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九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 (4)

1. 治痰飲方第七

《病源論》云:痰飲者,由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腑,結而成痰。又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腹間,漉漉有聲,謂之痰飲。其為病也,胸脅脹滿,水穀不消,結在腹內兩肋,水入腸胃,動作有聲,身體重,多唾,短氣,好眠,胸背痛,甚則上氣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是也。

白話文:

根據《病源論》的說法,痰飲是由於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留在胸腹內,凝聚而成的。另外,一個人原本體重正常,但現在消瘦,水液積聚在腹部,漉漉作響,這叫做痰飲。患上這種疾病的人,會出現胸脅脹滿、水穀消化不良、積聚在腹內兩肋、水液進入腸胃時有聲響、身體沉重、多唾液、呼吸短促、喜歡睡覺、胸背疼痛等症狀。嚴重的甚至會出現上氣咳嗽,倚靠著才能呼吸,呼吸短促,無法平躺,身體像腫脹一樣。

《南海傳》云:若覺痰飲填胸,口中唾數,鼻流清水,⿸疒貢(徒感反,糜和也)糂(作慘,息減反,雜也)咽開,戶滿搶喉,語聲不轉,飲食亡味,動歷一旬。如此之流,絕食便瘥,不勞灸頂,無假捩咽,斯乃不御湯藥而能蠲疾,即醫明之大規矣。

白話文:

《南海傳》說:假如覺得痰液充滿在胸中,口中唾液很多,鼻涕像清水清一樣,痰液阻礙並刺激咽喉、堵塞食道,一口氣堵在喉嚨,講話聲音發不出來,飲食嚐不到味道,持續一旬以上,發生這樣情況,停止飲食就能治癒,不必灼燒頭頂,不需要用藥。這便是不用藥物就能消除疾病,是高明醫者遵循的大原則。

《千金方》云:夫飲有四,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下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以重,謂之溢飲;其人咳,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白話文:

《千金方》中說:水飲有四種,第一種是:人本來身體壯盛,現在消瘦,水在腸道中流動,有瀝瀝的聲音,這種水飲叫做痰飲。第二種是:水濕向下流至脅肋之下,咳嗽咳痰引發疼痛,這種水飲叫做懸飲。第三種是:水飲散佈於四肢,應該出汗的時候卻不出汗,身體感到沉重,這種水飲叫做溢飲。第四種是:病人咳嗽,呼吸急促,氣息短促,不能躺下睡覺,身體形狀像腫脹一樣,這種水飲叫做支飲。

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懸飲者,干棗湯主之:

白話文:

對於痰飲患者,應當使用溫和的藥物調和。

對於懸飲患者,應當服用大棗湯來治療。

甘草(四兩),大棗(二十枚),乾薑(二兩)

白話文:

甘草(120公克),大棗(20顆),乾薑(60公克)

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

溢飲者,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以三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煮沸,取二升藥液,分三次服用。

久咳吐水的症狀,可以用「青龍湯」治療:

麻黃(六兩),桂心(二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一名細石)二兩〕,杏仁(三十枚),大棗(十枚),生薑(二兩)

白話文:

  • 麻黃:六兩

  • 桂心:二兩

  • 甘草:二兩,炙

  • 石膏:二兩〔又稱細石〕

  • 杏仁:三十枚

  • 大棗:十枚

  • 生薑:二兩

凡七物,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乃納余藥,得二升,去滓,服一升,溫覆令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汗止勿復服。

白話文:

總共用到七味藥材,先用九升水將麻黃煮沸,減少兩升的水量,然後加入其餘六味藥材,再煮到減少兩升水後,過濾掉藥渣,服用一升藥汁,然後蓋上被子使自己出汗。如果有流很多汗,可以用溫熱的粉末塗抹身體,汗止後就不再服用藥汁。

支飲者,木防己湯主之:

白話文:

有飲水過量症狀者,可以用[木防己湯]來治療。

木防己(三兩),石膏(雞子大十二枚),桂心(二兩),人參(四兩)

白話文:

木防己(120 克),石膏(12 個雞蛋大小),肉桂(60 克),人參(120 克)

四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又云:茯苓湯,主胸膈痰滿方:

白話文:

四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兩次服用。

還有一種叫茯苓湯的方子,治療的是胸膈痰滿的病症:

茯苓(四兩),半夏(一兩),生薑(一斤),桂心(八兩)

白話文:

茯苓(四兩),半夏(一兩),生薑(一斤),桂心(八兩)。

四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四服。

白話文:

取四種草藥,加入六升的水熬煮,熬煮後取二升半的藥液,分成四次服用。

又云:治卒頭痛如破,非冷又非中惡,其病是胸膈中痰厥氣上衝所致,名為厥頭痛,吐之即瘥方:單煮茗作飲二三升許,適冷暖,飲二升,須臾擲吐,吐畢又飲,如此數過,劇者須吐膽乃止,不損人。

白話文:

古文記載:治療突然的頭痛,像是頭要裂開一樣,既不是受寒引起的,也不是接觸惡劣環境的影響,而是因為胸膈中痰氣上衝而引起頭痛,稱為厥頭痛,只要把痰吐出來就能痊癒。

方子:只需要煮茶,煮兩三升的茶湯,溫度適中不冷不熱,喝兩升,喝完馬上吐出來,吐完後再喝,重複這個過程,如果頭痛很嚴重,就吐出膽汁為止,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又云:灸留飲冷澼法:灸通谷穴五十壯,在幽門下一寸,幽門在巨闕旁半寸。

《錄驗方》治胸膈痰飲,食啖經日並吐出方:單服生薑汁一升,欲吐,吐之不吐,自向下出去。

《葛氏方》治胸中多痰,頭痛不欲食及飲酒人瘀僻菹痰方:

白話文:

現代白話文:

灸法治療留飲冷飲:灸通谷穴五十壯,位於幽門下一寸,幽門在巨闕穴旁邊半寸。

《錄驗方》治療胸膈痰飲,一日之內吃喝都嘔吐出來的方子:單獨服用生薑汁一升,想要嘔吐可以嘔吐,不想嘔吐會自然向下排出。

《葛氏方》治療胸中多痰,頭痛不想吃東西以及喝酒瘀積形成的痰飲的方子:

恆山(二兩),甘草(一兩),松蘿(十兩),瓜蒂(三七枚)

白話文:

  • 恆山(二兩):恆山,又名五靈脂,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

  • 甘草(一兩):甘草,是一種中藥材,具有補益脾胃、清熱解毒的功效。

  • 松蘿(十兩):松蘿,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 瓜蒂(三七枚):瓜蒂,又名冬瓜子,是一種中藥材,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

以酒水各一升半,煮取升半,初服七合,取吐,吐不盡,余更分二服,後可服半夏湯

白話文:

取一升半的酒和一升半的水,一起煮到只剩一升半,第一次服用五分之一,喝了之後想吐,吐不盡,剩下的湯藥分二次服完,之後就可以服用半夏湯。

又方:先作一升湯,投一升水,名為生熟湯,乃餐三合鹽,以此易送,須臾欲吐,便摘出,未盡更服二合。

白話文:

先做一升的藥湯,再加入一升水,稱之為生熟湯,接著加入三合鹽,用此湯送服藥物,過一會兒想要嘔吐時,就把藥吐出,藥物尚未服完則再服用二合鹽。

又云:若胸中常有痰冷水飲、虛羸不足取吐者方(《範汪方》號半夏茯苓湯:)

白話文:

另外還說:如果胸中經常有痰飲水飲,虛弱羸瘦不足以承受催吐的人,可以用這個方劑(《範汪方》中稱之為半夏茯苓湯:)

半夏(一升,洗),生薑(半斤),茯苓(三兩)

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白話文:

現代白話文:

半夏(一升,清洗乾淨),生薑(半斤),茯苓(三兩)

加水七升煮沸,取一升半的藥汁,分兩次服用。

《小品方》茱萸湯治胸中積冷,心下痰水,煩滿汪汪,不下飲食,心胸應背欲痛方:

白話文:

《小品方》中使用了茱萸湯來治療以下症狀:

  • 胸中積冷:胸部寒冷,感覺像冰塊在裡面。
  • 心下痰水:痰液積聚在心臟下方。
  • 煩滿汪汪:煩躁不安,心裡很不舒服。
  • 不下飲食:不想吃東西,或吃了東西後感覺不舒服。
  • 心胸應背欲痛:心臟和背部疼痛。

茱萸湯的配方如下:

  • 茱萸:5克
  • 細辛:3克
  • 乾薑:3克
  • 茯苓:6克
  • 甘草:3克
  • 大棗:5枚

將所有藥材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煎煮至藥液濃縮為原來的一半左右,即可服用。

茱萸湯具有溫中散寒、化痰利水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胸中積冷、心下痰水等症狀,從而改善煩滿汪汪、不下飲食、心胸應背欲痛等不適。

生薑(三兩),半夏(三兩),桂心(三兩),吳茱萸(三兩),人參(一兩),大棗(三十枚),甘草(一兩,炙)

白話文:

生薑(150克),半夏(150克),桂心(150克),吳茱萸(150克),人參(50克),大棗(30枚),甘草(50克,炙)

凡七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納白蜜五合,分三服。(今按:《集驗方》:生薑五兩。)

《胡洽方》治痰冷癖氣方:

生薑(八兩),附子(四兩)

二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僧深方》治五飲酒癖方:

術(一斤),桂(半斤),乾薑(半斤)

三物,冶下篩,和蜜丸如梧子,服十丸,不知稍增,初服當取下,先食服,日再。

《集驗方》治胸中痰飲、腹中水鳴、食不消、嘔吐水湯方:

白話文:

胡洽方:治療痰冷癖氣

生薑(八兩)、附子(四兩) 以上兩味藥材,加入水三升煮沸,取出一升半的藥液,分兩次服用。

僧深方:治療五飲酒癖

術(一斤)、桂(半斤)、乾薑(半斤) 以上三味藥材,研磨篩選後,加入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服用十丸,不知情況如何則逐漸增加丸數。首次服用時應服用後排便,先吃飯再服用,一天兩次。

集驗方:治療胸中痰飲、腹中水鳴、食不消、嘔吐水湯

以下七味藥材,加入水九升煮沸,取三升藥液,加入白蜜五合,分三次回服。(現今《集驗方》記載:生薑五兩)

檳榔(三十口,令子碎),半夏(八兩,洗),生薑(四兩),杏仁(四兩),白朮(四兩),茯苓(五兩),橘皮(三兩)

白話文:

大檳榔(三十個,讓它的種子破碎),半夏(八兩,洗淨),生薑(四兩),杏仁(四兩),白朮(四兩),茯苓(五兩),橘皮(三兩)

切,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效驗方》甘草丸,治留飲方:

甘草(二分,炙),瓜蒂(一分)

凡二物,冶下篩,蜜丸如梧子,欲下病,服三丸,日一。三丸不下,增之,以吐為度。

又云:斷膈散,治痰百病常用驗方:

七月七日瓜蒂(二枚),赤小豆(二兩),人參(二兩)

白話文:

現代白話文:直接取水一斗,煮成三升,分三次服用。

《效驗方》甘草丸,治療留飲的方法:

甘草(二分,用火烤製過),瓜蒂(一分)

將這兩種物品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想要發揮藥效,一次服用三丸,一天一次。如果服用三丸後無效,可以增加藥量,以吐出異物為目標。

也有說法是: 斷膈散,治療痰液導致的各種疾病的常用驗方:

七月七日採摘的瓜蒂(兩枚),赤小豆(二兩),人參(二兩)

凡三物,冶合下篩,以溫湯和服方寸匕,當吐病愈。(今按:《新錄方》:瓜丁一兩,赤小豆一兩,人參一兩。)

白話文:

將三種藥物混合後過濾,用溫水調和一湯匙服用,就會吐出病物而痊癒。(現在參考:《新錄方》:瓜丁一兩,赤小豆一兩,人參一兩。)

又云:斷膈丸,治胸膈間有痰水方:

蜀附子(一分),黎蘆(一卜,熬),甘草(一卜,炙),赤小豆(一卜),瓜丁(一卜)

凡五物,冶合下篩,蜜丸如小豆,一服五丸,當吐青黃汁,不知稍增。

《範汪方》病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

葶藶(熬令紫色,冶合自丸,丸如彈丸),大棗(二十枚)

以水二升,煮棗,令得一升半,去棗,納藥一丸,復煎得一升,盡服之。

《極要方》療痰氣方:

橘皮(二兩)

上,以水三(二,或本)升,煮取一升二合,為一服,間日服之。

《新錄方》治痰飲方:苦瓠穰、赤小豆等分搗篩,蜜丸,飲服,如小豆三丸,大佳。

又方:瓜丁、赤小豆各一兩,搗篩,蜜丸,飲服如小豆七丸,吐痰瘥。

白話文:

斷膈丸

治療胸膈之間有痰水:

蜀附子(1 分) 黎蘆(1 兩,熬製) 甘草(1 兩,炙製) 赤小豆(1 兩) 瓜丁(1 兩)

將以上五種藥材混合研磨過篩,用蜂蜜製成如小豆般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 5 顆,服用後應吐出青黃色的液體,若無吐出可適當增加用量。

範汪方

治療支飲導致無法休息,可用以下方劑:

葶藶大棗瀉肺湯

方劑: 葶藶(熬製至紫色,研磨過篩,製成拇指大小的丸劑) 大棗(20 枚)

用法: 用水 2 升煮大棗,煮至剩 1 升半,取出大棗,加入藥丸 1 顆,繼續煎煮至剩 1 升,全部服下。

極要方

治療痰氣:

橘皮(2 兩)

用法: 用水 3 升煮橘皮,煮至剩 1 升 2 合(或 2 升),作為一劑,間隔一天服用。

新錄方

治療痰飲:

  • 苦瓠瓜瓤
  • 赤小豆

等分搗碎過篩,用蜂蜜製成丸劑。每次服用 3 顆(如小豆大小),效果極佳。

另一方劑:

瓜丁、赤小豆各 1 兩,搗碎過篩,用蜂蜜製成丸劑。每次服用 7 顆(如小豆大小),可清除痰液,治癒支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