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二 (16)
卷第二 (16)
1. 孔穴主治法第一
高曲二穴:(在石關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大腹積聚,時切痛也。)
肓輸二穴:(在高曲下一寸,直臍旁五分。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大腹寒中,大便乾,腸中切痛。)
中注二穴:(在肓輸下五分。刺入一分,灸五壯。衝脈,又足少陰腎。主:少腹有熱,大小便難。)
四滿二穴:(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臍下積,疝瘕,胞中有血。腸澼切,振寒,大腸(腹)石水也。)
氣穴二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在四滿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腹中痛,月水不通,奔泄,氣上下引腰脊痛也。)
大赫二穴:(一名陰關,一名陰維。在氣穴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男子精溢,陰上縮,女子赤淫。)
橫骨二穴:(一名下極,在大赫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小腹滿,尿難,陰下瘲。)
三行左右二十四穴:
不容二穴:(在幽門旁各一寸五分。刺入五分,灸五壯。足陽明胃。主:嘔血,肩息,脅下痛,口乾,心痛與背相引,不可咳,咳則引腎痛矣。)
承滿二穴:(在不容下一寸,去上管各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主:脅下痛,腹鳴相追,不可傾側,肩息,唾血。)
梁門二穴:(在承滿下一寸,去中管各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主:脅下積氣結痛也。)
關明二穴:(在梁門下,太一上,去建里各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主:身腫、重,遺尿,善滿,積氣,腹鳴卒痛,泄,不欲食。)
太一二穴:(在梁門下一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腑。主:狂,癲疾,吐舌。)
滑肉門二穴:(在太一下一寸,去水分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主:狂,癇,癲疾,吐舌。)
天樞二穴:(大腸募也,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去肓輸一分五分,俠臍兩旁各二寸陷者中。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主:疝繞臍而痛,時上衝心。女子胞絡中痛,惡血,月水不休止。腹脹腸鳴,氣上,食不化,不嗜食,身重。足陽明胃。)
外陵二穴:(在天樞下,大巨上。刺入八分,灸五壯。同上胃。主:腸中盡痛也。)
大巨二穴:(一名液門。在長溪下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上胃。主:腹滿痛,善煩,小便難,頹疝,偏枯,四肢不用,善驚。)
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刺入二寸半,灸五壯。同上胃。主:少腹脹滿,痛引陰中,月水至腰背中痛,三焦約,大小便不通。)
歸來二穴:(一名溪穴。在水道下二寸,注云:有本:俠曲骨相去五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上胃。主:少腹痛,奔豚,卵上入引莖中痛,女子陰寒。)
白話文:
孔穴主治法第一
高曲穴:位於石關穴下約一寸處,針刺入約一寸深,艾灸五壯。此穴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衝脈,主治大腹脹滿積聚,時常感到劇烈疼痛。
肓輸穴:位於高曲穴下約一寸,距離肚臍旁約五分處。針刺入約一寸深,艾灸五壯。此穴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衝脈,主治腹部寒冷疼痛,大便乾燥,腸道劇烈疼痛。
中注穴:位於肓輸穴下約五分處。針刺入約一分深,艾灸五壯。此穴屬於衝脈和足少陰腎經,主治下腹部有熱感,大小便困難。
四滿穴:(又名髓府)位於中注穴下約一寸處。針刺入約一寸深,艾灸五壯。此穴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衝脈,主治臍下腫塊積聚、疝氣、胞中有瘀血、腸絞痛、寒戰、大腸結石或腹水。
氣穴:(又名胞門、子戶)位於四滿穴下約一寸處。針刺入約一寸深,艾灸五壯。此穴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衝脈,主治腹部疼痛、月經不通、陰道出血不止、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腰脊疼痛。
大赫穴:(又名陰關、陰維)位於氣穴下約一寸處。針刺入約一寸深,艾灸五壯。此穴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衝脈,主治男性遺精、陰莖縮小、女性陰道出血過多。
橫骨穴:(又名下極)位於大赫穴下約一寸處。針刺入約一寸深,艾灸五壯。此穴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衝脈,主治下腹部脹滿、排尿困難、陰部痙攣。
不容穴:位於幽門穴旁各約一寸五分處。針刺入約五分深,艾灸五壯。此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嘔血、肩部疼痛、脅肋下疼痛、口乾、心痛並牽涉到背部、咳嗽受限(咳嗽會導致腎臟疼痛)。
承滿穴:位於不容穴下約一寸,距離上腹部正中線各約二寸處。針刺入約八分深,艾灸五壯。此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脅肋下疼痛、腹部持續鳴響、身體無法側臥、肩部疼痛、吐血。
梁門穴:位於承滿穴下約一寸,距離腹部正中線各約二寸處。針刺入約八分深,艾灸五壯。此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脅肋下氣滯積聚疼痛。
關明穴:位於梁門穴下方,太一穴上方,距離建里穴各約二寸處。針刺入約八分深,艾灸五壯。此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全身水腫、身體沉重、尿失禁、腹部經常脹滿、氣滯積聚、腹部突然劇烈疼痛、腹瀉、食欲不振。
太一穴:位於梁門穴下約一寸處。針刺入約八分深,艾灸五壯。此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狂躁、癲癇、吐舌。
滑肉門穴:位於太一穴下約一寸,距離水分穴約二寸處。針刺入約八分深,艾灸五壯。此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狂躁、癲癇、吐舌。
天樞穴:(大腸募穴,又名長溪、谷門)位於肓輸穴下約一分五分處,在肚臍兩旁各約二寸凹陷處。針刺入約五分深,留針七呼(約七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主治疝氣導致臍周疼痛並向上衝到心口,婦女胞絡疼痛、惡露不止、月經不斷、腹部脹滿、腸鳴、氣逆、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身體沉重。此穴屬於足陽明胃經。
外陵穴:位於天樞穴下方,大巨穴上方。針刺入約八分深,艾灸五壯。此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腸道劇烈疼痛。
大巨穴:(又名液門)位於天樞穴(長溪穴)下約二寸處。針刺入約八分深,艾灸五壯。此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腹部脹滿疼痛、煩躁不安、排尿困難、疝氣、半身不遂、四肢無力、容易驚恐。
水道穴:位於大巨穴下約三寸處。針刺入約二寸半深,艾灸五壯。此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下腹部脹滿疼痛並牽涉到陰部、月經期腰背疼痛、三焦氣機阻滯、大小便不通。
歸來穴:(又名溪穴)位於水道穴下約二寸處(另有記載:位於曲骨穴旁約五寸處)。針刺入約八分深,艾灸五壯。此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下腹部疼痛、奔豚氣、睾丸疼痛並向上牽涉到陰莖、女性陰部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