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二 (17)
卷第二 (17)
1. 孔穴主治法第一
氣街二穴:(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腹中有大氣,私使,女子月水不利,腹脹,陰腫,乳難,腰痛,陰痿,兩丸騫,痛,婦人無子。)
四行左右十四穴:
期門二穴:(肝募也。在第二肋端,不容旁各一寸五分上,直兩乳,去巨闕各三寸五分,舉臂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主:息奔,脅下氣上下,胸中有熱,喑不能言,婦人產余疾;食不下,眩目,足寒,心切痛。足太陰脾,又足厥陰肝。)
日月二穴:(膽募也,在期門下五分。刺入七分,灸五壯。足少陽膽,足太陰脾。主: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
腸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去中管各三寸五分,刺入七分,灸五壯。主: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腸中痛。)
大橫二穴:(在腸哀下三寸,直臍旁,刺入七分,灸五壯。主:大風,逆,多寒,善悲也。足太陰脾。)
腸結二穴:(一名腸屈。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刺入七分,灸五壯。足太陰脾,又足厥陰肝。主:繞臍痛,搶心,膝寒,注利。)
府舍二穴:(在腸結下三寸。刺入七分,灸五壯。主:疝瘕,髀中痛,循脅上下,搶心,腹滿積聚,厥逆霍亂。足太陰脾。)
衡門二穴:(一名慈宮,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中。刺入七分,灸五壯。足太陰脾。主:寒氣腹滿,癃,淫濼身熱,腹中積痛,產腹乳難,子上衝心,陰疝。)
側脅部左右二十穴:
大包二穴:(脈出腋下三寸。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三壯。足太陰脾。主:胸脅痛,身寒,虛則百節皆縱。)
輒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刺入六分,灸三壯。足少陽膽,手厥陰心主。主:胸中暴滿,不得臥,喘息。)
天池二穴:(一名天會。在乳復一寸,脅下三寸,著脅直脅撅肋間。刺入七分,灸三壯。手厥陰心主,又足少陽膽。主:寒熱,膺滿,瘻,頸,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胸中有音,喉中鳴。)
淵腋二穴:(一名泉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刺入三分,不灸。足少陽膽。主:胸滿,馬力,臂不舉。)
章門二穴:(脾募也。一名長平,一名脅廓。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側臥伸下足,屈上足,舉臂取之。刺入八分,灸三壯。主:腹中腸鳴,食不化,脅痛,口乾,胸滿喘息,心痛腰痛,身黃,四肢懈惰,石水,馬力腫。足少陽膽府。又足厥陰肝。)
京門二穴:(腎募也。一名氣府,一名氣輸。在監骨腰中季肋本俠脊。注云:穴當十一椎,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腰痛,寒熱,腹䐜脹,引背脊反折,水道不通,尿黃,洞泄。)
帶脈二穴:(在季肋端下一寸八分,刺入六分,灸五壯。主:婦人少腹堅痛,月水不通。)
白話文:
孔穴主治法第一
氣街穴:位於歸來穴下方、鼠蹊部上方一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主要治療:腹中脹滿,遺精,女性月經不調、腹脹、陰部腫脹、乳房脹痛、腰痛、陽痿、睪丸腫痛,以及婦女不孕。
四行穴(左右各十四穴):
期門穴:肝經的募穴,位於第二肋骨前端,不容穴旁各一寸五分,在兩乳之間,距巨闕穴各三寸五分,舉起手臂取穴。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主要治療:呼吸急促,脅肋部氣體上下竄動,胸部發熱,聲音嘶啞不能言語,產後疾病;食慾不振,頭暈目眩,足部冰冷,心痛。屬於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
日月穴:膽經的募穴,位於期門穴下方五分處。針刺深度七分,灸五壯。屬於足少陽膽經和足太陰脾經。主要治療:長吁短嘆、容易悲傷,小腹發熱,想走動,唾液分泌過多,言語不清,四肢不聽使喚。
腸哀穴:位於日月穴下方一寸五分,距中脘穴各三寸五分。針刺深度七分,灸五壯。主要治療:排便帶膿血,腹部寒冷,食物消化不良,腸道疼痛。
大橫穴:位於腸哀穴下方三寸,在臍旁。針刺深度七分,灸五壯。主要治療:大風病,嘔逆,畏寒,容易悲傷。屬於足太陰脾經。
腸結穴:又名腸屈穴,位於大橫穴下方一寸三分。針刺深度七分,灸五壯。屬於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主要治療:繞臍疼痛,心慌,膝蓋冰冷,腹瀉。
府舍穴:位於腸結穴下方三寸。針刺深度七分,灸五壯。主要治療:疝氣,大腿內側疼痛,脅肋部疼痛向上向下蔓延,心慌,腹部脹滿積聚,厥逆霍亂。屬於足太陰脾經。
衡門穴:又名慈宮穴,位於大橫穴外側五寸,在府舍穴下方,橫骨兩端的中間。針刺深度七分,灸五壯。屬於足太陰脾經。主要治療:腹部寒冷脹滿,小便不利,陰部潮濕伴發熱,腹部積聚疼痛,產後腹痛乳汁不通,胃氣上逆,陰疝。
側脅部穴(左右各二十穴):
大包穴:脈絡從腋下三寸處經過。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足太陰脾經。主要治療:胸脅疼痛,畏寒,虛弱則全身關節疼痛。
輒筋穴:位於腋下三寸處,向前一寸,在脅肋部。針刺深度六分,灸三壯。屬於足少陽膽經和手厥陰心經。主要治療:胸部突然脹滿,不能平臥,呼吸困難。
天池穴:又名天會穴,位於乳頭正下方一寸,脅肋下三寸,在脅肋骨之間。針刺深度七分,灸三壯。屬於手厥陰心經和足少陽膽經。主要治療:寒熱交替,胸部脹滿,瘻管,頸部腫痛,四肢不能抬舉,腋下腫脹,氣逆,胸中有聲音,喉嚨有聲音。
淵腋穴:又名泉腋穴,位於腋下三寸凹陷處,舉起手臂才能找到。針刺深度三分,不灸。屬於足少陽膽經。主要治療:胸部脹滿,疲勞,手臂不能抬舉。
章門穴:脾經的募穴,又名長平穴、脅廓穴,位於大橫穴外側,與臍在同一垂直線上,在季肋部。側臥,伸直下肢,屈起上肢,舉起手臂取穴。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主要治療:腹部腸鳴,消化不良,脅肋疼痛,口乾,胸悶氣喘,心痛、腰痛,黃疸,四肢乏力,尿路結石,疲勞腫脹。屬於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
京門穴:腎經的募穴,又名氣府穴、氣輸穴,位於髂嵴(腰部骨骼突出處)與第十一椎骨之間。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主要治療:腰痛,寒熱,腹部脹滿,背部疼痛牽扯到脊柱,尿路不通,尿黃,腹瀉。
帶脈穴:位於季肋部下方一寸八分處。針刺深度六分,灸五壯。主要治療:女性少腹堅硬疼痛,月經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