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 (3)

1. 治寒疝方第四

《病源論》云:陰氣積於內,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則寒氣盛,故令惡寒,不飲食,手足厥冷,繞臍痛,白汗出,遇寒即發,故云寒疝。

白話文:

《病源論》中提到:陰氣積聚在體內,則衛氣運行不暢,衛氣運行不暢,則寒氣就會盛行,所以會讓人感到怕冷、不想飲食、手腳冰冷、臍部疼痛、出冷汗,並且在遇到寒冷時就會發作,所以稱為寒疝。

《葛氏方》治寒疝去來,每發絞痛方:

吳茱萸(三兩),生薑(四兩),豉(二合)

酒四升,煮取二升,二服。

白話文:

葛氏方:治療寒疝來去不定,每次發作時絞痛的方子

吳茱萸(三兩)、生薑(四兩)、豆豉(二合)

用酒四升煮,煮取藥液二升分兩次服用。

《小品方》云:解急蜀椒湯,主寒疝心痛如刺,繞臍絞痛,腹中盡痛,白汗自出欲絕方:

白話文:

《小品方》中說:解急蜀椒湯,主治寒疝,症狀為心痛如針刺,肚臍周圍絞痛,整個腹部都痛,白汗直冒,幾乎昏厥。方劑如下:

蜀椒〔三百枚(一方二百枚)〕,附子(一枚),粳米(半升),乾薑(半兩),大棗(三十枚),半夏(十二枚),甘草(一兩)

白話文:

  • 四川花椒(三百粒,也可使用一方二百粒)

  • 附子(一枚)

  • 粳米(半升)

  • 乾燥的生薑(半兩)

  • 紅棗(三十粒)

  • 半夏(十二粒)

  • 甘草(一兩)

凡七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熱服一升,不瘥,復服一升。

《經心方》蜀椒湯,治寒疝痛,腹脹奔胸方:

白話文:

蜀椒湯

治療因寒冷引起的疝氣疼痛、腹脹且痛至胸口的方劑:

材料:蜀椒七件,水七升。

做法:用七升水煮取三升,趁熱服用一升。如果沒有好轉,再服用一升。

吳茱萸(一升),當歸(一兩),夕藥(一兩),黃芩(一兩),蜀椒(二合)

白話文:

  • 吳茱萸:一升

  • 當歸:一兩

  • 夕藥:一兩

  • 黃芩:一兩

  • 蜀椒:二合

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範汪方》治寒疝腹中痛,小柴胡湯方: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配以八升水,熬煮至剩兩升半,分三次服用。

《範汪方》治療寒性疝氣導致的腹痛,[小柴胡湯]配方:

柴胡(半斤),半夏(半升,洗),黃芩(三兩炙),甘草(三兩),人參(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柴胡(十二兩),半夏(六升,洗淨),黃芩(九兩,炒過),甘草(九兩),人參(九兩),生薑(九兩),紅棗(三斤,切碎)

凡七物,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得六升,去滓,服一升,日三。

白話文:

㕮咀,加清水一斗二升,煮成六升的湯,去渣後,服用一升,每日三次。

《耆婆方》治寒疝積聚,用力不節,脈絕傷,羸瘦,不能食飲,此藥令人強健,除冷氣痞丸方:

白話文:

耆婆方:治療寒性疝氣積聚,用力不節制,脈絡受傷,身體羸弱瘦削,不能進食飲水,此藥可以使人強健,消除冷氣。

配方:

  • 耆婆根 100 克
  • 當歸 10 克
  • 黃耆 10 克
  • 人參 10 克
  • 白朮 10 克
  • 茯苓 10 克
  • 甘草 5 克
  • 黨參 10 克
  • 炙甘草 5 克

製法:

  1.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

  2. 將藥粉裝入膠囊。

用法:

  1. 每日服用 3 次,每次 2 粒。

  2. 服用後,以溫水送服。

烏頭(二十分,炮),甘草(八分,炙),真芎藭(八分),葶藶(八分,熬),夕藥(八分),大黃(八分)

白話文:

  • 烏頭(二十份,炮製過)

  • 甘草(八份,炙烤過)

  • 真芎藭(八份)

  • 葶藶(八份,熬製過)

  • 夕藥(八份)

  • 大黃(八份)

上七味,搗篩,以蜜和為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二,忌豬魚五辛生冷酢滑。

《新錄方》治寒疝及衝心痛方:

鹽(五合),灶突墨(三合)

以水一大升,煮取一小升,頓服之,吐瘥。

又方:水一升五合,漬豉一升五合,絞交取汁服之。

又方:桃仁八十枚,去皮研如泥,酒下之。

又方:桃白皮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以水若酒服亂髮灰方寸匕,日二。

又方:水酒服伏龍肝方寸匕,日二。

又方:水服甑帶節灰方寸匕,日二。

又方:酒五升,燒鹿角一枚投酒中,分二三服之。

又方:灸乳下一寸,足大指叢毛。

又方:灸臍上三寸,名太倉,臍下二寸,名丹田,各五七炷,並要穴。

又方:灸上脘七壯。

又方:灸窮脊上一寸,百壯。

又方:灸脊中百壯。

白話文:

現代白話文翻譯:

《新錄方》治療寒疝和衝心痛的方子:

鹽(五合),竈突墨(三合)

用一大升水煮,取出一小升,一次服完,吐出即可痊癒。

另一方:一升五合水,浸泡一升五合豆豉,絞出汁液服用。

另一方:八十枚桃仁,去皮研磨成泥,用酒送服。

另一方:一升桃皮,用三升水煮,取出一升,一次服完。

另一方:用一勺亂髮灰,用水或酒送服,每天兩次。

另一方:用一勺伏龍肝,用水或酒送服,每天兩次。

另一方:用一勺甑帶節灰,用水服下,每天兩次。

另一方:五升酒,燒化一枚鹿角投入酒中,分兩三次服下。

另一方:灸乳下穴道一寸,足大拇指叢毛處。

另一方:灸臍上三寸「太倉穴」,臍下二寸「丹田穴」,各灸五到七壯,並要灸到穴位。

另一方:灸上脘穴七壯。

另一方:灸窮脊穴之一寸處,一百壯。

另一方:灸脊中穴,一百壯。

2. 治八痞方第五

《病源論》云:榮(營)衛不和,陰陽隔絕,而風邪外入,與衛氣相搏,血氣壅塞不通而成痞也。痞者,塞也,言腑臟痞塞不宣通也,由憂恚氣積或墮墜內損所致,其病腹內氣結腹滿,時時壯熱是也。其名有八,故云八痞,而方家不顯的,其證狀。

白話文:

《病源論》中說:營衛不調和,陰陽隔絕,風邪從體外入侵,與衛氣相搏擊,血氣壅塞不通而形成痞。痞,就是阻塞的意思,是指臟腑阻塞不通暢。是由於憂慮、發怒、氣鬱結或跌撲損傷內臟所致。其症狀是腹內氣結,腹滿,時常有發熱的現象。這種疾病的名稱有八種,所以稱之為八痞,而方家沒有詳細地說明其證狀。

《八十一難》云: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今按:楊氏注云:痞,否也,言否結成積也。《醫門方》云:痞者滿也,言其氣滿痞結成積也。)

白話文:

《八十一難》中說:脾臟積聚,名稱是痞氣,位於胃脘部,覆蓋、隆起,大如盤子,長期不癒,會導致四肢攣縮、發黃疸,吃下的食物不能轉化為肌肉。

(今按:楊氏注釋說:「痞」,否定的意思,是指否定的東西結成積聚。而《醫門方》中說:「痞」,滿的意思,是指氣體充盈在痞積之處結成積聚。)

《錄驗方》治八痞麝香丸方:

白話文:

錄驗方

治八痞(麝香丸)方

組成:

  • 麝香 一錢
  • 乳香 一錢五分,研成細末
  • 安息香 一錢五分,研成細末
  • 白檀香 一錢五分,研成細末
  • 龍腦 一錢,研成細末
  • 丁香 一錢,研成細末
  • 沉香 一錢,研成細末
  • 公丁香 一錢五分,研成細末
  • 丁子香 一錢五分,研成細末
  • 木香 一錢,研成細末
  • 草豆蔻 一錢,研成細末

製法:

將所有材料研成細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

每次服一至三丸,薑湯送下。

主治:

八痞,即胸悶氣脹、腹痛腹脹、嘔吐、腹瀉等症狀。

光明砂,麝香丁香,曾青〔(一名空青)各一兩〕,大黃(七分),黃芩(三分),朴硝(二兩)葶藶子(六分),甘草(一兩),巴豆(六分)

白話文:

光明砂、麝香、丁香、曾青(又名空青)各一兩;大黃七分、黃芩三分、朴硝二兩、葶藶子六分、甘草一兩、巴豆六分。

凡十物,搗篩,蜜丸如小豆,一丸平旦空腹服,若老人壯者,同患之人,服如梧子一丸。

《傳信方》云:療秋夏之交,露坐夜久,腹內痞如群石在腹中痛者方:

大豆(半升),生薑(八分)

上,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已下,頓服,其堅痞立散。

白話文:

治療秋夏交替時節,因為露宿或夜間久坐,導致腹部脹痛,猶如腹中堆滿石頭般疼痛的藥方:

大豆(半升),生薑(八分)

以上藥材,用二升水煎煮,取一升煎液服用,腹中的硬塊脹痛會立刻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