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六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9)

1. 治胃病方第十八

《病源論》云:胃氣盛為有餘,則病腹䐜脹,氣滿,是為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胃氣飢而不受谷,餐泄嘔逆,是為胃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白話文:

《病源論》說:胃氣盛為有餘,則病腹脹、脹滿,這是胃氣過於實症,應當瀉之。胃氣飢而不受穀物,飲食之後瀉泄嘔吐,這是胃氣虛症,應當補之。

《千金方》治胃虛冷,少氣口苦,身體無澤,補胃湯方:

白話文:

治胃虛冷,少氣口苦,身體無澤

補胃湯

組成:

  • 人參,二錢
  • 熟地黃,一兩
  • 附子(炮),一錢
  • 白朮,二錢
  • 茯苓,二錢
  • 甘草,一錢
  • 當歸,二錢
  • 芍藥,二錢
  • 川芎,一錢
  • 白芷,一錢
  • 桂心,一錢
  • 生薑,三片
  • 大棗,三枚

現代白話文解釋:

治療胃氣虛寒,導致氣息微弱、口中發苦、身體皮膚乾燥無光澤。

補胃湯配方:

  • 人參 10 克
  • 熟地黃 50 克
  • 附子(經過炮製)5 克
  • 白朮 10 克
  • 茯苓 10 克
  • 甘草 5 克
  • 當歸 10 克
  • 芍藥 10 克
  • 川芎 5 克
  • 白芷 5 克
  • 桂心 5 克
  • 生薑 3 片
  • 大棗 3 枚

防風(二兩),柏子仁(二兩),吳茱萸(三兩),細辛(二兩),甘草(一兩),桂心(二兩),橘皮(二兩),芎藭(二兩),人參(三兩)

白話文:

防風(80克),柏子仁(80克),吳茱萸(120克),細辛(80克),甘草(40克),桂心(80克),橘皮(80克),芎藭(80克),人蔘(120克)

凡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胃實瀉胃熱湯方:

白話文:

九味藥材,切碎,加水一斗,煮到剩下三升,分三次服用。

又云:治療胃部實熱的瀉胃熱湯方:

梔子仁(三兩),夕藥(四兩),白朮(五兩),茯苓(二兩),生地黃汁(一升),夜干(三兩),升麻(三兩),赤蜜(一升)

白話文:

  • 梔子仁:30 克

  • 夕藥:40 克

  • 白朮:50 克

  • 茯苓:20 克

  • 生地黃汁:1000 毫升

  • 夜幹:30 克

  • 升麻:30 克

  • 赤蜜:1000 毫升

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黃汁,煮兩沸;次下蜜,煎取三升,分三服。老小以意。

白話文:

取八種中藥材,切碎,用水七升烹煮,取一升五合的藥液,濾去藥渣,加入生地黃汁,煮沸兩次;接著加入蜂蜜,煎煮取三升的藥液,分成三次服用。年老體弱者可適當減少用量。

2. 治膀胱病方第十九

《病源論》云:五穀五味之津液,悉歸於膀胱,氣化分入血脈,以成骨髓也;而津之餘者,入胞(補更反,膀胱也)則為小便。小便不通,小腹偏腫痛,是為膀胱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膀胱氣不足,則寒客之,胞滑,小便數而多也,面黑,是膀胱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白話文:

《病源論》上說:穀物和食物的津液,全部流入膀胱,然後化為氣,進入血脈,從而形成骨髓;津液的剩餘部分,則進入膀胱(更正:胞應是膀胱)而成為小便。小便不通暢,小腹偏側腫脹疼痛,是膀胱氣過盛導致,這種情況應當使用瀉法治療。膀胱氣虛時,寒邪容易侵犯,膀胱滑利,小便次數多且量大,面色黑,是膀胱氣虛導致,這種情況應當使用補法治療。

《千金方》云:膀胱病者;少腹滿,腫而痛,以手按則欲小便而不得。

又云:治膀胱虛冷,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腰脅疼痛方:

白話文:

翻譯:

《千金方》中說:膀胱有病的人;小腹部脹滿,腫脹疼痛,用手按壓就會想要小便但是小不出來。

又說:治療膀胱虛寒,飢餓卻不想吃東西,臉色發黑如炭,腰脅疼痛的方子:

磁石(六兩),黃耆(三兩),杜仲(四兩),白石英(五兩),五味(四兩),茯苓(三兩),術(五兩)

白話文:

  • 磁石(180克):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鎮靜安神的作用。

  • 黃耆(90克):具有補氣健脾、益氣生津、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 杜仲(120克):具有補腎壯腰、強筋健骨、舒筋活絡的作用。

  • 白石英(150克):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止瀉固帶的作用。

  • 五味(120克):具有補陰益氣、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的作用。

  • 茯苓(90克):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的作用。

  • 術(150克):具有補益脾胃、化痰止咳、健脾益氣的作用。

七味,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膀胱實熱方:

白話文:

七種藥材,加水九升,煮沸後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用。

另有說法:治療膀胱實熱的藥方:

梔子仁(三兩),石膏(八兩),茯苓(三兩),淡竹葉(切,一升),生地黃(切,一升),蜜(一升),知母(三兩)

白話文:

梔子仁( 180公克 ),石膏( 480公克 ),茯苓( 180公克 ),淡竹葉(切碎, 600毫升 ),生地黃(切碎, 600毫升 ),蜂蜜( 600毫升 ),知母( 180公克 )

七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兩沸,分三服。須痢加芒硝三兩。

白話文:

將七味藥材加入七升水煮,煮到剩兩升水,濾掉藥渣,加入蜂蜜,煮沸兩次,分成三份服用。如果腹瀉,需額外加入三兩芒硝。

3. 治三焦病方第二十

《病源論》云:三焦盛為有餘,則脹,氣滿於皮膚內,輕輕然而不牢。或小便澀,或大便難,是為三焦之實也,則宜瀉之。三焦氣不足,則寒氣客之,病遺尿(乃吊反),或泄利,或胸滿,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氣虛也,宜補之。

白話文:

《病源論》中提到:三焦氣血旺盛,就會出現脹滿的症狀,氣體充滿在皮膚內,輕輕一碰就動,但按壓起來卻不堅實。或者小便不通暢,或者大便困難,這是三焦有實證,應該瀉之。三焦氣血虛弱,就會有寒氣侵襲,出現尿失禁、腹瀉或大便稀溏、胸悶滿、食慾不振等症狀,這是三焦氣虛的表現,應該補之。

《千金方》云: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腹脹。

又云:治上焦虛寒,短氣不續,語聲不出,黃耆理中湯方:

白話文:

翻譯:

《千金方》說:三焦有病的人,肚子脹滿、小腹特別硬,小便排不出來。緊急的時候,溢出來就變成水,停積在體內就會變成腹脹。

又說:治療上焦虛寒,呼吸急促、中斷,說話聲音發不出來,可以用「黃耆理中湯」方劑。

黃耆(二兩),桂心(二兩),丹參(四兩),桔梗(三兩),乾薑(三兩),五味子(三兩),茯苓(三兩),甘草(三兩),杏仁(四兩),芎藭(三兩)

白話文:

  • 黃耆(120 克):增強免疫系統,保肝,抗氧化,降低膽固醇,預防感冒和流感,緩解風濕性關節炎。

  • 桂心(120 克):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抗炎,增強免疫系統,促進消化。

  • 丹參(240 克):活血化瘀,改善心臟功能,降低膽固醇,抗氧化,抗炎,緩解疼痛。

  • 桔梗(180 克):止咳化痰,緩解哮喘,抗炎,增強免疫系統。

  • 乾薑(180 克):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噁心和嘔吐,抗炎,增強免疫系統。

  • 五味子(180 克):滋補腎臟,增強免疫系統,抗氧化,緩解壓力和焦慮。

  • 茯苓(180 克):利尿,改善消化,緩解腹瀉,增強免疫系統。

  • 甘草(180 克):緩解疼痛,抗炎,增強免疫系統,保肝。

  • 杏仁(240 克):潤腸通便,緩解咳嗽,抗炎,增強免疫系統。

  • 芎藭(180 克):活血化瘀,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月經不調。

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本方有十種藥材,切碎後,用九升水煎煮,煎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用。

又云:治上焦實熱,腹滿而不欲食,或食先吐而後下,肘後脅攣痛,麥門冬理中湯方:

白話文:

又說到:治療上焦實熱,症狀是肚子脹滿不想吃東西,或吃了東西先吐後拉,手肘後面脅肋疼痛,可服用麥門冬理中湯。方劑如下:

麥門冬(一升),生薑(四兩),甘草(二兩),人參(三兩),茯苓(二兩),橘皮(三兩),竹茹(一升),生蘆根(切,一升),䴴心(五合),廩米(一升),白朮(一兩),葳蕤(三兩)十二味,切,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參鬚一升,生薑四兩,甘草二兩,人參三兩,茯苓二兩,橘子皮三兩,竹葉一升,生蘆根切碎一升,苦杏仁仁五勺,糯米一升,白朮一兩,菟絲子三兩,共十二味藥材切碎後,加水一斗五升煮成三升藥湯,分三次服完。

又云:治中焦實熱閉塞,上下不通,隔絕關格(關,閉也;格,相拒也),上吐不下,腹彭彭喘急。大黃瀉熱開關通隔絕九味湯方:

白話文:

中醫古文:

又云:治中焦實熱閉塞,上下不通,隔絕關格(關,閉也;格,相拒也),上吐不下,腹彭彭喘急。

大黃瀉熱開關通隔絕九味湯方:

又說:治療中焦實熱閉塞,上下不通,隔絕關格(關,閉塞也;格,互相抵觸也),上吐不下,肚子脹滿喘氣急促。

大黃瀉熱開關通隔絕九味湯方:

白話文:

現代白話文:

治療中焦實熱導致的閉塞,導致上下不通,產生隔絕阻隔的現象(閉塞不暢稱為關,互相抵觸稱為格),導致上吐不下、腹脹氣促。

大黃瀉熱開關通隔絕九味湯方:

蜀大黃(三兩,切,水一升,五合別漬),黃芩(三兩),澤瀉(三兩),升麻(三兩),羚羊角(四兩),梔子仁(四兩),生地黃汁(一升),生玄參(八兩),芒硝(三兩)

白話文:

蜀大黃(三兩,切成片,另以五合水浸泡),黃芩(三兩),澤瀉(三兩),升麻(三兩),羚羊角(四兩),梔子仁(四兩),生地黃汁(一升),生玄參(八兩),芒硝(三兩)

九味,以水七升,煮八物,取二升三合,下大黃,更煎數沸,絞去黃滓,下芒硝,分三服。

白話文:

用九種藥材,加水七升煮沸八種藥物,取二升三合的藥液,加入大黃,繼續煎煮數次,過濾去除大黃渣,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又云:治中焦虛寒,洞泄下利,或因霍亂後瀉黃白無度,腹中虛痛,黃連煎方:

白話文:

此外,如果要治療中焦虛寒、洞泄下利,或是因為霍亂之後拉肚子、拉黃白相雜的糞便不止,肚子裡又虛又痛,可以用黃連煎方:

金色黃連(四兩),黃柏(三兩),當歸(三兩),厚朴(三兩),乾薑(三兩),酸石榴皮(四具),地榆(四兩),阿膠(四兩)

白話文:

四兩金色的黃連,三兩黃柏,三兩當歸,三兩厚朴,三兩乾薑,四副酸石榴皮,四兩地榆,四兩阿膠。

八味,以水九升,煮七物取一升,去滓,下阿膠,更煎取烊,分三服。

白話文:

八味食材,配以九升水,煮沸後取一升,濾去雜質,加入阿膠,繼續煎煮至溶化,分為三份服用。

又云:治下焦虛寒損,或先便轉後見血,此為遠血。或利下,或不利,好因勞冷而發,續斷止血湯方:

白話文:

還有說法是:治療下焦虛寒引起的損傷,或先是大便轉變後出現血跡,這是因為遠處的血液流動到這裡。或者出現腹瀉,或者不腹瀉,都喜歡因勞累受寒而發作,續斷止血湯的配方如下:

續斷(三兩),當歸(三兩),乾薑(四兩),甘草(一兩),乾地黃(四兩),桂心(三兩)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八物,取三升五合,去滓,下阿膠,更烊,取膠烊盡,下蒲黃,分三服。

白話文:

續斷(三兩)、當歸(三兩)、乾薑(四兩)、甘草(一兩)、乾地黃(四兩)、桂心(三兩)等六味藥,切碎,用九升水煎煮八種藥物,取三升五合藥液,濾去藥渣,加入阿膠,繼續煮溶,直到阿膠完全溶解,加入蒲黃,分三服服用。

又云:治下焦熱,大小便利不通,紫胡通塞湯方:

白話文:

治下焦燥熱,大小便不通暢,紫胡通塞湯方:

紫胡(三兩),黃芩(三兩),橘皮(三兩),澤瀉(三兩),梔子仁(四兩),石膏(六兩,碎),羚羊角(三兩,炙),生地黃(切,一升),香豉(一升,熬),芒硝(三兩)

白話文:

紫蘇(60克),黃連(60克),橘皮(60克),澤瀉(60克),梔子仁(80克),石膏(120克,搗碎),羚羊角(60克,炙過),生地黃(切片,200克),香豉(200克,炒熟),芒硝(60克)

十味,以水一斗,煮九物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白話文:

將十種中藥材放入一斗水裡煮,去除九種藥材後,留下三升藥液,去除藥渣,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