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 (1)

1. 治積聚方第一

《病源論》云: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腑臟虛弱,受於風邪,搏於腑臟之氣所為也。腑者陽也,臟者陰也。陽浮而動,陰沉而伏;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始發不離其部,故上下有窮也;聚者陽氣,六腑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

白話文:

《病源論》上說:積聚是由於陰陽不和、臟腑虛弱,受於風邪,與臟腑之氣相爭所造成的。腑是陽,臟是陰。陽浮動而活躍,陰沉隱而伏藏;積是陰氣,由五臟所生,開始發病時不離開其所屬的部位,所以上下有窮盡;聚是陽氣,由六腑所成,所以沒有根本,上下沒有停留,其疼痛沒有固定的部位。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令人發痎瘧;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如臂,上至心下;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覆大如盤,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肺之積名曰息痿,在右脅下覆覆大如杯,令人灑淅寒熱;腎之積名曰痿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痿之狀,上下無時,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白話文:

肝臟積聚的病症稱為「肥氣」,位於左脅下部,形狀像一個覆蓋的杯子,有頭和足,會使人發作瘧疾;心臟積聚的病症稱為「伏梁」,從肚臍上方開始,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形狀像一條手臂;脾臟積聚的病症稱為「痞氣」,位於胃脘部,腫脹大如盤子,會使四肢無法舒展,發黃疸,飲食不能轉化為肌肉和皮膚;肺臟積聚的病症稱為「息痿」,位於右脅下部,腫脹大如杯子,會使人忽冷忽熱,顫抖不已;腎臟積聚的病症稱為「痿豚」,發作於少腹,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狀如豬痿,上下波動,無一定時間,會使人喘息逆亂,骨骼痿弱,氣息短促。

《醫門方》云:辨曰:肥氣者,肥盛也,言肥氣如覆杯,突出如肥盛之狀;伏梁者,言其大如臂,狀似屋舍梁棟也,故名伏梁;痞者,滿也,言其氣滿,痞結成積也;息者,長也;奔者,膈也,言其氣漸長而逼於膈,故曰息奔,病似伏豚而上衝心者也。又有奔豚之氣,非積病也,名同而病異焉。

白話文:

《醫門方》說:辨別肥氣、伏梁、痞、息、奔這幾種病症。肥氣是指肥盛,形容肥氣就像覆蓋的杯子,突出像肥盛的樣子;伏梁是指它像手臂一樣大,形狀像屋舍的梁棟,所以稱之為伏梁;痞是指滿,形容氣滿,痞結成積塊;息是指長;奔是指膈,形容氣漸漸增長而逼迫膈肌,所以稱之為息奔,此症狀像伏在豬肚子裡然後往上衝擊心臟。另外還有一種奔豚之氣,它不是積病,雖然名稱相同,但疾病不同。

《華佗方》云:二車丸,常在尊者後一車,故名二車丸,主心腹眾病,膈上積聚,寒熱,食飲不消,或從憂恚喜怒,或從勞倦氣結,或有故疾氣浮,有上飲食衰少,不生肌肉,若闢在脅,吞一丸即消;若驚恐不安,吞一丸,日三;獨臥不恐,病劇,晝日六七,夜三吞。微者,晝日四五、夜再吞。

白話文:

《華佗方》上說:二車丸,常在尊者後一車,所以取名為二車丸,主治心腹各種疾病,膈上積聚,寒熱,飲食不消化,或者是因為憂鬱、憤怒,或者是因為勞累、氣結,或者有舊疾、氣浮,有上飲食少,不生肌肉,如果心窩阻塞,吞服一丸就會痊癒;如果驚恐不安,吞服一丸,每天三次;獨居不害怕恐懼,病情嚴重,白天六七次,晚上三次。病情輕微的,白天四五次、晚上兩次。

寒闢隨利去,令人善矢氣。又治:女子絕產,少腹苦痛,得陽亦痛,痛引胸中,積寒所致,風入子道,或月經未絕而合陰陽,或急欲尿而合陰陽,或衣未摻而合陰陽,或急便著之,濕從下上;久作長病,吞藥如上,百日有子。二車丸方:

白話文:

寒氣消退,痢疾就會隨之減少,令人排泄暢通。還可治療:女子不孕,少腹疼痛,房事後疼痛,疼痛牽引到胸中,是由於寒邪積聚所致。風邪侵入子宮,或月經未盡而行房,或急於小便而行房,或衣物尚未乾燥就穿著,或急忙穿上衣服,濕氣從下往上侵入體內。長期下去,就會變成慢性疾病。服用上述藥物,一百天後可懷孕。二車丸方:

蜀椒(成擇一斤),乾薑(大小相稱二十枚),粳米(一升),朗陵烏頭(大小相稱二十枚),鍛灶中灰(一升)

白話文:

蜀椒(選擇一斤),乾薑(約二十個,大小相同),粳米(一升),朗陵烏頭(約二十個,大小相同),鍛竈中文火燃燒的灰(一升)

凡五物,以水一斗半,漬灰,練囊中盛半絞結,納灰中一宿,暴乾之,皆末諸藥下篩,和以蜜,唾吞如梧子二丸,勿用漿水也。身中當痹,藥力盡乃食,老小裁之。

白話文:

將這五種藥材,用一斗半的水浸泡木灰,將濾出的液體裝入布袋中,紮緊袋口,放入木灰中浸泡一整夜,晾乾後研成細末,與其他藥物混合均勻,用蜂蜜調和,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直接吞服,不要用水送服。如果身體因風濕而疼痛難忍,等到藥力發揮完再吃東西,老幼體弱者酌情減量服用。

《範汪方》五通丸,主積聚、留飲、宿食、寒熱、煩結,長肥膚,補不足方:

白話文:

《範汪方》中的五通丸,適用於積聚、留飲、宿食、寒熱、煩結等症狀,並且可以使肥胖的人變瘦,使不足的人變強壯。配方如下:

椒目(一兩,汗),附子(一兩,炮),厚朴(一兩),杏仁子(三兩,熬),半夏(一兩,洗),葶藶(三兩,熬),芒硝〔(一名硝石)五兩,熬〕,大黃(九兩,炙)

白話文:

椒目(一兩,用火蒸後再曬乾密封),附子(一兩,用火烤到表皮焦黑),厚朴(一兩),杏仁子(三兩,用火熬煮),半夏(一兩,先洗去泥沙再晾乾),葶藶(三兩,用火熬煮),芒硝(五兩,用火熬煮,也叫硝石),大黃(九兩,用火炙烤乾表皮)

凡八物,別搗葶藶、杏仁,使熟,合和諸藥末,使調和,以蜜搗五千杵,吞如梧子二丸。

白話文:

將葶藶、杏仁以外的藥物搗碎,與葶藶、杏仁共煮熟後搗碎成粉末,混合均勻。再用蜂蜜搗杵五千次,搓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兩丸。

又云:三臺丸,主五臟寒熱,積聚臚脹,腹大空鳴而噫食,不生肌膚,劇者咳逆,若傷寒病已愈,斷令不發,飯已吞五丸,飲多吞十丸,取大便調利,長肉益氣,補不足,可常服方:

白話文:

說明:

三臺丸,可治療五臟寒熱、積聚臚脹、腹大空鳴和噫食、不生肌膚等症狀。嚴重者會咳嗽、逆氣,像是傷寒病已痊癒,斷絕復發。飯後吞服五丸,飲酒後吞服十丸,以達到大便調利、長肉益氣、補不足的效果。此方可長期服用。

另外還有一種藥丸,叫三臺丸,它可以治療五臟寒熱、積聚臚脹、腹大空鳴而噫食、不生肌膚等症狀。嚴重的還會出現咳嗽、逆氣等情況。如果傷寒病已經治癒,服用三臺丸可以防止復發。飯後服用五丸,飲酒後服用十丸,可以讓大便順暢,長肉益氣,補益不足。三臺丸可以長期服用。

白話文:

此外,還有一種藥丸叫做三臺丸,可以醫治五臟寒熱、積聚腫脹、肚子肥大空洞而發出呃逆聲、皮膚不能生成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出現咳嗽、氣逆的情形。如果傷寒病已經痊癒,服用三臺丸可以預防復發。飯後服用五丸,喝酒後服用十丸,可以讓大便通暢,長肉補氣,補充不足的元氣。三臺丸可以長期服用。

大黃〔十二兩(一方二兩),捶碎,熬令變色〕,葶藶(一升,熬令變色),附子(一兩,熅令炘),杏仁(一升,熬令變色),硝石(一升),芘胡(二兩,洗),厚朴(一兩,炙),茯苓(半兩),細辛(一兩),半夏(一兩,洗)

白話文:

  • 大黃(十二兩,一種說法是二兩):敲碎,熬煮至顏色改變。

  • 葶藶(一升):熬煮至顏色改變。

  • 附子(一兩):熅燃至通紅。

  • 杏仁(一升):熬煮至顏色改變。

  • 硝石(一升)。

  • 芘胡(二兩):清洗乾淨。

  • 厚樸(一兩):炙烤。

  • 茯苓(半兩)。

  • 細辛(一兩)。

  • 半夏(一兩):清洗乾淨。

凡十物,皆搗篩,和以蜜搗三萬杵,丸如梧子,從五丸起,不知稍增,取大便調利為度。

又云:治久寒積聚方:

虎杖根一升許。搗之,以酒漬,日三,飲一升。

白話文:

白話文翻譯:

將下列十種藥材搗碎過篩,加入蜂蜜搗勻,用杵搗三萬次,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從五丸開始服用,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大便通暢為止。

另外,對於長期寒積引起的疾病,還有以下方劑:

虎杖根一升左右。將其搗碎,用酒浸泡三天,每天服用一升。

《小品方》云:七氣丸治七氣。七氣為病,有寒氣、怒氣、喜氣、憂氣、恚氣、愁氣、熱氣。此七氣為病,皆生積聚,堅牢如杯在腹中,心痛煩怨,不能飲食,時去時來,發作有時,每發痛欲絕也。

白話文:

在《小品方》這本書中,記載了一種叫做「七氣丸」的藥丸,可以治療七種氣所導致的疾病。這七種氣分別是:寒氣、怒氣、喜氣、憂氣、恚氣、愁氣、熱氣。由這些氣所引起的疾病,都會在體內積聚,形成堅硬的塊狀物,像杯子一樣堵塞在腹部。症狀包括心痛、煩躁、怨恨,以及無法進食。這些疾病發作時,疼痛劇烈,讓人感到難以忍受。

其寒氣則吐逆,心下脹滿;其熱氣則恍惚悶亂,常如眩冒,失精;其怒氣則不可當熱,病上渕心,短氣欲絕不得息,其恚氣則積聚心下,不得食飲;其喜氣則不可疾行、久立;其憂氣則不可苦作,臥不安席;其愁氣則怒忘,置物四旁,不復憶處,四肢手足浮腫,不得舉。亦治產生早起、中風余疾也。

白話文:

寒邪侵襲人體,會引起嘔吐、腹脹等症狀;熱邪侵犯,會出現恍惚、煩躁,經常頭暈目眩,精神渙散;暴怒時,會出現無法忍受的燥熱感,病情加重,呼吸急促,甚至瀕臨死亡;憤怒時,會因心下鬱結,無法進食或飲水;過度喜悅時,不能快速行走或長時間站立;憂愁鬱悶時,不能從事勞作,還會寢食難安;憂愁悲傷時,可能會憤怒忘事,把物品放在周圍卻忘記了放什麼地方,四肢浮腫,無法活動。本方也可以治療中風後遺症。

大黃(十分,炮),人參(三分),椒(二分,熬),半夏(三分,炮),烏頭(五分,炮),桔梗(三分),細辛(三分),茱萸(三分,熬),乾薑(三分),菖蒲(三分),茯苓(三分),芎藭(分)紫菀(三分),甘草(三分),石膏(三分),柴胡(三分),桃仁(三分)

白話文:

  • 大黃(10分,炮製)

  • 人參(3分)

  • 花椒(2分,熬製)

  • 半夏(3分,炮製)

  • 烏頭(5分,炮製)

  • 桔梗(3分)

  • 細辛(3分)

  • 茱萸(3分,熬製)

  • 乾薑(3分)

  • 菖蒲(3分)

  • 茯苓(3分)

  • 川芎(1分)

  • 紫菀(3分)

  • 甘草(3分)

  • 石膏(3分)

  • 柴胡(3分)

  • 桃仁(3分)

凡十七物,冶合下篩,和以蜜,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至十丸為度。(今按:《錄驗方》有桂心,無蜀椒,治宿寒,積聚支滿,諸毒氣結、逆氣,腹中大如杯,堅如石。令人強健,身有光澤。)

白話文:

將十七種藥物混合在一起過篩,用蜂蜜調和,像梧子那麼大小的一丸,每天三次,逐漸增加劑量,到十丸為止。(現在的《錄驗方》裡面有桂心,沒有蜀椒,用於治療宿寒、積聚支滿、諸毒氣結、逆氣、腹中大如杯且堅如石的症狀。可以讓人強健,身體有光澤。)

《千金方》七氣湯,治憂氣、勞氣、寒氣、愁氣、或飲食為氣、高氣,或虛勞內傷,五臟不調,陽氣衰少逆上下方:

白話文:

《千金方》中的七氣湯,可以治療憂慮之氣、勞累之氣、寒冷之氣、愁悶之氣,或是因飲食而產生的氣滯、傲慢之氣,以及虛弱勞累、內傷,五臟不調,陽氣衰弱,逆行上下方。

甘草(二兩),栝蔞(二兩),夕藥(二兩),椒(三兩),半夏(二兩),人參(一兩),乾地黃(二兩),茱萸(五兩)

白話文:

甘草(二兩):具有補氣、益中、緩急、清熱解毒的功效。

栝蔞(二兩):具有清肺、潤腸、化痰、止咳的功效。

夕藥(二兩):具有清熱、解毒、收斂的功效。

椒(三兩):具有溫中、散寒、祛痰的功效。

半夏(二兩):具有化痰、止咳、降逆的功效。

人參(一兩):具有大補元氣、補氣生津、益氣固脫、扶正固本的功效。

乾地黃(二兩):具有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茱萸(五兩):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八種藥材切片放入一斗水,煮到剩三升,分成三次服用。

又云:神明度命丸,治久病腹內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搶胸,腹中脹滿,逆苦飲食,服之甚良方:

白話文:

也說:神明度命丸,用於治療長期患病導致的腹部積聚、大小便不通、氣息衝上胸部、腹部脹滿、逆反食物,服用它是非常好的方法:

大黃(一兩),夕藥(一兩)

二味,蜜丸如梧子,服四丸,日二,不知,可增至六七丸,以知為度。

又云:脅下邪氣積聚、往來寒熱如溫瘧方:

蒸鼠壤土熨之,冷即易。

《葛氏方》云:露宿丸,治大寒冷積聚方:

礜石,乾薑,桂,桔梗,附子,皂莢(各三兩)

搗篩,蜜丸,服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增至十五丸。

《僧深方》治心下支滿痛,破積聚,咳逆不受食,寒熱喜噎方:

蜀椒(五分),乾薑(五分),桂心(五分),烏頭(五分)

上四物,冶合下篩,蜜和丸如小豆;先輔食以米汁,服一丸,日三夜一;不知,稍增一丸,以知為度,禁食飲。

《新錄方》治積聚方:

馬莧搗汁為煎,令可丸,酒服如棗,日三。

《德貞常方》積聚方:

灸第十三椎節下間,相去三寸。

又方:灸上脘穴,在鳩尾下二寸。

又方:灸胃脘穴,在上脘下一寸。

又方:灸水分穴,在臍上一寸。

《新羅法師》方:續隨子(一名耐冬花),去上皮,以酒一合,和而服之二七粒,量人老少用之。

白話文:

二味(指大黃一兩,夕藥一兩)

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蜜丸,服用四丸,每日兩次。如果沒有效果,可逐漸增加至六七丸,以感到症狀改善為止。

又云:脅下邪氣積聚、往來寒熱如溫瘧方

用蒸過的老鼠洞土熨敷患處,冷了就換新的。

《葛氏方》雲:露宿丸,治大寒冷積聚方

礜石、乾薑、桂枝、桔梗、附子、皁莢(各三兩)

搗碎篩粉,用蜜調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服用十丸,每日三次,逐漸增加至十五丸。

《僧深方》治心下支滿痛,破積聚,咳逆不受食,寒熱喜噎方

蜀椒(五分)、乾薑(五分)、桂心(五分)、烏頭(五分)

將以上四味藥材合在一起研磨過篩,用蜜調成如小豆大小的丸藥。先用米湯送服一丸,每日三次,夜間服用一丸。如果沒有效果,可逐漸增加一丸,以症狀改善為止。禁食辛辣食物。

《新錄方》治積聚方

搗馬莧製成汁液,煎煮至濃稠可成丸狀。用酒送服如棗子大小的丸藥,每日三次。

《德貞常方》積聚方

灸第十三椎節下間,兩針之間相距三寸。

又方

灸上脘穴,在鳩尾下二寸。

又方

灸胃脘穴,在上脘下一寸。

又方

灸水分穴,在臍上一寸。

《新羅法師》方

續隨子(別名耐冬花),去掉外皮,用一合酒調服二七粒。根據年齡不同調整用量。

《崔禹錫食經》:取蔓菁子一升搗研,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濃服之,為妙藥也,亦治癥瘕也。

白話文:

《崔禹錫食經》:用蔓菁子一升搗碎研磨,加水三升煮沸,煎煮到剩下一升,趁熱濃服,是治療癥瘕的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