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7)

1. 服藥節度第三

《千金方》云:扁鵲曰:人之所依者形也;亂於和氣者,病也;理於煩毒者藥也;濟命扶厄者醫也。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要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有靈所要也。若忽而不學,誠可悲哉。

又云:夫為醫者,當須洞視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藥性剛烈,猶為御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發用乖儀,損傷更眾。藥之投病,夭濫亦然。

又云:仲景曰:欲治諸病,當先以湯洗除五臟六腑間,開通諸脈,理道陰陽,蕩中破邪,潤澤枯朽,悅人皮膚,益人氣力。水能淨萬物,故用湯也。若四肢病人,風冷發動。次當用散,散能逐邪。風氣、濕痹,表裡移走,居無常處,散當平之。次用丸,丸藥能逐風冷,破積聚,消諸堅瘕;進飲食,調營衛,能參合而行之者,可謂上工。醫者意也。

(營衛,《千金方》曰:榮者,絡脈之氣通;衛者,經脈之氣通;營出中焦,衛出上焦。)

《養生要集》云:張仲景曰:人體平和,唯好自將養,勿妄服藥。藥勢偏有所助,則令人臟氣不平,易受外患。唯斷谷者可恆將藥耳。

又云:郄悟論服藥曰:夫欲服食,當尋性理所宜,審冷暖之適,不可見彼得力,我便服之。初御藥,先草,次木,次石,將藥之大較,所謂精粗相代,階粗以至精者也。

《本草經》云:治寒以熱藥,治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注蠱毒,以毒藥;癰腫瘡瘤,以瘡藥。風濕,以風濕藥。各隨其所宜。

又云: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抱朴子》云:按中黃子服食節度曰:服治病之藥,以食前服之;服養生之藥,以食後服之;吾以咨鄭君何以如此也。鄭君言:易知耳。欲以藥攻病,既宜及未食內虛,令毒勢易行,若以食後服之,則藥攻谷而力盡矣。若欲養生,而以食前服藥。力未行而谷驅之以下不得除,止作益也。

蔣孝琬云:或病先患冷而卒得熱者,治熱不愈,不愈尋加進平溫之藥而調之,不然,冷方轉增或冷患熱時治之,不可一用熱藥攻之,反得熱蒸。

又云:病力弱者形肉多消,欲治之法,先以平和湯一兩劑少服,通調血氣,令病人力漸漸強生,然可服當病大藥耳。

又云:其病或年遠而人仍強,或得病日近病人已致瘦弱。此二種病乃是腑臟受納病別故爾。凡臟病皆年遠始成,腑病日近尋劇。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陰病難治,陽病易治。陰陽二病,用藥性不同,陰須君藥多,陽須臣藥多,卒邪暴病使藥多。又云:須知春秋服散,夏服湯,冬服丸,便是依時之藥方。

白話文:

服藥節度第三

扁鵲認為,人體依靠形體而存在,氣機紊亂就是疾病,治療疾病的藥物能化解毒邪,醫生則能拯救生命,解除危難。維持身體健康必須依靠飲食,治療疾病則必須依靠藥物。不懂得飲食禁忌的人無法生存,不明白藥物禁忌的人也無法治癒疾病。這兩件事都至關重要,若忽視不學,實在令人惋惜。

為醫者應該深入觀察病因,了解疾病的根本,先用飲食調理,若飲食療法無效,再用藥物治療。藥物的藥性強勁,如同運用兵法,兵力的運用不可輕率,用兵失當,造成的損害更大。用藥治療疾病也一樣,不能隨意濫用。

張仲景認為,治療疾病應先用湯藥清洗五臟六腑,疏通經絡,調和陰陽,驅除邪氣,滋潤枯竭,使皮膚光澤,增強體力。水能淨化萬物,所以用湯藥。如果四肢患病,風寒入侵,則應使用散劑,散劑能驅除邪氣。風寒濕邪,在表裡遊走不定,則應使用散劑來調和。然後再用丸藥,丸藥能驅除風寒,消除積聚,消散腫塊;配合飲食,調理營衛之氣,能將這些方法靈活運用者,才是醫術高明者。 (營衛,《千金方》解釋:榮氣是絡脈之氣通暢,衛氣是經脈之氣通暢;營氣出自中焦,衛氣出自上焦。)

張仲景認為,人體平和健康,只要注重自身保養,就不要隨便服用藥物。藥物作用偏頗,會導致臟腑氣血失衡,更容易受外邪侵犯。只有斷食的人才能經常服用藥物。

郄悟論述服藥的原則:服用食物或藥物,應該根據個人的體質和性情,審慎考慮藥物的寒熱溫涼,不要看到藥物有效就立即服用。開始服藥,應先用草藥,然後是木藥,最後是礦物藥,這叫做精粗相代,由粗到精的服用順序。

《本草經》指出:治療寒症用溫熱藥物,治療熱症用寒涼藥物;飲食不消化的,用吐瀉藥;中邪中毒的,用解毒藥;癰腫瘡瘍的,用外敷藥;風濕的,用治療風濕的藥物,都應該根據病情選擇相應的藥物。

病情在胸膈以上者,宜飯後服藥;病情在心腹以下者,宜飯前服藥;四肢血脈有病者,宜空腹清晨服用;骨髓有病者,宜飽食晚上服用。

《抱朴子》記載中黃子服藥的節度:治療疾病的藥物,宜飯前服用;滋補養生的藥物,宜飯後服用。鄭君解釋說:這是很容易理解的。用藥物治療疾病,應該在空腹時服用,這樣藥力才能暢通無阻,如果飯後服用,藥力就會被食物所阻礙,減弱藥效。如果想養生,則應飯後服用藥物,這樣藥力不會被食物沖淡而排出體外,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滋補作用。

蔣孝琬認為:有些病人先患寒症,然後突然發熱,如果單純治療熱症無效,就應該加服溫和的藥物調理,否則寒症會加重。如果寒症和熱症同時存在,也不可只用溫熱藥物攻邪,反而會導致熱邪加重。

病情嚴重,形體消瘦的病人,治療時應先服用一兩劑平和的湯藥,以調和氣血,待病人體力漸漸恢復後,再服用針對病症的藥物。

病情發展時間長短,病人體質強弱不同。久病體質強健者,多是臟腑病;新病體質虛弱者,多是腑臟病。臟腑病多是長期積累形成的,腑臟病則發病迅速,病情加重也很快。五臟屬陰,六腑屬陽,陰性疾病難治,陽性疾病易治。陰陽兩種疾病,用藥方法也不同,治療陰症需要君藥劑量多,治療陽症則需要臣藥劑量多,而突然發生的急症則需要藥物劑量多。春、秋季節宜服散劑,夏季宜服湯劑,冬季宜服丸劑,這也是根據季節選擇藥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