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藥院方》~ 卷二 (4)
卷二 (4)
1. 桂苓白朮丸
消痰逆,止咳嗽,散痞滿壅塞,開堅結痛悶,進飲食,調和臟腑。無問寒濕熱,嘔吐瀉痢,皆能開發,以令遍身流濕潤燥,氣液宣平而愈。並解酒毒,兼療肺痿勞嗽,水腫腹脹,泄瀉不能止者。服之利止為度,後以隨證調之。
白話文:
能夠消除痰逆,止咳,散除胸腹脹滿和阻塞,化解堅硬結塊、疼痛悶脹,促進食慾,調和臟腑功能。不論是寒濕熱症、嘔吐、瀉痢,都能夠疏通開展,使全身濕潤,燥熱消除,氣血津液流通平穩而痊癒。還可以解酒毒,治療肺痿、久咳、水腫、腹脹、腹瀉不止等症。服用時要根據病情適量,之後再根據症狀調整藥物。
乾生薑,楝桂(各一分),茯苓(去皮),半夏(各一兩),白朮,澤瀉,紅皮(湯浸,片去穰。各半兩),
白話文:
- 乾薑,桂皮(各1錢)
- 茯苓(去皮)
- 半夏(各1兩)
- 白朮,澤瀉,連翹(煎煮後切片,去掉果仁。各半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日進三服。病在膈上,食後;在下,食前;在中,即不計時候。或一法,更加黃連(半兩),黃柏(二兩),水丸取效愈妙。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成粉末,和麵粉揉成小丸子,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生薑湯送服,一天服用三次。如果病在上焦,在飯後服用;在下焦,在飯前服用;在中焦,則不論時間。或者另一種方法,再加入黃連(半兩)和黃柏(二兩),作成水丸,效果會更好。
2. 桂苓甘露散
消飲止渴,去煩生津,通利小便。
白話文:
消除口渴,止住渴感,去除煩躁並滋潤口腔,使小便通暢。
桂(去粗皮),茯苓(去皮),白朮(各半兩),甘草(炒),澤瀉,寒水石,石膏(各一兩),滑石(二兩),
上件為極細末,欲冷飲者新水調下,不拘時候,或只以沸湯亦得。
白話文:
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茯苓(去除外皮),白朮(各半兩),甘草(炒過),澤瀉,寒水石,石膏(各一兩),滑石(二兩)
3. 橙皮丸
調中順氣,生津止渴。
沉香,白朮(各半兩),木瓜(乾者,去皮),烏梅肉(各一兩),橙皮(去白,焙乾,五錢),白茯苓(去皮),糖霜(各二兩),乾生薑(二錢半),
白話文:
沉香、白朮(各15克),木瓜(乾燥去皮)、烏梅肉(各30克),橙皮(去掉白色部分,焙乾,15克),白茯苓(去皮)、糖霜(各60克),生薑(7.5克)
上件搗羅為細末,用甘草膏子和成劑,每兩作二十五丸,欲作渴水,用水化開,寒熱溫涼任意飲之,欲噙化亦得。
白話文:
將上好的羅漢果搗碎成粉末狀,使用甘草膏和勻成藥丸,每兩製作二十五顆藥丸。如果想要解渴,可以用水化開藥丸,不管冷熱溫涼都可以隨意飲用。如果想要含化,也可以直接含服。
4. 小柴胡加桂湯
治瘧疾先寒後熱,兼治支結。
白話文:
治療疟疾先冷後發熱的症狀,同時也治療支氣管堵塞。
柴胡(八兩),人參,甘草(炙),半夏(洗七次。切),黃芩,桂(去粗皮。各三兩)
白話文:
柴胡 8 兩 人參 3 兩 炙甘草 3 兩 半夏 3 兩(洗七次,切片) 黃芩 3 兩 桂枝 3 兩(去粗皮)
上銼如麻豆,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二個,煎至八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溫服,日三夜二。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同煎服之。
白話文:
藥材研磨成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半,薑片七片,棗子兩個,煮到只剩十分之八,濾掉渣滓,取十分之六的清汁溫服,每天三次,晚上兩次。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上人參和栝蔞根,一起煎服。
5. 交解飲子
治瘧疾,闢瘴氣神效。
肉豆蔻,草豆蔻(各二個,各一個用水和白麵裹,煨赤色,去面,各一個生用),厚朴(方二寸,一半用生薑汁塗炙熟,一半生用),甘草大者(二寸,一半炙熟,一半生用),生薑(二塊如棗,各一塊用濕紙裹煨熟,一塊生用),
上件生熟各破,銼碎同勻。每服分一半,用水一碗,煎至一大盞,去滓溫服,空心。
白話文:
肉桂,豆蔻(各兩個,用一個用白麵加水包裹,低溫烘烤至微紅,去掉麵粉,另一個生用),厚朴(長度兩寸,一半用生薑汁塗抹烘烤,一半生用),大塊甘草(長度兩寸,一半烘烤熟,一半生用),生薑(兩塊拇指大小,一塊用濕紙包裹烘烤熟,一塊生用)
6. 七棗散
治脾寒瘧疾。
川烏頭大者一個(炮良久,移一處再炮,凡七次炮滿,去皮臍),
白話文:
治療脾臟虛寒引起的瘧疾。
使用川烏頭一個大的(先炮製很久,然後移到另一地方再炮製,總共要炮製七次,最後去掉外皮和中心部分),
上為細末,都作一服。用大棗七個、生薑十片、蔥白七寸,水一碗,同煎至一盞,疾發前先食棗,次溫服,只一服瘥。雖然烏頭性熱,以七處炮熟,散其熱性,服之必效。
白話文:
把上面的藥材磨成細末,作為一劑藥。用大棗七顆、生薑十片、蔥白七寸,加上一碗水,一起煎煮到只剩下約一茶杯的量。發作之前先吃掉大棗,然後趁溫熱服用湯藥。只要服一劑即可痊癒。雖然烏頭藥性偏熱,但經過七次炮製熟透,已經消散了它的熱性,服用一定有效。
7. 柴胡栝蔞根湯
治瘧疾往來寒熱,煩渴引飲。
白話文:
治療疟疾引起的發冷發熱交替,以及口渴想喝水的症狀。
柴胡(去苗,一兩三分),黃芩(去黑心),人參(去蘆頭),甘草(炙,銼,各三分),栝蔞根(銼,二兩),
白話文:
柴胡(去除根莖,1.3 兩),黃芩(去除黑色種子),人參(去除根尖),甘草(烤過,切碎,各 0.3 兩),栝蔞根(切碎,2 兩)
上五味。搗篩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二枚,同煎至一盞,去滓,不計時候,細細服。七珍散,治瘧後及傷寒、中暑後,宜服。此調胃養氣,進食。此方溫平不熱,服之十日外,飲食倍常。
白話文:
取五種藥材(甘草、人參、大棗、生薑、茯苓),搗碎過篩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約 15 克),加入一盞半(約 300 毫升)水,生薑五片、棗兩枚,一起煎煮至剩下一盞(約 200 毫升),去除藥渣。不限服用的時間,慢慢服用。七珍散適合在患瘧疾後、傷寒後、中暑後服用。這個方子可以調理胃氣,幫助飲食。方劑溫和不熱,連續服用十天以上,食量會比平常增加一倍。
人參(去蘆頭),白朮,黃耆,山芋,白茯苓(去皮),粟米(微炒),甘草(炙。以上各半兩),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二片,棗一個,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白話文:
人參(去掉蔘鬚),白朮,黃耆,山藥,白茯苓(去皮),粟米(稍微炒一下),甘草(烤過的,以上各半兩)
8. 草果飲子
治寒熱往來,煩渴頭痛,或但寒但熱方。
白話文:
治療寒熱交替、煩躁口渴、頭痛,或是單純怕冷或發熱的方子。
草果子仁(四枚),人參(去蘆頭,半錢),半夏(一十三枚,中樣者,沸湯浸洗七次),甘草(炙,半錢),大棗(三枚),烏梅(三枚,去核),生薑(三寸一塊),
上件㕮咀,用水一大碗,同煎至一盞去滓,五更時溫服。
白話文:
- 草果子仁:四粒
- 人參:半錢,去除根部的蘆頭
- 半夏:十三粒,中等大小,用沸水浸泡清洗七次
- 甘草:炙烤過的,半錢
- 大棗:三顆
- 烏梅:三顆,去除核
- 生薑:三寸長的薑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