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二 (18)
卷第二 (18)
1. 孔穴主治法第一
維道二穴:(一名外樞。在章門下五寸三分。刺入八分,灸三壯。主:嘔,咳逆不止,三焦有水氣,不能食。帶脈並足少陽脈膽。)
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刺入一寸,灸五壯。主:男子陰疝,兩丸上入少腹;婦人下赤白裡急,瘛瘲。)
居髎二穴:(在長平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壯。主:腰痛引少腹。)
足部左右諸穴百六十九:
陰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氣街二寸。刺入八分。注云:羊矢亦曰鼠鼷,陰之兩廉,腹與股相接之處。主:婦人絕產若未曾產。足太陰脾。)
會陰二穴:(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任脈,又衝脈。主:痹,小便難,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血不通,男子陰寒。)
會陽二穴:(一名利夷,在陰尾骨兩旁。刺入八分,灸五壯。主:五腸有寒,泄注,腸澼,便血。)
扶承二穴:(一名肉郄,一名陰開,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陰下橫紋中。注云:扶承其身,故曰之。刺入二寸,灸三壯。主:腰脊尻臀股陰寒痛,大便䐈出,小便不利,足太陽膀胱。)
五里二穴:(在下去氣街三寸,陰股中動脈也。注云:去腹五寸,故曰之。刺入六分,灸五壯。主:腹中滿,熱閉不得尿。足太陰脾。)
環銚二穴:(在髀樞中。刺入一寸,留二十呼,灸十壯。足少陽膽。主:髀樞中痛,腰脅相引急痛,髀筋瘛,脛痛不可屈伸,不仁。)
殷門二穴:(在肉郄下六寸。刺入五分,灸三壯。主: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則僕痛。足太陽膀胱。)
風市二穴:(《千金方》云: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兩臂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上,便當手中央指頭髀大筋上是也。灸之百壯,亦任人,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乃至五六百壯,勿頓灸,三報之佳。此則腳氣之要穴也。)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禁不可灸刺。足陽明胃。無主治。)
髀關二穴:(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刺入六分,灸三壯。同上胃。主:膝寒痹不仁,痿不得屈伸。)
中瀆二穴:(在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少陽膽。主:寒氣在分肉間痛上下者,若痹不仁。)
陰包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刺入六分,灸三壯。足厥陰肝。主:腰、少腹痛。)
陰市二穴:(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陽明胃。主:寒疝下至膝,腰痛,腹中脹滿,痿厥少氣。)
梁丘二穴:(在膝上二寸兩筋間,刺入三分,灸三壯。同上胃上。主:大驚,乳痛,脛苕苕痹,膝不能屈伸。)
箕門二穴:(在魚股上越筋間動應手,陰市內。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太陰脾。主:癃,遺尿,鼠鼷痛,小便難而白。)
白話文:
孔穴主治法第一
維道穴:位於章門穴下五寸三分處(又名外樞)。針刺八分深,灸三壯。主治:嘔吐、咳嗽不止、三焦積水、食慾不振。與帶脈及足少陽膽經相通。
五樞穴:位於帶脈下三寸處。針刺一寸深,灸五壯。主治:男子陰疝(睾丸上移至下腹部);女子赤白帶下、裡急後重、瘛瘲(抽搐)。
居髎穴:位於長平穴下八寸三分,髂骨上凹陷處。針刺八分深,灸三壯。主治:腰痛牽涉至下腹部。
足部左右諸穴百六十九:
陰廉穴:位於恥骨聯合下,氣街穴上二寸處(羊矢亦稱鼠蹊,陰廉位於腹部與大腿交接處)。針刺八分深。主治:婦女不孕或未生育。與足太陰脾經相通。
會陰穴:位於肛門前方、尿道後方,兩陰之間(又名屏翳)。針刺二寸深,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三壯。屬於任脈及衝脈。主治:痹症、排尿困難、陰部諸疾、前後引痛、大小便不通、女子經血不通、男子陰寒。
會陽穴:位於尾骨兩旁(又名利夷)。針刺八分深,灸五壯。主治:腸道寒氣、腹瀉、腸絞痛、便血。
扶承穴:位於臀部下方,股溝橫紋之中(又名肉郄、陰開、皮部)。針刺二寸深,灸三壯。主治:腰脊、臀部、股內側陰部寒痛、大便秘結、小便不利。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通。
五里穴:位於氣街穴下三寸,陰股動脈處(距腹部五寸,故名)。針刺六分深,灸五壯。主治:腹部脹滿、熱邪閉阻導致排尿困難。與足太陰脾經相通。
環跳穴:位於髀樞(股骨大轉子)中央。針刺一寸深,留針二十個呼吸時間,灸十壯。屬於足少陽膽經。主治:髀樞(股骨大轉子)疼痛、腰脅部牽涉痛、股外側肌肉抽搐、脛部疼痛、屈伸不利、感覺麻木。
殷門穴:位於肉郄穴下六寸處。針刺五分深,灸三壯。主治:腰痛,俯卧可緩解,仰卧則加劇。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通。
風市穴:根據《千金要方》記載:令病人直立,垂臂,十指併攏按於大腿上,手指尖所指處即是風市穴。灸一百壯,輕者不可少於一百壯,重者可灸至五百或六百壯,勿一次灸完,分三次灸為佳。此乃治療腳氣的重要穴位。
伏兔穴:位於膝蓋上六寸,肌肉隆起處。禁針灸。屬於足陽明胃經,無明確主治。
髀關穴:位於膝蓋上方,伏兔穴後方交界處。針刺六分深,灸三壯。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膝關節寒痹、感覺麻木、痿弱、屈伸不利。
中瀆穴:位於大腿外側,膝蓋上方五寸,肌肉間凹陷處。針刺五分深,灸五壯。屬於足少陽膽經。主治:寒邪入侵肌肉間,導致疼痛,上下傳導,或出現痹症、感覺麻木。
陰包穴:位於膝蓋上方四寸,股內側兩筋之間。針刺六分深,灸三壯。屬於足厥陰肝經。主治:腰痛、下腹部疼痛。
陰市穴:位於膝蓋上方三寸處(又名陰鼎)。針刺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三壯。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寒疝疼痛下至膝蓋、腰痛、腹部脹滿、痿證、氣虛。
梁丘穴:位於膝蓋上方二寸,兩筋之間。針刺三分深,灸三壯。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驚恐、乳房疼痛、脛部痹痛、膝關節屈伸不利。
箕門穴:位於恥骨聯合上方,大腿內側肌肉間,按壓有動感,在陰市穴內側。針刺三分深,灸三壯。屬於足太陰脾經。主治:小便不利、遺尿、鼠蹊部疼痛、排尿困難且尿液渾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