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貞觀

《絳雪丹書》~ 產後上卷 (6)

回本書目錄

產後上卷 (6)

1. 類瘧論

產後寒熱往來,每日應期而至,其症似瘧,切勿用治瘧之方,益氣血虛而寒熱並作,元氣虛弱而外邪更侵,必當滋榮益氣以退寒熱。有汗當止則加麻黃根。如頭痛有汗而不及手足,乃孤陽絕陰之危症,加地黃、當歸之類可也。經曰陰虛生內熱,陽虛必外寒,陰陽兩虛則寒熱往來,有期者是瘧疾,無期者是陰陽兩虛也,舉止無常,或一日二三度。○即明知感風寒頭痛,身熱無汗,亦於生化湯加羌活、防風、帶須蔥頭以散之。

切勿作瘧治而誤人也,蓋此由氣血兩竭,陽虛發寒,陰虛發熱,惟調補氣血,則寒熱自除矣。雖柴胡湯不可輕用,勿以芩柏梔連退熱,勿以檳榔、草果截瘧。有氣促者加參耆,熱加參歸。

滋榮益氣扶正湯(治產後半月內外,類瘧,寒熱有汗,午後應期而至者。)

川芎(一錢),白朮(錢半),麻黃根(一錢),當歸(三錢),炙草(五分),人參(二錢),熟地(二錢),陳皮(四分,去白),黃耆(一錢),麥冬(一錢),浮小麥(一撮),水煎服。一方有藿香八分,青皮三分,烏梅三個,茯苓八錢。無熟地、陳皮、麻黃根、浮小麥,名加味生化湯。

加減養胃湯(治產後寒熱往來無汗頭痛,類瘧,如患瘧疾,亦用此方加減調治。)

川芎(二錢),當歸(三錢),藿香(四分),炙草(四分),茯苓(一錢),人參(錢半),半夏(八分),橘紅(四分),蒼朮(一錢),薑棗水煎服。一方有青皮四分,草果三個,烏梅三個。有痰加竹瀝、半夏(薑製)、薑汁。虛人加河車丸。如產後火瘧無汗,不愈,煎人參白朮膏以助藥力。

法用白朮一斤洗淨焙乾,人參一兩,入水六碗,煎汁一碗半,如此再煎五次,共取汁九碗,再煎至一碗,磁器收貯,每日服半酒盞,白湯送下。

白話文:

【類瘧論】

產後出現陣陣寒熱交錯,每天固定時間發作,症狀看似瘧疾,但千萬別用治療瘧疾的方子。這是因為身體氣血虛弱導致寒熱同時發生,元氣衰弱時,外來病邪更容易侵襲。應該使用滋養氣血的藥物來退燒和緩解寒冷。如果有大量出汗的情況,可以添加麻黃根。

例如,如果頭痛伴有出汗,但不出現在手腳上,這可能是危急的孤陽絕陰症狀,這種情況下,可以加入地黃和當歸等藥材。古籍記載:陰虛會產生內熱,陽虛必然外冷,陰陽兩虛則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有固定時間的是瘧疾,沒有固定時間的是陰陽兩虛,病情可能一天發作兩三次。

即使明確知道是由風寒引起的頭痛和發燒且無汗,也可以在生化湯中加入羌活、防風和帶根的蔥頭來散寒。

切記,千萬不要按瘧疾來治療,這樣會誤診誤治。這是因為產後氣血雙虧,陽虛導致寒冷,陰虛導致發熱,唯有調理補充氣血,寒熱才能自動消失。即使柴胡湯也不能隨便使用,不要用黃芩、黃柏、梔子和黃連來退熱,也不要使用檳榔和草果來截斷瘧疾。氣短的人可以加人參和黃耆,熱症可以加人參和當歸。

滋榮益氣扶正湯 (適用於產後半月內外,類似瘧疾的症狀,寒熱出汗,下午固定時間到來。)

藥方包括川芎、白朮、麻黃根、當歸、炙甘草、人參、熟地、陳皮、黃耆、麥冬和浮小麥,用水煎煮服用。另一種配方包含藿香、青皮、烏梅和茯苓,但不含熟地、陳皮、麻黃根和浮小麥,稱為加味生化湯。

加減養胃湯 (適用於產後寒熱交替,無汗頭痛,類似瘧疾,就像真正得了瘧疾一樣,也可以用這個方子進行加減調理。)

藥方包括川芎、當歸、藿香、炙甘草、茯苓、人參、半夏、橘紅、蒼朮,用水和薑棗煎煮服用。另一種配方包含青皮、草果和烏梅。若有痰,可添加竹瀝、薑製半夏和薑汁。虛弱的人可以加入河車丸。如果產後的火瘧無汗,無法痊癒,可以熬製人參白朮膏來增強藥效。

做法是:取一斤白朮,清洗乾淨後烘乾,加上一兩人參,倒入六碗水,煎煮成一碗半的汁液,重複五次,共收集九碗汁液,再濃縮至一碗,存放在瓷器中,每天服用半酒杯,用白開水送服。

2. 產後類傷寒二陽症論

產後七日內外,偶有發熱惡寒,頭痛,勿專作太陽症,治之以麻黃湯;寒熱頭痛脅痛,勿專作少陽症,治之以柴胡湯。皆因產後氣血兩虛,陰陽不合而然也。且產婦血脫之後,而重發其汗則虛,虛之禍不可言。仲景云亡血家不可發汗。丹溪云產後不可發表。二先生謂非產後無傷寒,非謂柴胡等湯不可。

按經施治誠恐偏執專科,輕產而泥成方致害人命也。雖然知其真傷寒亦當於生化湯內加入芎姜等藥以散之可也。又《內經》云西北之氣散而寒,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而異治也。非謂東南柔弱西北剛勁而異治也。雖產後虛勞不可分南北,概當重產而用補劑,少佐以散劑,雖有他症以末治之可也。

加味生化湯(治產後三日外發熱頭痛。)

川芎(一錢),當歸(二錢),炙草(四分),炮姜(四分),桃仁(十粒,炒去皮尖),羌活(四分),防風(五分),水煎服二劑。若身熱頭痛不除,加白芷八分,細辛三四分;頭痛如破者加連須蔥頭五個;虛人加人參二三錢;汗多加參;氣短多[加]參;微喘加參;渴[而]煩躁加人參、麥冬、五味子;痰多加橘紅四分;嘔吐加藿香三分、姜三片;乍寒乍熱,發有常度加柴胡四分;傷麵食加神麯;傷肉食加山楂、砂仁。

白話文:

在產後的七天內外,有些產婦會出現發燒、畏寒及頭痛的症狀,這時候不要單純地認為是太陽病症,然後就使用麻黃湯來治療;同樣地,如果出現寒熱交錯、頭痛及脅痛的情況,也不要直接判斷為少陽病症,隨即用柴胡湯治療。這些症狀大多因為產後氣血雙失,陰陽失調所導致。產婦分娩後,大量失血,如果再過度出汗,身體會更虛弱,這種虛弱可能帶來無法預料的後果。張仲景曾說過,已經失血的人,不能再讓他們出汗。丹溪先生也提到,產後不宜使用表散藥物。兩位前輩的意思並不是說產後不會有類似傷寒的病症,也不是說不能使用柴胡湯等方劑。

根據古籍治療,我們必須小心避免過度依賴特定療法,忽視產婦的特殊性,導致使用固有配方時誤傷性命。即便如此,如果確定是真正的傷寒,也可以在生化湯中加入芎薑等藥物進行治療。另外,《黃帝內經》中提到,西北地區的氣候使人體腠理疏鬆且易感受寒邪,東南地區的氣候使人體腠理緊密且溫暖,這就是所謂的同病異治。但這並非指東南地區的人比較柔弱,西北地區的人較強壯,所以需要不同的治療方式。產後虛弱的狀況,無論南北,都應當注重產後補養,主要使用補益藥物,輔以散寒或解表藥物,即使有其他症狀,也可以作為次要治療。

接下來是一種加味生化湯的配方,適用於產後三天後出現的發熱及頭痛:

川芎(1錢),當歸(2錢),炙甘草(4分),炮薑(4分),桃仁(10粒,炒去皮尖),羌活(4分),防風(5分)。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服用兩劑。如果發熱、頭痛仍未改善,可以增加白芷(8分),細辛(3-4分);頭痛劇烈者可以加入連須蔥頭(5個);虛弱者可以加入人參(2-3錢);汗多者增加人參;氣短者增加人參;微喘者增加人參;口渴煩躁者加入人參、麥冬、五味子;痰多者加入橘紅(4分);嘔吐者加入藿香(3分)、薑片(3片);發冷發熱、發作有規律者加入柴胡(4分);消化不良者加入神麯;肉食過量者加入山楂、砂仁。

3. 產後類傷寒三陰症論

產後陽明經症見,勿治以葛根[湯]、白虎[湯];口煩咽乾便秘與譫語,勿治以三承氣[湯],屢見妄下成臌,誤導反結,亦有血少而結,下之而泄瀉不止,虛之為禍[不]可勝言哉,蓋產婦多由勞倦傷脾,運化稽遲,氣血枯竭,腸腑燥結而然也,豈可輕產而妄下乎。以上三陰症並宜大料芎歸以補血,少佐以參耆白朮可也,然芎歸非服至數斤難取功效。

養心通幽湯(治產後傷寒類三陰症大便秘者。)

川芎(二錢半),當歸(六錢),炙草(五分),桃仁(十五粒,炒去皮尖),陳皮(四分),麻仁(二錢),肉蓯蓉(二錢),水煎服。汗多便實加黃耆二錢,麻黃根一錢,人參二錢;口渴加麥冬一錢,人參一錢;腹滿咽乾便實加麥冬一錢,枳殼八分,人參一錢;汗出譫語便實,乃氣血兩竭,心主失守,宜養氣安神加茯苓、棗仁、遠志、柏子仁各一錢,人參二錢,白朮二錢,黃耆一錢。

白話文:

【對於產後類似傷寒的三陰症討論】

產後如果出現了類似陽明經的症狀,切記不要用葛根湯或白虎湯來治療;若口乾舌燥、咽喉乾澀、便祕及有譫語的情況,也不要使用三承氣湯。臨牀上常常看到錯誤地使用下法,導致腹部脹滿,甚至將情況導向更糟。還有的是因為血液不足而結實,一旦下藥過猛,會導致持續的腹瀉,這種虛弱帶來的災難實在無法言喻。產婦多因勞累疲倦傷害到脾臟,影響消化吸收,造成氣血虧損,腸胃功能受阻,才會產生這樣的症狀,怎麼能輕易地就使用下法呢?

對於以上的三陰症,都應當大量使用芎歸來補充血液,稍微輔以人參、黃耆和白朮即可。然而,如果不服用幾斤的芎歸,很難達到效果。

【養心通幽湯】(適用於產後類似傷寒的三陰症,以及大便祕結的情況。)

藥方成分:川芎(2.5錢)、當歸(6錢)、炙甘草(0.5錢)、炒桃仁(15粒)、陳皮(4分)、麻仁(2錢)、肉蓯蓉(2錢),用水煎煮後服用。若出汗多且大便堅實,可加黃耆(2錢)、麻黃根(1錢)、人參(2錢);若口渴,則加麥冬(1錢)、人參(1錢);若腹部脹滿、咽喉乾燥且大便堅實,則加麥冬(1錢)、枳殼(8分)、人參(1錢);若出汗且譫語,這代表氣血兩虛,心臟功能失調,應當滋養氣血、安神,可加入茯苓、酸棗仁、遠志、柏子仁各(1錢),人參(2錢)、白朮(2錢)、黃耆(1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