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二 (1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19)

1. 孔穴主治法第一

血海二穴:(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中,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太陰脾。主:婦人漏下,若血閉不通,逆氣脹。)

犢鼻二穴:(在膝臏下骭上俠解大筋中,刺入六分,灸三壯。足陽明胃。主:犢鼻腫,可灸不可刺,其上堅勿攻,膝中痛不仁。)

膝目四穴:(華佗云:在膝蓋下兩邊宛宛中。主:膝弱痙疼冷,脛痛矣。《小品方》云:膝內外目,一膝有二穴,各有犢鼻兩傍陷者中,如猴孫眼者是也。)

陽關二穴:(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廉,刺入七分,灸三壯。足厥陰肝。主: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脛痹不仁。)

委中二穴:(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刺入五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腰痛俠脊至頭,目茫茫,風痙,痔,小便難,腹堅腫,衄不止。)

曲泉二穴:(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而得之。刺入六分,灸三壯。足厥陰肝。主:女子疝,按之如湯沃兩股中,少腹腫,膝不可屈伸,陰挺痛,四肢不舉。)

陰谷二穴:(在膝內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刺入四分,灸三壯。主:舌縱涎下,煩悶,狂,癉,脊內廉痛,尿難,陰痿,少腹痛如蠱如姐。足少陰腎脈。

(陽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者中,刺入六分,灸三壯。足少陽膽。主:太息口苦,嗌中吤吤,數唾,脅下蘓滿,嘔吐,膝股不仁。)

陰陵泉二穴:(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刺入五分,灸三壯。足太陰脾脈。主:女子疝瘕,腹中盛水脹逆,腰痛,癃,尿黃,不嗜食,心下滿,足痹痛。)

膝關二穴:(在犢鼻下二寸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厥陰肝臟。主:膝內廉痛引髕,不可屈,連腹引喉咽痛。)

浮郄二穴:(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刺入五分。足太陽膀胱。主:不得臥,出汗,不得大便,堅不出。)

委陽二穴:(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扶承下六寸。刺入七分,灸三壯。主:胸滿,閉癃,痔,腋下腫,筋急,腰痛。足太陽膀胱。)

合陽二穴:(在膝約中央下二寸,刺入六分,灸五壯。同前膀胱。主:踝厥,癲疾,瘛瘲,膝急,腰脊痛。)

地機二穴:(一名脾舍。在別走上一寸一空,在膝下五寸。刺入三分,灸五壯。足太陰脾脈。主:頹疝,溏瘕,腹中痛,臟癉。)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骨䯒外廉。刺入一寸,留七呼,灸三壯。足陽明胃。主:腹中寒,脹滿,熱汗不出,善嘔,苦痙,身反折,口噤,不能久立。)

巨虛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三寸。刺入八分,灸三壯。同前胃。主:飧泄,大腸痛,胸脅蘓滿。狂,妄走,善欠,風水,膝腫不能久立。)

條口二穴:(在下廉上一寸。刺入八分,灸三壯。同上胃。主:寒脛疼,足緩失履,濕痹,足下熱,不能久立。)

白話文:

孔穴主治法第一

血海穴:位於膝蓋骨內上方,距邊緣二寸處,肌肉交界處。針刺深度五分,灸五壯。屬足太陰脾經。主治:婦女陰道出血,血行不通,逆氣脹滿。

犢鼻穴:位於膝蓋骨下緣,股骨外髁上方,與腓腸肌腱之間。針刺深度六分,宜灸不宜刺,腫硬處不宜針刺。主治:犢鼻腫痛,膝蓋疼痛麻木。

膝目穴:位於膝蓋骨下方兩側凹陷處。主治:膝蓋無力、痙攣、疼痛、寒冷,小腿疼痛。

陽關穴:位於陽陵泉穴上方三寸,犢鼻穴外側。針刺深度七分,灸三壯。屬足厥陰肝經。主治:膝蓋外側疼痛,屈伸不利,小腿麻木。

委中穴:位於膕窩中央,動脈搏動處。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屬足太陽膀胱經。主治:腰痛並沿脊柱上行至頭部,視力模糊,風濕痙攣,痔瘡,排尿困難,腹部堅硬腫脹,鼻出血不止。

曲泉穴:位於膝內側,股骨內髁下方,大筋上方、小筋下方凹陷處,屈膝時可觸及。針刺深度六分,灸三壯。屬足厥陰肝經。主治:女性疝氣(按壓時感覺如同熱水澆淋大腿內側),小腹腫脹,膝蓋屈伸不利,陰部脹痛,四肢無力。

陰谷穴:位於膝內側,股骨內髁後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屈膝時可觸及。針刺深度四分,灸三壯。屬足少陰腎經。主治:舌頭伸出,唾液流下,煩躁不安,精神狂亂,癲癇,脊柱內側疼痛,排尿困難,陽痿,小腹疼痛如蟲咬或刀割。

陽陵泉穴:位於膝蓋骨下方一寸,外側凹陷處。針刺深度六分,灸三壯。屬足少陽膽經。主治:嘆氣、口苦、咽喉部不適、流口水、脅肋部脹滿、嘔吐、膝蓋和小腿麻木。

陰陵泉穴:位於膝蓋骨下方內側,脛骨內髁下方凹陷處,伸直腿時可觸及。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屬足太陰脾經。主治:女性疝氣、腹部積水脹滿、腰痛、排尿困難、尿黃、食慾不振、心窩部脹滿、腳部麻木疼痛。

膝關穴:位於犢鼻穴下方二寸凹陷處。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屬足厥陰肝經。主治:膝蓋內側疼痛牽涉到髕骨,不能彎曲,疼痛沿著腹部向上至咽喉。

浮郄穴:位於委陽穴上方一寸,伸直膝蓋時可觸及。針刺深度五分。屬足太陽膀胱經。主治:不能平臥,多汗,便秘。

委陽穴:位於膕窩外側,腓腸肌內側頭與外側頭之間,距承扶穴下六寸。針刺深度七分,灸三壯。屬足太陽膀胱經。主治:胸悶,排尿困難,痔瘡,腋下腫脹,筋攣急,腰痛。

合陽穴:位於膝蓋骨中央下方二寸。針刺深度六分,灸五壯。屬足太陽膀胱經。主治:踝部厥冷,癲癇,肌抽搐,膝蓋僵硬,腰脊疼痛。

地機穴:又名脾舍穴。位於膝蓋骨下方五寸,脛骨內側緣。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屬足太陰脾經。主治:疝氣,腹部腫塊,腹痛,臟腑病變。

三里穴:位於膝蓋骨下方三寸,脛骨外側緣。針刺深度一寸,留針七呼,灸三壯。屬足陽明胃經。主治:腹部寒冷,脹滿,發熱卻不出汗,嘔吐,痙攣,身體彎曲,口噤,不能久站。

巨虛穴:位於三里穴下方三寸。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屬足陽明胃經。主治:腸胃不調,大腸痛,胸脅脹滿,精神狂亂,胡言亂語,經常打哈欠,水腫,膝蓋腫痛不能久站。

條口穴:位於巨虛穴上方一寸。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屬足陽明胃經。主治:小腿寒冷疼痛,腳踝無力,濕痹,腳底發熱,不能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