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二 (23)
卷第二 (23)
1. 孔穴主治法第一
京骨二穴:(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喘,頭重,足寒,不欲食,腳攣,衄,目白翳,鼻不利。)
束骨二穴:(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脈。主:身痛,狂,善行,癲疾,腰痛如折,腳如結,耳聾,惡風,目眥爛。)
通骨二穴:(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五呼,灸三壯。同上。主:身疼痛,善驚,互引,鼻鼽衄,寒熱,善嚏,項痛,振寒。)
至陰二穴:(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刺入一分,灸三壯。同上。主:瘧,頭重,鼻衄,寒疝,足下熱,不欲近衣,項痛,目翳,胸脅痛。)
湧泉二穴:(一名地衝。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刺入三分,留三壯,灸三壯。主:熱病者,先腰脛酸,善渴數飲,身凊,清則項痛,足下熱,頭痛,不嗜食,腹脹,大便難。男子如蠱,女子如阻,不欲食,足厥,喘逆。足少陰腎。)
白話文:
孔穴主治法第一
京骨穴:位於腳外側大腳趾骨下方,紅白肉交界處凹陷的地方。針刺入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主治:呼吸困難、頭重腳輕、腳冷、不想吃東西、腳抽筋、鼻出血、眼白有翳膜、鼻子不通。
束骨穴:位於腳小趾外側,腳趾第一關節後方凹陷的地方。針刺入二分,留針三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全身疼痛、狂躁、容易走動不安、癲癇、腰痛得像要斷掉一樣、腳像綁起來一樣、耳聾、怕風、眼角潰爛。
通骨穴:位於腳小趾外側,腳趾第一關節前方凹陷的地方。針刺入二分,留針五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全身疼痛、容易驚嚇、身體各處疼痛牽引、鼻塞鼻出血、寒熱交替、容易打噴嚏、脖子痛、發冷發抖。
至陰穴:位於腳小趾外側,距指甲角約一韭菜葉的長度。針刺入一分,艾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瘧疾、頭重、鼻出血、寒疝、腳底發熱、不願穿衣服、脖子痛、眼白有翳膜、胸脅疼痛。
湧泉穴:又名地衝穴。位於腳心凹陷處,屈腳捲曲腳趾時最明顯的凹陷處。針刺入三分,留針三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主治:熱病初期,先出現腰腿酸痛、口渴多飲、身體發冷、冷時脖子痛、腳底發熱、頭痛、不想吃東西、肚子脹、大便困難。男子症狀像中蠱一樣,女子症狀像氣血阻滯一樣,都不想吃東西,腳冰冷,呼吸困難。屬於足少陰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