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8)

1. 治大腸病方第十五

《病源論》云:大腸氣盛則為有餘,則病腸內切痛,如錐刀刺,無休息,腰背寒痹,攣(力專反,縮也)急,是為大腸之氣實也,則宜瀉之。大腸不足,則寒氣客之,善泄,是為大腸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白話文:

《病源論》中說:大腸氣盛則為有餘,就會出現腸內劇烈疼痛,好像被錐子刀刺一樣,疼痛沒有間斷,腰背部寒冷痹痛,抽搐緊急,這是大腸之氣實證,應該瀉之。大腸虛弱,就會被寒氣侵襲,容易腹瀉,這是大腸氣虛證,應該補之。

《千金方》治大腸虛寒,利下青白,腸虛雷鳴相逐黃連補湯方:

白話文:

治療大腸虛寒,瀉下青白,腸內氣虛雷鳴作響

(黃連補湯)

  • 黃連六兩(生用)
  • 人參一兩
  • 白朮一兩
  • 茯苓一兩
  • 甘草半兩
  • 生薑三錢
  • 大棗十二枚
  • 酸棗仁三錢(炒)
  • 半夏半兩(湯洗)
  • 阿膠半兩(烊化)

**用法:**以上藥物共加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二次溫服。

黃連(四兩),茯苓(三兩),芎藭(三兩),酸石榴皮(五具),地榆(五兩),伏龍肝雞子大一枚)

白話文:

  • 黃連(四兩):一種中藥,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

  • 茯苓(三兩):一種中藥,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作用。

  • 芎藭(三兩):一種中藥,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作用。

  • 酸石榴皮(五具):一種中藥,具有固澀止瀉、斂肺止咳的作用。

  • 地榆(五兩):一種中藥,具有清熱涼血、止血化瘀的作用。

  • 伏龍肝(雞子大一枚):一種中藥,具有補益肝腎、明目退翳的作用。

六味,切,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伏龍肝屑,攪撓調,分三服。

又云: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口生瘡,生薑泄腸湯方:

白話文:

現代白話文:取六味藥,切片,加入七升水,煮取二升五合的藥液,去除藥渣,加入伏龍肝屑,攪拌均勻,分為三次服用。

相關方劑:生薑泄腸湯,主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口生瘡。

宿姜(三兩),橘皮(三兩),大棗(十四枚),青竹茹(三兩),生地黃(十兩),桂心(一兩),黃芩(三兩),梔子仁(三兩),茯苓(二兩),白朮(三兩),芒硝(二兩)

白話文:

  • 宿姜(30公克)

  • 橘皮(30公克)

  • 大棗(14顆)

  • 青竹茹(30公克)

  • 生地黃(100公克)

  • 桂心(10公克)

  • 黃芩(30公克)

  • 梔子仁(30公克)

  • 茯苓(20公克)

  • 白朮(30公克)

  • 芒硝(20公克)

十一味,切,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白話文:

切(切碎),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滓,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2. 治小腸病方第十六

《病源論》云:小腸氣盛為有餘,則病小腸熱,焦竭乾澀,小腹䐜脹,是為小腸之氣實也,則宜瀉之。小腸不足,則寒氣客之。而腸病,驚跳不言,乍來乍去,是為小腸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白話文:

《病源論》裡提到,小腸的氣盛是過多的,則會有小腸熱病,焦枯乾澀,小腹腫脹,這是小腸氣過實,宜瀉之。小腸不足是寒氣侵入,而腸胃有病,驚嚇不說話,時常出現或消失,這是小腸氣虛,宜補之。

《千金方》治小腸虛寒,痛下赤白,腸滑,腹中懊憹,補陽方:

白話文:

千金方:治療小腸虛寒,腹痛下痢血便或白便,腸道滑動,腹中煩躁不安的補陽方劑

乾薑(三兩),當歸(四兩),黃柏(四兩),地榆皮(四兩),黃連(三兩),阿膠(三兩),石榴皮(三兩)

白話文:

乾薑(120公克),當歸(160公克),黃柏(160公克),地榆皮(160公克),黃連(120公克),阿膠(120公克),石榴皮(120公克)

七味,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膠煮烊,分三服。

又云:治小腸實,熱脹口瘡紫胡瀉陽方:

白話文:

藥材七味,水七升,煮沸取兩升五合,去除渣滓,加入膠質煮到融化,分三次服。

另外,還有治小腸實熱、口瘡紫黑(紫胡瀉陽方):

紫胡(三兩),橘皮(三兩),黃芩(三兩),澤瀉(三兩),枳實(三兩),旋覆花(三兩),升麻(三兩),生地黃(切,一升),芒硝(三兩)

白話文:

紫胡(180公克),橘皮(180公克),黃芩(180公克),澤瀉(180公克),枳實(180公克),旋覆花(180公克),升麻(180公克),生地黃(切片,600公克),芒硝(180公克)

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白話文:

九味藥材,切碎後,用一斗水煮,煮到剩三升,去除藥渣,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3. 治膽病方第十七

《病源論》云:膽氣盛為有餘,則病腹內冒冒(干也,突也,莫報反)不安,身軀(去迂反,體也)習習,是為膽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膽氣不足,其氣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嘔宿汁,心澹澹(徒濫反,水搖又動也),如人將捕之。嗌中介介(物塞喉中也),數唾,是為膽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白話文:

《病源論》說:膽氣旺盛為有餘,就會出現腹內冒冒不安的症狀,身體感覺習習,這是膽氣實證,應當瀉之。膽氣不足,氣往上溢而口苦,喜歡嘆息,嘔吐宿食,心中澹澹,像有人想要抓住自己一樣。喉嚨中介介,經常吐口水,這是膽氣虛證,應當補之。

《千金方》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瀉熱,半夏千里水湯方:

白話文:

《千金方》:治療膽腑實熱,精神恍惚,瀉火熱

半夏千里水湯方:

半夏(三兩),酸棗仁(五合),黃芩(一兩),遠志(二兩),茯苓(二兩),宿姜(三兩),秫米(一升),生地黃(五兩)

白話文:

  • 半夏(150克)

  • 酸棗仁(25克)

  • 黃芩(50克)

  • 遠志(100克)

  • 茯苓(100克)

  • 宿姜(150克)

  • 秫米(500克)

  • 生地黃(250克)

凡八物,細切,取長流水五斗,先煮秫米,令蟹目沸,揚之三千過,澄清,取六升煮藥,取二升半,分三服。

白話文:

八味藥材,切成小塊,取清澈長流水五斗,先煮糯米,待水沸騰且看似螃蟹眼睛時,將糯米撈出並重複清洗三次,待水清澈後,取六升來煮藥,煮至藥液剩兩升半,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