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八(手足)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手足) (7)

1. 腳氣灸法第十二

蘇唐云:凡腳氣發有陰陽表裡,隨狀療之。不可要依古方也,患陽療陰,病表救里,皆為重虛重實,危殆甚也。若病從陰發起,兩足大指側向上,回脛內及股里,頑痹不仁。或腫先發於此者,皆須隨病灸療。須灸復留、中都、陰陵泉、曲泉等諸穴。灸先從上始,以次向下,引其氣使下。

白話文:

蘇唐說:腳氣發作,有陰陽表裡之分,應該針對具體情況進行治療,不能一味地依據古方。如果治療陽症卻誤用陰藥,或治療表症卻誤用裡藥,都會導致虛實不分,病情嚴重,甚至危及生命。如果腳氣是由陰症引起的,通常表現為兩隻腳的大拇指側面向上,小腿內側和股內側疼痛麻木,或者腫脹首先出現在這些部位。治療時,需要根據病症進行針灸治療,灸復留、中都、陰陵泉、曲泉等穴位。艾灸時,先從上向下施灸,引導氣血向下運行。

各灸二十壯。自後隔日灸七壯,取瘥止。余穴皆依此。若病從陽發起,兩足小指旁外側向上,循脛外從絕骨至風市頑痹不仁,或腫起於此者,須灸陽輔、絕骨、陽陵泉、風市等諸穴。灸數及從上向下,皆依前法。若氣毒兼行表裡者,乃可量其輕重,隨灸膏摩之。若上下遍發,不知的處者,宜灸上廉、下廉、條口、三里,各灸一二處,以通泄之。

白話文:

每穴灸 20 壯。之後隔天灸 7 壯,取穴直至病癒。其他穴位都按照這個方法。如果疾病是由陽經發起的,在兩隻腳的小指外側向上,沿著小腿外側從絕骨到風市,頑固麻木不仁,或者腫起來的人,必須灸陽輔、絕骨、陽陵泉、風市等穴位。灸法和從上到下的次序,都按照前面的方法。如果氣毒同時行於表裡,可以根據輕重,隨灸膏摩之。如果全身發作,不知道具體位置,應該灸上廉、下廉、條口、三里,各灸一到二處,以疏通宣洩。

其用藥內攻,各量病投藥也。逐偏苦處,恆使灸瘡不瘥為佳。風氣都除,乃隨瘡瘥。瘥後瘢色赤者風毒盡,青黑者猶有毒氣,仍灸勿止。待身體輕利,然後可休矣。又一本云:常須灸三里、絕骨,勿令瘡瘥佳。

白話文:

在使用內服藥物時,要根據病情的不同而靈活調整用藥。在治療過程中,要始終保持灸瘡處疼痛加劇,以證明治療正在起效。等到風氣完全消除,灸瘡自然會痊癒。痊癒後,如果疤痕呈紅色,說明風毒已完全消除;如果疤痕呈青黑色,說明體內仍有毒氣,需要繼續灸治,直到身體輕盈舒暢,才能停止治療。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在治療過程中,經常灸治三里和絕骨穴,不要讓灸瘡痊癒,效果會更好。

陽陵泉二穴:在膝外側骨下宛宛陷中是。(蘇徐)。

絕骨二穴:在外踝正上尋小骨頭絕陷中是。(同前)。

風市二穴:平立垂手當中指頭蒾中兩筋間是。(同前)。

崑崙二穴: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是。(同前)。

陽輔二穴:在絕骨前半寸少下是。(蘇徐云:明堂無絕骨名,有陽輔)。

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三寸是。(蘇徐)。

下廉二穴:在條口下一寸是。(蘇徐)。

條口二穴:在上廉下二寸是。(蘇徐)。

大沖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是。或云一寸半。(蘇徐)。

犢鼻二穴:在膝蓋上外角宛宛中是。(蘇徐)。

膝目二穴:在膝蓋下兩邊宛宛中是。(蘇)。

三里二穴:在膝蓋骨頭側下骨外三寸下宛宛。

曲泉二穴:在膝內屈紋頭是。

陰陵泉二穴:在伸腳膝內側骨下宛宛中是。(蘇徐)。

中都二穴:在陰陵泉三交中間是。(蘇)。

三交二穴:在內踝上三寸是。(蘇徐云:名大陰)。

復留二穴:在內踝上三寸是。(蘇徐云:名承命)。

少陽二穴:在內踝後一寸,動筋中是。(徐)。

三陰二穴:在內踝上八寸,骨下陷中是。(徐)。

陰蹺二穴:在內踝下向前宛宛中是。(徐)。

委中二穴:在膝後屈中央是。(蘇徐)。

承筋二穴:在踹當中心滿中是。(蘇徐)。

承山二穴:在踹腸下際分肉間陷中是。(蘇徐)。

湧泉二穴:在腳心是。(蘇徐)。

上件穴並要不惣能灸,其最要有三里、絕骨、承筋、大沖、崑崙、湧泉。患者不可不灸。

白話文:

陽陵泉:在膝蓋外側的骨頭凹陷處。(蘇頌、徐用和)

絕骨:在外腳踝上方,找到一塊小骨頭,在凹陷處。(同上)

風市:站直垂手,中指頂著的地方,兩條肌腱之間。(同上)

崑崙:在外腳踝後方的跟骨凹陷處。(同上)

陽輔:在絕骨前面半寸,略微往下。(蘇頌、徐用和註解:明堂穴沒有絕骨,但有陽輔穴。)

上廉:在三里穴下方三寸。(蘇頌、徐用和)

下廉:在條口穴下方一寸。(蘇頌、徐用和)

條口:在上廉穴下方二寸。(蘇頌、徐用和)

大沖:在腳大拇指第一個關節後方二寸。或說一寸半。(蘇頌、徐用和)

犢鼻:在膝蓋上方外側的凹陷處。(蘇頌、徐用和)

膝目:在膝蓋下方兩側的凹陷處。(蘇頌)

三里:在膝蓋骨外側,向下三寸,凹陷處。

曲泉:在膝蓋內側,彎曲時的紋路起始處。

陰陵泉:伸直腿時,在膝蓋內側的骨頭下方凹陷處。(蘇頌、徐用和)

中都:在陰陵泉和三交穴之間。(蘇頌)

三交:在內腳踝上方三寸。(蘇頌、徐用和註解:又名大陰穴。)

復留:在內腳踝上方三寸。(蘇頌、徐用和註解:又名承命穴。)

少陽:在內腳踝後方一寸,動脈通過的凹陷處。(徐文伯)

三陰:在內腳踝上方八寸,骨頭下方凹陷處。(徐文伯)

陰蹺:在內腳踝下方,朝前凹陷處。(徐文伯)

委中:在膝蓋後方,彎曲時的中心。(蘇頌、徐用和)

承筋:在小腿肚的中間,肌肉飽滿的地方。(蘇頌、徐用和)

承山:在小腿肚下方,肌肉分開的凹陷處。(蘇頌、徐用和)

湧泉:在腳心。(蘇頌、徐用和)

所有穴位都可以用艾灸,其中三里、絕骨、承筋、大沖、崑崙、湧泉穴最為重要。患者不可不灸。

凡患腳氣,法皆是春發、夏甚、秋輕、冬歇,大法春秋宜灸,冬瘥可行,夏都不可。夏既瘡敗,又不得著衣,風冷因入,反更增病。冬時血澀,又逆天理,急不得已,無藥物處可灸一二穴,不可遍體多灸也。

白話文:

所有患有腳氣的患者,病情通常在春天發作,夏季加重,秋季減輕,冬季停止。治療的一般方法是,春秋季宜灸,冬季病癒後可以行走,夏季則完全不可。夏季瘡口既已破損,又不宜穿衣,風寒因此入侵,反而會加重病情。冬季血脈澀滯,又違背天理,不得已時,在沒有藥物可治的情況下,可以灸一、兩個穴位,但不可遍體多灸。

凡腳氣病大論毒從下上,亦從上向下者,或云灸上毒便止,誤矣。比見毒氣攻處,疼痛如刺,隨病即灸,火徹便瘳,不拘上下。

白話文:

凡是腳氣病,大體上毒氣是由下往上走,也有由上往下走的,有人說灸治上半身的毒氣就會停止,這是錯誤的。我最近見到毒氣攻到身體某個部位,疼痛如針刺般劇烈,隨即施以灸法治療,火候一透,疼痛立即停止,不管毒氣是在上半身還是下半身。

凡所沖如賊欲出,得穴即出,豈在大門也。風氣所攻,亦復如是,皆此經試,萬不失一,必不為忤耳。

白話文:

凡是身體受到外邪侵襲時,就像有賊人慾從門外闖入,得到縫隙便會立即進入,難道會從大門而入嗎?風邪侵襲人體也是如此,這些道理皆由這部經典所驗證,萬試萬靈,決不會讓你失望。

《葛氏方》云:其灸法,孔穴亦甚多,恐人不能悉知。處今止疏要者,必先從上始,若直灸腳,氣上不泄,則危矣。

白話文:

《葛氏方》中說:針灸的方法太多,擔心人們不能完全瞭解。現在只簡要地介紹一些基本內容,一定要從上往下開始針灸。如果直接針灸腳部,氣無法上行,則很危險。

大椎一穴(灸百壯),肩井二穴(各灸百壯),膻中一穴(灸五十壯),巨闕一穴(灸百壯)。

凡灸此上部五穴,亦足以泄其氣。若能灸百會、風府、胃脘及五藏俞亦佳。視病之寬急耳。

白話文:

凡灸此上部五穴(大椎穴灸百次,肩井穴兩穴各灸百次,膻中穴灸五十次,巨闕穴灸百次),亦足以抒發其氣。若能灸百會穴、風府穴、胃脘穴及五臟俞穴亦佳。視病情之緩急而定。

次:風市二穴(灸百壯),三里二穴(灸二百壯),上廉二穴(灸百壯),下廉二穴(灸百壯),絕骨二穴(灸二百壯)。

白話文:

其次:風市穴(灸一百壯),三里穴(灸二百壯),上廉穴(灸一百壯),下廉穴(灸一百壯),絕骨穴(灸二百壯)。

凡此下部十穴並至要,猶余伏菟、犢鼻耳。凡灸此壯數不必頓畢,三日中報之令竟。

《千金方》云:凡病一腳,則灸一腳;病兩腳,便灸兩腳也。

白話文:

以上的十個穴位都非常重要,猶如伏菟穴和犢鼻穴般。不必一次性地全部艾灸完畢,可以在三日之內分次完成。

《千金方》說:如果一隻腳有病,就灸一隻腳;如果兩隻腳都有病,就灸兩隻腳。

又云:初得腳弱便速灸之,並服竹瀝湯,灸訖可服八風散,無不瘥者,唯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有半瘥半死。雖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度復更發動。覺得便依此法速灸之。服散者,治十十愈。竹瀝湯八風散在上。

白話文:

唐容川中醫古文翻譯:

他也說:腳才變弱的時候,就趕快灸腳,同時服用竹瀝湯,灸完可服八風散,沒有人治不好的,但要趕快治。如果只灸而不服八風散,或服用八風散而不灸,這樣的人,有一半會好、一半會死。即使治好的人,或許過一、二年又會復發。一旦復發,就照這個方法快速灸腳。服用八風散的人,十個治好十個。竹瀝湯與八風散的方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