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貞觀

《絳雪丹書》~ 產後上卷 (11)

回本書目錄

產後上卷 (11)

1. 虛汗論

《內經》云播體勞苦汗出於脾,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有所恐懼汗出於肝。凡分娩時出汗者,皆由勞傷脾經,驚傷心經,恐傷肝經也。產婦多兼此三者而汗不止也。欲加斂汗之劑,寧神則汗自止。但血塊痛,術耆未可遽加,宜服生化湯二三帖消塊,繼服加參生化湯以止汗可也。

若在分娩之後倦甚汗出,形色又脫,乃亡陽而汗脫,又當從權速灌加參生化湯倍參以救急,勿拘於塊痛而不加參也。若產[婦]少有精神,又當減參耆以除塊痛。夫汗乃心之液也,榮於內則為血,發於外則為汗,產婦亡血之後,又多汗者,由於受勞驚恐致令心傷,神虛不能鎮守心液也。

治法當健脾胃而散水穀之精,使之歸肺而滋榮衛,則氣血歸源,灌溉四旁,不使妄行於外而為汗也。卒症雖有盜汗自汗之分,但當歸六黃湯又不可治產後盜汗,並宜服加參生化湯及加味補中益氣湯可也。○若服參耆重劑而汗不止及頭出汗而不及腰足者,皆危症也。○產後虛汗不止,由產後陰血虛而陽氣偏盛故也。

經雲陽加於陰而發汗,因而遇風而變為痙癇者有之。

加味補中益氣湯(治產後虛極自汗不止。)

當歸(二錢),人參(二錢),黃耆(錢半),炙草(五分),麻黃根(一錢),桂枝(五分),牡蠣(一錢),白朮(一錢),如塊痛不止,加浮小麥一撮。水煎服。手足冷加熟附子一片,乾薑四分;渴加麥冬一錢,五味子十粒;血塊不痛加熟地三錢;惡露加防風五分;肥人多痰加竹瀝、薑汁,每晚服八味地黃丸七八十丸,清湯下。○凡產後汗出多而變為類痙者,口噤目直背強氣欲絕者,宜速灌加參生化湯。

○產後無汗而患類痙者,中風者只用川芎一錢,當歸二錢,羌活八分,棗仁一錢治之,隨症加減如前。○經雲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血。產後亡陽,陽微不能養陰,則筋急緊項強,口噤牙緊筋搐,類傷寒痙症,慎勿作傷寒治之。

加減生化湯

川芎(一錢),當歸(二錢),麻黃根(一錢),桂枝(四分),防風(五分),人參(一錢),炙草(四分),羌活(四分),附子(四分),羚羊角(五分),天麻(一錢),水煎服。

白話文:

【虛汗討論】

《內經》提及,因身體過度勞累而出汗是脾臟功能失調,因驚嚇而出汗是心臟受到影響,因恐懼而出汗是肝臟功能失調。產婦在分娩時大量出汗,通常是由於脾經、心經和肝經受到損傷。產婦往往同時遭受這三種情況,導致汗流不止。如果想要減少汗量,應先安撫心神,汗自然就會停止。但是,如果產婦有血塊疼痛的情況,不宜立即使用術耆(一種中藥)來治療,應該先服用二至三帖的生化湯來消除血塊,然後再服用添加了人參的生化湯來止汗。

如果產婦在分娩後非常疲倦且大量出汗,面色蒼白,這可能是因為陽氣流失,此時應立即服用加倍人參的生化湯來急救,不要因為擔心血塊疼痛就不加人參。如果產婦有精神,可以減少人參和術耆的用量,以消除血塊疼痛。汗是心臟的液體,它在體內是血液,在體外就是汗,產婦在失血後大量出汗,通常是因為勞累、驚嚇和恐懼導致心臟受損,心神虛弱,無法控制心臟的液體。

治療方法應該是健脾胃,散發食物中的精華,使其回歸肺部,滋潤營衛,這樣氣血就能回歸原處,滋養全身,防止其無謂地在體外流失成為汗。雖然突然的病狀可能有自汗和盜汗之分,但當歸六黃湯不適合治療產後盜汗,應該服用添加人參的生化湯或加味補中益氣湯。

如果服用大量的人參和術耆但汗仍不止,或者頭部出汗而腰部和腳部不出汗,都是危險的症狀。產後虛汗不止,是因為產後陰血虛弱,陽氣相對旺盛所致。

經典上說,陽氣過剩會導致出汗,如果遇到風吹,可能會變成痙癇。

加味補中益氣湯(治療產後極度虛弱自汗不止。)

成分:當歸(二錢)、人參(二錢)、黃耆(錢半)、炙草(五分)、麻黃根(一錢)、桂枝(五分)、牡蠣(一錢)、白朮(一錢)。如果血塊疼痛不止,可加入一把浮小麥。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四肢冰冷,可加入一片熟附子和四分乾薑;如果口渴,可加入一錢麥冬和十粒五味子;如果血塊不痛,可加入三錢熟地;如果惡露,可加入五分防風;如果體型肥胖且多痰,可加入竹瀝和薑汁,每晚服用八味地黃丸七八十粒,清湯送服。

如果產後汗出很多且發展成類似痙癇的症狀,口閉眼直,背部僵硬,呼吸困難,應迅速服用添加人參的生化湯。

如果產後無汗卻出現類似痙癇的症狀,中風,僅需使用一錢川芎、二錢當歸、八分羌活、一錢棗仁來治療,根據病情調整劑量。

經典上說,陽氣精純能養神,柔和能養血。產後陽氣流失,陽氣微弱無法滋養陰氣,就會出現肌肉緊繃、頸部僵硬、口閉牙緊、肌肉抽搐等類似感冒的痙癇症狀,切勿將其視為感冒來治療。

加減生化湯

成分:川芎(一錢)、當歸(二錢)、麻黃根(一錢)、桂枝(四分)、防風(五分)、人參(一錢)、炙草(四分)、羌活(四分)、附子(四分)、羚羊角(五分)、天麻(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