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禎

《御藥院方》~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潤肺丸

治肺氣不調,咳嗽聲重,日久不止,痰涕結搏,咽嗌不利,心神煩躁,頭目昏重,精神不爽,心忪煩悸,喉中呀呷,逐氣有聲,一切痰實並皆治之。

白話文:

用來治療肺氣失調,咳嗽聲很重,持續很久不停止,痰液粘稠阻塞,咽喉不暢,心神煩躁不安,頭腦昏沉,精神不振,心悸煩悶,喉嚨裡有嗚咽聲,呼氣時有聲音,所有痰液堆積的疾病都能治療。

硃砂(水飛),五靈脂(微炒。各二兩),苦葶藶(隔紙炒),杏仁(去皮尖。麩炒),半夏曲(各一兩),

白話文:

硃砂(用水研磨細) 五靈脂(微炒,各 2 兩) 苦葶藶(隔紙炒) 杏仁(去皮和尖端,麩皮炒) 半夏曲(各 1 兩)

上為細末。生薑汁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白話文:

將藥磨成細粉。用生薑汁與麵粉混製成丸子,每個丸子的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四十粒,飯後用生薑湯送服。

2. 藿香散

溫脾胃,化痰飲,消宿食,止嘔吐。治胸膈痞滿,腹脅脹痛,短氣噎悶,咳嘔痰水,噫醋吞酸,嘔噦噁心。

白話文:

溫和脾胃,化解痰液,消解積食,止嘔吐。治療胸腔、橫膈堵塞不適、腹脅脹痛、呼吸短促、氣管阻塞、咳嗽嘔吐痰液、打嗝泛酸、嘔吐反胃。

香葉半夏(切作四片,生薑汁浸一宿,粟米炒黃),厚朴(去粗皮,薑製),甘草(炙,各一兩),陳橘皮(去白,半兩),

白話文:

藿香葉、半夏(切成四片,用生薑汁浸泡一晚,炒香粟米)、厚樸(去外皮,用薑炮製)、甘草(炙用,各 1 兩)、陳橘皮(去白,半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棗一枚去核,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不計時候,日進二三服。

3. 利膈丸

治風勝痰實,喘滿咳嗽,風氣上攻。

牽牛(四兩,生),半夏(二兩),皂角(去皮子,酥炙,二兩),青皮(去白),槐角(炒),木香(各一兩),

白話文:

牽牛子(生用,250克),半夏(125克),皁角(去皮,搗碎炒香,125克),青皮(去白色部分),槐角(炒熟),木香(各62.5克)

上件為細末。生薑、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生薑湯下。

白話文:

上一個藥方是細末藥方。用生薑、麵糊和丸藥,每丸大小如梧桐樹種子。每次服用五十丸,在飯後用生薑湯送服。

4. 大人參半夏丸

化痰墜涎,止嗽定喘。或風痰、酒痰、茶痰、食痰,一切痰逆嘔吐,痰厥頭痛;或風氣偏正頭疼;或風壅頭目昏眩;或耳鳴鼻塞,咽膈不利,心腹痞悶,筋脈拘倦,肢體麻痹疼痛。常服宣通氣血,清利頭目,調和臟腑,消進飲食。

白話文:

化解痰液,讓口水流出來,止咳平喘。包括風痰、酒痰、茶痰、食痰,一切導致嘔吐的痰,痰堵住頭部導致的頭痛;或者風氣偏向頭部導致的頭痛;或者風氣壅積於頭部導致頭暈目眩;或者耳鳴鼻塞,咽喉和膈膜不適,心腹脹滿悶痛,筋脈僵硬拘縮,肢體麻痺疼痛。長期服用可以疏通氣血,清利頭目,調和臟腑,增進食慾。

人參茯苓薄荷(羅淨),天南星(各半兩),寒水石(生用),白礬(生用),乾生薑半夏(各一兩),細蛤粉(二兩),藿香葉(羅淨,二錢),

白話文:

人參、茯苓、薄荷(羅淨)、天南星(各半兩) 寒水石(生用)、白礬(生用)、乾生薑、半夏(各一兩) 細蛤粉(二兩)、藿香葉(羅淨,二錢)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生薑湯下,日進三服,溫水、冷水下亦得。

白話文:

把藥粉研磨成細末,並用麵糊製成小丸,大約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三十粒,在飯後用生薑湯送服,每天服用三次。溫水或冷水送服也可以。

一方加黃連(半兩),黃柏(半兩),水丸取效。如治酒病,調和脾胃尤宜服之。

白話文:

加入半兩黃連和半兩黃柏,製成水丸來服用,效果顯著。如果治療飲酒過度引起的疾病,調和脾胃,尤為適合服用。

5. 團參散

治肺氣不利,咳嗽上喘。

紫團參,款冬花紫菀茸(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烏梅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後。

6. 蛤蚧膏

治遠年近日咳嗽,上氣喘滿,如神。

麻黃(一斤,去根節),紫菀茸,艾葉(炮),槐角(炒),陳皮枇杷葉(去毛),桑白皮,甜葶藶,款冬花,薄荷葉杏仁(去皮尖),佛耳草五味子,貝母,紫蘇葉,皂角(去皮子,各半兩),

白話文:

麻黃(一斤,去除根部和節點) 紫菀茸 艾葉(經過烘焙) 槐角(經過炒制) 陳皮 枇杷葉(去除絨毛) 桑白皮 甜葶藶 款冬花 薄荷葉 杏仁(去除外皮尖端) 佛耳草 五味子 貝母 紫蘇葉 皁角(去除外皮和內子,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粗末,用河水三斗,於鍋內慢火熬至一斗半,搓揉勻,濾去滓,極細,再用生絹袋濾過,以文武火再熬成膏,然後下後藥二味,蛤蚧一對,用紫菀各半,米泔刷洗二十遍,酥炙黃色,潞參一兩半,用為細末,與膏子和勻,丸如彈子大。每服一粒,任意湯磨下,食後臨臥服。

白話文:

上篇提到製作羅布麻渣的粗糙方法,用河水三鬥放入鍋中用小火熬煮至剩一斗半,搓揉均勻,過濾掉渣滓,要過濾得極細,再用生絹袋過濾,用文火和武火再熬煮成膏狀,然後加入後面的兩味藥,蛤蚧一對,紫菀各半兩,用米湯刷洗二十遍,用酥油煎炙至呈黃色,潞參一兩半,研磨成細末,與膏狀物混合均勻,搓成如彈珠般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粒,用任意湯汁送服,飯後睡前服用。

7. 小枳殼丸

治脾胃不和,宿寒留飲,心腹痞悶,脅肋刺痛,嘔逆痰水,不思飲食。

枳殼(炒,去穰,四兩),半夏(湯洗,去滑),白朮(各三兩),赤茯苓(去皮),乾薑(炒。各一兩),

白話文:

枳殼(炒過後,去除果肉,四兩)、半夏(用水煮過,去除黏液)、白朮(各三兩)、赤茯苓(去掉外皮)、乾薑(炒過後。各一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白話文:

上面部分用細小的材料製成。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顆,飯後用生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