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禎

《御藥院方》~ 卷十 (9)

回本書目錄

卷十 (9)

1. 消毒膏

治一切腫毒,結硬疼痛。

玄參(二錢半),藁本,牛膝,續斷(各一錢半),羌活(二錢),葛根(二錢半),柴胡(去苗,一錢),木鱉子(去皮,三錢),沉香(三錢半),木香,當歸(洗,焙),升麻(各二錢半),赤芍藥(半錢),丹參(一錢半),何首烏(二錢),牡丹皮(一錢皮),芝麻(二錢),槐白皮,甘草,白蘞,川芎,桃仁(湯浸,去皮尖),杏仁(湯浸,去皮尖),白附子,木通,赤茯苓,亂髮(用水濯洗淨,令乾。

以上各二錢半),細辛(一錢半),白芷(三錢),防風,黃耆(各半兩),蒼朮(去皮,一錢半),白芨(四錢),上好黃丹(一十三兩),臘日澄清芝麻油(一斤四兩)

上件以上三十二味,並銼碎,同亂髮一處,用油浸七日七夜,於淨石鍋或銀器中以慢火煎,候白芷焦黃色放溫,以白綿濾去滓,於瓷罐子內密封三日三宿夜,候取出傾於鍋內,慢火輕溫,再濾去滓,傾在上好瓷碗中,用慢火再熬動,次下黃蠟一十五兩,用竹篦子不住手攪,令勻,次下黃丹,再攪令勻,以慢火再熬動,抬下攪令勻,續次再上火,三日方欲膏成,於瓷盒子內密封。每用時,用軟白絹攤藥勻,貼於患處。

白話文:

此藥膏能治療各種腫瘡毒,像是結塊變硬且會疼痛的狀況。

配方包含:玄參(十克)、藁本、牛膝、續斷(各六克)、羌活(八克)、葛根(十克)、柴胡(去莖,四克)、木鱉子(去皮,十二克)、沉香(十四克)、木香、當歸(洗過烘乾)、升麻(各十克)、赤芍藥(二克)、丹參(六克)、何首烏(八克)、牡丹皮(四克)、芝麻(八克)、槐白皮、甘草、白蘞、川芎、桃仁(熱水浸泡後去皮尖)、杏仁(熱水浸泡後去皮尖)、白附子、木通、赤茯苓、亂髮(用水洗淨,使其乾燥。以上各十克)、細辛(六克)、白芷(十二克)、防風、黃耆(各二十克)、蒼朮(去皮,六克)、白芨(十六克)、上等黃丹(四百八十克)、臘日澄清的芝麻油(七百克)。

將以上三十二種藥材,全部切碎,與亂髮放在一起,用油浸泡七天七夜。然後用乾淨的石鍋或銀器,用小火慢慢煎熬。等白芷變成焦黃色時,稍微放涼,用白棉布過濾去除藥渣。接著將藥汁密封在瓷罐中三天三夜,取出後倒入鍋中,用小火稍微加熱,再次過濾去除藥渣。然後將藥汁倒入上好的瓷碗中,用小火再次熬煮並攪動。接著加入黃蠟六百克,用竹製攪拌棒不停攪拌,使其均勻混合。然後加入黃丹,再次攪拌均勻。用小火再次加熱並攪動,然後移開火源,繼續攪拌使其均勻。接著再次加熱,熬煮三天,藥膏才能完成。將藥膏密封在瓷盒中。每次使用時,用柔軟的白絹將藥膏均勻塗抹,然後貼在患處。

2. 善應膏

治惡疽、瘡腫、毒癤、漏、發背、腦疽、癧子,寒濕氣刺,冷痹頑麻,貼藥不疼。

牙腫外貼,打撲接骨,閃內歇血,毒氣不散,鐮刀鐵器所傷,杖瘡,藥到不疼。小兒頭面瘡癤丹流,聚熱雜瘡,蜈蚣、蜂兒、蠍螫,淨洗伏抵消停取毒。狗子、馬咬,蟲蛇所傷,湯火漆瘡,甜指水毒,下庢臁瘡,諸般瘡腫,藥到取毒,滋潤止痛。乾溼疥癬,撥動貼藥。婦人吹奶。

丸如梧桐子大,新汲水下二十丸。產前催生,產後趁敗血。臍腹刺痛,經脈不調,溫酒下二十丸。此藥不得犯葷手,火上焙化,淨紙上攤貼。

虢州上等黃丹(二斤,羅細用),沒藥(研,一兩),南乳香(研,一兩),白蘞(生),木鱉子(全用),白芨(生),當歸(生),白芷(生),杏仁(生),桂(長三寸,生用。以上各一兩),新柳枝(一斤,如箸頭粗,長一握)

上除黃丹、乳香、沒藥外,其餘藥材用好芝麻油五斤,浸一宿。去炭火上,用鐵鍋內熬,令藥材變黃色,濾去藥材不用,次將黃丹入鍋內,用新柳枝一條,長四尺,如小錢兒粗,攪令藥丹微變褐色,掇鍋在地,再用柳枝攪,出盡火煙,入沒藥、乳香在內,再用柳枝攪令勻,藥冷傾在瓷盆內,頓放候藥硬。用刀子盆內取藥出,切成塊子,用油紙裹,然後使用。

此藥修合,春季三月間合,秋季八月間合。

白話文:

善應膏

這藥膏可以治療惡性癰瘡、腫包、毒性癤子、瘺管、背部癰瘡、頭部癰瘡、淋巴結核,以及寒濕之氣引起的刺痛、冰冷麻木等症狀,貼上藥膏不會感到疼痛。

牙齦腫痛時可以外敷,跌打損傷、骨折可以幫助接骨,內傷瘀血可以幫助消散,毒氣不易散去的情況也可以用它。刀傷、鐵器所傷、杖瘡等,只要敷上藥膏就不會感到疼痛。小孩頭面部的瘡癤紅腫流水、多種熱毒瘡、蜈蚣、蜜蜂、蠍子螫傷,都可以用此藥膏清洗後敷貼,以達到消炎止痛、拔除毒素的效果。被狗、馬咬傷,蟲蛇咬傷,燙傷、漆瘡、因手指長時間泡水引起的毒瘡、腿部的瘡,以及各種瘡腫,敷上藥膏都能拔毒、滋潤皮膚、止痛。乾濕癬等皮膚病,撥開患處敷上藥膏。婦女因乳汁不暢引起的乳房腫痛也可用。

將藥膏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用剛打上來的水送服二十丸。產前可以催生,產後可以幫助排除惡露。肚臍腹部刺痛、月經不調,可以用溫酒送服二十丸。製作此藥膏時,手不能沾染葷腥,要將藥膏在火上稍微加熱使其融化,然後塗在乾淨的紙上貼敷。

藥材配方: 上等虢州黃丹(二斤,磨成細粉)、沒藥(研磨成粉,一兩)、南乳香(研磨成粉,一兩)、白蘞(生的,一兩)、木鱉子(整個,一兩)、白芨(生的,一兩)、當歸(生的,一兩)、白芷(生的,一兩)、杏仁(生的,一兩)、桂皮(長三寸,生的,一兩)、新鮮柳枝(一斤,如筷子頭粗細,長度約一手掌握)。

除了黃丹、乳香、沒藥之外,其餘藥材用五斤好的芝麻油浸泡一晚。第二天去除炭火,用鐵鍋熬煮,使藥材變成黃色,過濾去除藥渣。然後將黃丹放入鍋內,用一條長四尺、如小錢幣粗細的新柳枝攪拌,直到黃丹顏色微微變成褐色,把鍋從火上移開,再用柳枝攪拌,把火煙完全散去。接著放入沒藥、乳香,用柳枝攪拌均勻,待藥膏冷卻後倒入瓷盆中,靜置使其變硬。用刀從盆中取出藥膏,切成塊狀,用油紙包裹,即可使用。

此藥膏的製作,適合在春季三月或秋季八月進行。

3. 碧霞膏

治肉刺。

銅綠(研,二兩),乳香(研,二錢),沒藥(研,一錢),松脂(四兩),白膠香(研,一錢半),黃蠟(一字),芝麻油(另煉香熟,冬添夏減,看用)

上件先煉松脂,濾去滓,次下白膠香,又下芝麻油,攪令勻,看硬軟得所,續次下黃蠟,再攪令勻,又次下乳香、沒藥、銅綠末,攪令勻,冷,於瓷盒子內盛,每用之上熁藥,攤於紙上,貼患處。

白話文:

治療肉刺的藥膏。

將銅綠研磨成粉末(二兩),乳香研磨成粉末(二錢),沒藥研磨成粉末(一錢),松脂(四兩),白膠香研磨成粉末(一錢半),黃蠟(一字,古代單位,約一小塊),芝麻油(另外煉製到有香味,冬天多加,夏天少加,依實際使用情況調整用量)。

先將松脂加熱熔化,過濾去除雜質,接著加入白膠香,然後加入芝麻油,攪拌均勻,觀察軟硬度是否適中,再加入黃蠟,再次攪拌均勻,最後加入乳香粉末、沒藥粉末、銅綠粉末,攪拌均勻,冷卻後,裝入瓷器盒子內保存。每次使用時,將藥膏稍微加熱,攤在紙上,貼在患處。

4. 玉容膏

治中皮膚骨瘡、癬癢唇裂、面皺風刺及打撲傷損。舒緩筋,通流血,消腫止痛,發散邪毒。每用少許塗摩熱為度。如耳鼻有瘡,用綿杖兒點少許在瘡上。

黃耆(去粗皮,銼),當歸(去蘆頭,銼),白芍藥(銼),白芷(銼),川芎(銼),藿香葉,零陵香,白檀(銼),白附子(銼),白芨(銼),白蘞(銼,各一兩),栝蔞(一個),杏仁(湯浸,去皮尖,研如泥膏,一兩),龍腦(二錢),清油(四斤)

上件除龍腦一十三味,入清油浸三日,用銀器內慢火熬,令藥焦黃色,用新綿濾過,去藥滓,放溫,入黃蠟熔令勻,再用新綿濾過,入龍腦,不住手用柳木篦子攪,候冷密封。如前法用,冬用三兩油、一兩蠟,夏月五兩油、二兩蠟,臘月熬蠟油入蠟。

白話文:

這個玉容膏可以治療皮膚上的骨瘡、癬、癢、嘴唇乾裂、臉部皺紋、粉刺,以及跌打損傷。它能夠舒緩筋骨,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發散體內的邪毒。每次取少量塗抹並按摩至發熱為宜。如果耳朵或鼻子有瘡,可以用棉花棒沾取少量塗在患處。

藥材成分包含:黃耆(去除粗皮,切碎)、當歸(去除蘆頭,切碎)、白芍藥(切碎)、白芷(切碎)、川芎(切碎)、藿香葉、零陵香、白檀(切碎)、白附子(切碎)、白芨(切碎)、白蘞(切碎,以上各一兩)、栝蔞(一個)、杏仁(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尖,研磨成泥狀,一兩)、龍腦(二錢)、清油(四斤)。

製作方法:除了龍腦之外,將其他十三種藥材放入清油中浸泡三天。然後用銀器以小火慢熬,直到藥材呈現焦黃色。用新棉布過濾,去除藥渣,待油溫稍降後,加入融化的黃蠟攪拌均勻。再次用新棉布過濾,加入龍腦,不停地用柳木製成的篦子攪拌,待冷卻後密封保存。使用方法同前所述。冬天用三兩油、一兩蠟,夏天用五兩油、二兩蠟,臘月熬製蠟油時加入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