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二 (2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21)

1. 孔穴主治法第一

付陽二穴:(在外踝上三寸。刺入六分,灸三壯。陽蹺脈。主:痿厥,風頭重,頞痛,四肢不舉不仁。)

復留二穴:(一名昌陽,一名伏白。在內踝上二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足少陽腎脈。主:腰痛引脊內廉,腹厥痛,嗌乾,尿青,赤白,目茫茫,涎出。)

中對二穴:(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陷者中。刺入四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厥陰肝。主:振寒,溲白尿難,女子少腹大,嗌乾,嗜飲,丈夫頹疝,癃,身體不仁。)

崑崙二穴:(在足外踝後踝骨上陷者中。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脈。主:寒熱,癲疾,目茫茫,鼽衄,瘧,多汗,腰痛不可俯仰,項如拔,痙,脊強,腳如結。)

金門二穴:(在足外踝上,名曰關梁。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脈。主:屍厥暴死,霍亂轉筋,馬癇。)

照海二穴:(在足內踝下,刺入四分,留六呼,灸三壯。陰蹺脈。主:卒疝,少腹痛,四肢淫濼身悶,目痛,尿黃。右取一日,取左立也。)

曲尺二穴:(《小品方》云:在一腳趺上,脛之下,接腕曲屈處,對大指歧當踝前兩筋中央陷中是也。)

申脈二穴:(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陽蹺脈。主:腰痛不能舉足,寒熱,頸腋下腫,癲疾後僕。)

商丘二穴:(在足內踝下微前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陰脾脈。主:瘧寒,腹中痛,孩兒泄,不欲食,不可俯仰,手足煩擾,目眠口噤,善夢。)

然谷二穴:(一名龍淵,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足少陰腎脈。主:不嗜食,熱病煩心,足寒凊,嗌內腫,上重下輕;女子不孕,男子精溢,黃疸。)

太谿二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陰腎脈。主:悶,嘔,寒厥足熱,嗜臥,尿黃,嗌中痛,腹脹,手足寒,大便難。)

水原(泉)二穴:(去太谿下一寸,在內踝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少陰腎脈。主:月經不來,來而多少閉,心下痛,目茫茫,不可以遠視。)

僕參二穴:(一名安邪,在跟骨下陷者中,供足得之。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陽蹺脈。主:腰痛,足跟中,踝後痛,腳痿,屍厥,霍亂,馬癇。)

丘虛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者中,去臨泣三寸。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少陽膽。主:胸脅痛,善太息,胸滿,振寒,髀樞腳痛,目翳,兩脅痛。)

解谿二穴:(在足衡陽後一寸半,腕上陷者中,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壯。足陽明胃。主: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蘓腹,讇言,瘛瘲,股膝重,頭眩,面目赤。)

大鐘二穴:(在足踝后街中,有本作踵中。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陰腎脈。主:腰脊痛,大便難,口中熱,喉中鳴,咳唾血。)

白話文:

孔穴主治法第一

**付陽穴:**位於外踝骨上方三寸處。針刺深度六分,灸三壯。屬於陽蹺脈。主治:痿證、厥證、頭痛、頸痛、四肢麻痺無力。

**復留穴:**又名昌陽、伏白,位於內踝骨上方二寸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灸五壯。屬於足少陽膽經。主治:腰痛放射至脊柱內側、腹部絞痛、咽喉乾燥、尿液顏色異常(青色或混濁)、視力模糊、流涎。

**中對穴:**位於足內踝前方一寸,仰起腳趾取穴,在凹陷處。針刺深度四分,留針七呼,灸三壯。屬於足厥陰肝經。主治:畏寒、尿液混濁排尿困難、女性少腹脹大、咽喉乾燥、口渴、男性疝氣、尿閉、身體麻痺。

**崑崙穴:**位於足外踝後方踝骨上方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留針十呼,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寒熱、癲癇、視力模糊、鼻衄、瘧疾、多汗、腰痛無法彎腰、頸項僵硬如被拉扯般疼痛、痙攣、脊柱強直、腳部僵硬。

**金門穴:**位於足外踝上方,又名關梁。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猝死、霍亂、抽搐。

**照海穴:**位於足內踝下方。針刺深度四分,留針六呼,灸三壯。屬於陰蹺脈。主治:突然發生的疝氣、少腹疼痛、四肢沉重、身體困倦、眼睛疼痛、尿液黃濁。右側穴位每日治療一次,左側穴位則立即治療。

曲尺穴:《小品方》記載:位於腳背上,脛骨下方,手腕彎曲處,與大拇指相對應,在踝骨前方兩條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申脈穴:**位於外踝下方凹陷處,可容納指甲。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呼,灸三壯。屬於陽蹺脈。主治:腰痛無法抬腳、寒熱、頸部及腋下腫脹、癲癇發作後仰倒。

**商丘穴:**位於足內踝下方稍前方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屬於足太陰脾經。主治:瘧疾發寒、腹部疼痛、小兒腹瀉、厭食、無法彎腰、手足煩躁不安、眼睛腫脹、口噤、多夢。

**然谷穴:**又名龍淵,位於足內踝前方,大骨下方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屬於足少陰腎經。主治:厭食、熱病煩躁、腳冷、咽喉腫痛、上半身沉重下半身輕盈;女性不孕、男性遺精、黃疸。

**太谿穴:**位於足內踝後方跟骨上方動脈搏動處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屬於足少陰腎經。主治:胸悶、嘔吐、畏寒厥冷、腳心發熱、嗜睡、尿液黃濁、咽喉疼痛、腹部脹滿、手腳冰冷、便秘。

**水泉穴:**位於太谿穴下方一寸,內踝下方。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屬於足少陰腎經。主治:月經不調(停經、月經量過多或過少)、心窩部疼痛、視力模糊、視物不清。

**僕參穴:**又名安邪,位於跟骨下方凹陷處,足部屈曲時更容易觸摸到。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呼,灸三壯。屬於陽蹺脈。主治:腰痛、足跟痛、踝後痛、足痿、猝死、霍亂、抽搐。

**丘虛穴:**位於足外踝下方凹陷處,距臨泣穴三寸。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呼,灸三壯。屬於足少陽膽經。主治:胸脅疼痛、經常嘆氣、胸悶、畏寒、髖關節及腳部疼痛、眼睛白翳、兩脅疼痛。

**解谿穴:**位於足跟後方一寸半,踝骨上方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五呼,灸三壯。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面部浮腫、面容晦暗、厥氣上逆、腹部脹滿、言語不清、抽搐、大腿及膝蓋沉重、頭暈、面部潮紅。

**大鐘穴:**位於足踝後跟骨中央,部分文獻記載為跟骨中央。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屬於足少陰腎經。主治:腰脊疼痛、便秘、口乾舌燥、咽喉異響、咳嗽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