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二 (29)
卷第二 (29)
1. 灸例法第六
《小品》諸方亦皆有此,須准病輕重以行,不可膠柱。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體無使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徒破好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則臥灸之,立點則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
凡灸當先陽後陰,先上後下,皆以日正午後,乃可下火。午前,平旦穀氣令人癲眩,不可針灸也,慎之。其法卒急者不用此例。
楊玄操曰:灸瘡得膿壞,其病乃出;不壞則病不除。《甲乙·丙卷》云:灸不發者灸䪼熨之三日即發也。
《蘇敬腳氣論》云:灸瘡瘥後,𭒀色赤者風毒盡;青黑者猶有毒氣,仍灸勿止,待身體輕利,然後可休矣。
《扁鵲針灸經》云:凡灸因火生瘡,長潤,久久不瘥。變成火疽,取桃樹東邊皮一寸以上煮熟去滓,煎令如糖和散敷驗。又:牛矢燒作灰敷灸瘡經久不瘥者,兔毛燒灰主瘡不瘥。
白話文:
灸法的原則和注意事項:
各種灸法都要根據病情輕重來施行,不能死板教條。所有灸法都必須針灸部位平直,身體四肢不能傾斜,如果灸刺的穴位不正,就沒有效果,反而會弄傷好肉。 例如,坐着施灸就坐着灸,躺着施灸就躺着灸,站着施灸就站着灸,反之則無法準確刺激穴位。
灸法一般應先灸陽經後灸陰經,先灸上部後灸下部,最好在中午日正午後施灸。上午,尤其清晨穀氣未消的時候,人容易頭暈目眩,不宜針灸,要小心謹慎。 但是,病情危急的情況則不在此例。
楊玄操說:灸瘡如果能化膿潰爛,說明病情正在排出;如果灸瘡不潰爛,說明病邪沒有去除。 《甲乙經》上說:如果灸後沒有起泡,可以用艾條或熨斗熨灸三天,就能起泡了。
《蘇敬腳氣論》記載:灸瘡痊癒後,傷口顏色發紅的,表示風毒已盡;顏色青黑的,則表示還有毒氣未除,應繼續灸治,直到身體輕快,才能停止。
《扁鵲針灸經》記載:灸法引起的瘡瘍如果長時間潮濕不癒,久而久之會變成火疽,可以用桃樹東面樹皮一寸以上煮熟去渣,煎成糖漿狀的藥膏敷在患處。 另外,牛糞燒成灰,或者兔毛燒成灰,也可以敷在久治不癒的灸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