一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碎)、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後焙乾)、桂心(半兩)、甜葶藶(一兩,隔紙炒至紫色)、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桑根白皮(一兩,銼碎)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大盞,加生薑半片,煎至五分,去渣,不拘時辰,溫服。
針對長期咳嗽、氣喘,坐臥不安,咽喉不適,胸中滿悶等症狀,宜服用大腹皮散。
大腹皮(一兩,銼碎)、麻黃(一兩半,去根節)、紫蘇莖葉(一兩半)、陳橘皮(一兩半,湯浸去白瓤後焙乾)、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後麩炒微黃)、赤茯苓(一兩)、柴胡(一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碎)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中盞,加生薑半片,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辰,溫服。
針對長期咳嗽,肺氣壅塞導致氣喘,坐臥不安等症狀,宜服用麻黃散。
麻黃(一兩,去根節)、桑根白皮(一兩,銼碎)、甜葶藶(一兩,隔紙炒至紫色)、五味子(三分)、白前(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碎)、木通(三分,銼碎)、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黃耆(一兩,銼碎)、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後焙乾)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中盞,加生薑半片,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辰,溫服。
針對長期咳嗽、氣喘,宜服用含化丸。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後麩炒微黃)、白前(半兩)、五味子(半兩)、桂心(半兩)、貝母(半兩,微炒)、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後焙乾)、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碎)、皂莢子仁(半兩,微炒)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和煮熟的棗肉和成丸劑,如彈子大小。經常含一丸於口中,咽下唾液。
針對長期咳嗽、氣喘,心胸滿悶,食慾減少等症狀,宜服用皂莢丸。
皂莢(一兩,去黑皮,塗酥炙至黃色,去子)、紫菀(三分,去苗土)、款冬花(半兩)、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後焙乾)、細辛(三分)、桂心(半兩)、麥門冬(一兩,去心後焙乾)、紫蘇子(三分,微炒)、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後麩炒微黃,研磨成膏)、乾薑(三分,炮裂,銼碎)、當歸(三分,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碎)、川椒(一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和勻,反覆搗研五百至七百下,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不拘時辰,用薑棗湯送服三十丸。
針對長期咳嗽、氣喘,鼻涕唾液稠黏,頭面浮腫等症狀,宜服用紫菀煎。
紫菀(三兩,去苗土)、阿膠(三兩,搗碎炒至黃色乾燥)、射干(三兩)、細辛(一兩)、乾薑(一兩,炮裂,銼碎)、竹瀝(一盞)、芫花根(半兩,去土)、桑根白皮(三兩,銼碎)、款冬花(二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碎)、白蜜(一盞)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先用水二斗,在銀鍋中煎至一斗,去渣,加入蜂蜜和竹瀝,用慢火熬成膏。每次服用,用溫粥調服半匙,每日服用三至四次。
針對長期咳嗽、氣喘,心胸煩熱,咳出膿血的症狀,宜服用紫蘇子膏。
紫蘇子(三兩,微炒)、生薑汁(一合)、白蜜(一中盞)、鹿角膠(三兩,搗碎炒至黃色乾燥)、杏仁(三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後麩炒微黃)、生地黃汁(一盞)
將以上三味藥材搗爛至熟,加入生薑汁、生地黃汁和蜂蜜,用慢火熬成膏,盛放在乾燥的容器中密封保存。每次服用,用溫粥調服半匙,每日服用三至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