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二 (2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22)

1. 孔穴主治法第一

衝陽二穴:(一名會原。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刺入三分,灸三一。足陽明胃。主:瘧令人寒,齒齲痛,腹大不嗜食,振寒。)

太衝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一寸半陷者中。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足厥陰肝。主: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腸中邑邑,丈夫頹疝,女子少腹腫,溏泄,黃癉,癃,遺尿。)

公孫二穴:(在足大指本節之後一寸。刺入四分,留二十呼,灸三壯。主:寒熱汗出,不嗜食,多寒,腹中切痛,頭面腫起,不嗜臥。)

太白二穴:(在足內側核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陰脾脈。主:熱病先頭重,頰煩悶,腰痛腹滿,兩頷痛,逆氣,大便難。)

隱白二穴:(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同上,井木。主:腹中有寒熱,氣喘,熱病,衄血不止,煩心,善悲,腹脹,足脛寒。)

大都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熱病汗出且出厥,足凊,心痛,腸脹,心尤痛,煩心。同上。)

大敦二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足厥陰肝臟,井。主:卒疝暴痛,男子立已,又心痛,遺尿,小便難,陰挺出,厥死,腹臍痛。)

行間二穴:(在足大指間動應手陷者中。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足厥陰肝。主:尿難,痛,白濁,卒疝,腰腹痛,咳逆,面熱,口喎,咽痛,短氣,足下熱,胸背痛。)

陷谷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者中,去內庭二寸。刺入五分,灸三壯。足陽明胃。主:熱病,面腫水腫,胸滿,善齧唇,腸鳴,時寒熱。)

內庭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二十呼,灸三壯。同前胃。主:四厥,手足悶者反(久)持之厥熱,脛痛,腹脹,皮痛者,口噤。)

厲兌二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同前胃。主:暴厥欲死,口息,脈動如故,其形無知,不嗜食,鼽衄,足脛寒。)

臨泣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去俠谿一寸半。刺入二分,留五呼,灸三壯。足少陽膽。主:胸滿,腋下腫,馬刀,頭眩,目澀,身痹,振寒,膝痛,脛酸,月水不利。)

地五會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者中。刺入三分,不可灸。足少陽膽。主:內傷唾血不足,外無膏澤。

俠谿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前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足少陽膽。主:胸中蘓滿,寒如風吹之狀,狂,瘧,膝痛,目眥赤痛,頭眩頷痛。)

竅陰二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主:脅痛,咳逆汗出,腹,足凊,頭痛,舌卷,口乾,耳鳴。足少陽膽。)

白話文:

孔穴主治法第一

衝陽穴:位於足背,距陷谷穴三寸,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處。針刺入三分,灸三壯。屬足陽明胃經。主治:瘧疾發寒,牙齒齲齒疼痛,腹部膨大不想吃東西,畏寒。

太衝穴:位於足大趾本節後方一寸半或二寸的凹陷處。針刺入三分,留針十個呼吸,灸三壯。屬足厥陰肝經。主治:腰痛,少腹脹滿,小便不利,腸鳴,男子疝氣,女子少腹腫脹,腹瀉,黃疸,小便閉塞,遺尿。

公孫穴:位於足大趾本節後方一寸處。針刺入四分,留針二十個呼吸,灸三壯。主治:寒熱交替伴有汗出,不想吃東西,畏寒,腹部絞痛,頭面腫脹,不想睡覺。

太白穴:位於足內踝骨下方的凹陷處。針刺入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灸三壯。屬足太陰脾經。主治:熱病初期頭痛,面頰煩悶,腰痛腹脹,兩頷疼痛,逆氣,大便秘結。

隱白穴:位於足大趾內側指甲根部,距指甲邊緣如韭菜葉寬度。針刺入一分,留針三個呼吸,灸三壯。屬足太陰脾經,井穴。主治:腹部寒熱,氣喘,熱病,鼻出血不止,煩躁,易悲傷,腹部脹滿,足脛冰冷。

大都穴:位於足大趾本節後方的凹陷處。針刺入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灸三壯。主治:熱病伴有汗出及厥冷,足部冰冷,心痛,腸脹,心窩痛,煩躁不安。

大敦穴:位於足大趾端,距指甲邊緣如韭菜葉寬度並再加三根毛髮寬度處。針刺入三分,留針十個呼吸,灸三壯。屬足厥陰肝經,井穴。主治:突然發作的疝氣劇痛,男子陰莖勃起,心痛,遺尿,小便困難,陰道脫垂,厥逆昏死,臍腹疼痛。

行間穴:位於足大趾與第二趾之間的凹陷處。針刺入六分,留針十個呼吸,灸三壯。屬足厥陰肝經。主治:排尿困難,排尿疼痛,白濁,突然發作的疝氣,腰腹疼痛,咳嗽逆氣,面部潮紅,口角歪斜,咽喉疼痛,呼吸短促,足部發熱,胸背疼痛。

陷谷穴:位於足大趾與第二趾之間,第二趾本節後方的凹陷處,距內庭穴二寸。針刺入五分,灸三壯。屬足陽明胃經。主治:熱病,面部腫脹,胸悶,愛咬嘴唇,腸鳴,時寒時熱。

內庭穴:位於足大趾與第二趾之間的凹陷處。針刺入三分,留針二十個呼吸,灸三壯。屬足陽明胃經。主治:四肢厥冷,手足冰冷而久治不愈者反致厥熱,脛部疼痛,腹部脹滿,皮膚疼痛,口噤。

厲兌穴:位於足大趾與第二趾端的指甲角處,距指甲邊緣如韭菜葉寬度。針刺入一分,留針一個呼吸,灸一壯。屬足陽明胃經。主治:突然發作的厥冷欲死,呼吸急促,脈搏跳動如常,神志不清,不想吃東西,鼻出血,足脛冰冷。

臨泣穴:位於足小趾與第四趾本節後方的凹陷處,距俠谿穴一寸半。針刺入二分,留針五個呼吸,灸三壯。屬足少陽膽經。主治:胸悶,腋下腫脹,下肢腫脹如刀狀,頭暈,眼睛乾澀,全身麻痺,畏寒,膝蓋疼痛,脛骨痠痛,月經不調。

地五會穴:位於足小趾與第四趾本節後方的凹陷處。針刺入三分,不可灸。屬足少陽膽經。主治:內傷吐血,外傷無血痂。

俠谿穴:位於足小趾與第四趾骨之間,本節前方的凹陷處。針刺入三分,留針三個呼吸,灸三壯。屬足少陽膽經。主治:胸部脹滿,感覺像風吹一樣寒冷,狂躁,瘧疾,膝蓋疼痛,眼眶紅痛,頭暈,頷部疼痛。

竅陰穴:位於足小趾與第四趾端的指甲根部,距指甲邊緣如韭菜葉寬度。針刺入一分,留針三個呼吸,灸三壯。屬足少陽膽經。主治:脅肋疼痛,咳嗽逆氣伴有汗出,腹部脹滿,足部冰冷,頭痛,舌頭捲曲,口乾,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