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二 (15)
卷第二 (15)
1. 孔穴主治法第一
建里一穴:(在中管下一寸,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五壯。主:心痛上搶心,不欲食,支痛斥膈也。注云:斥,齒亦反,推也。)
下管一穴:(在建里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五壯。任脈。主:食欲不化,入腸還出。注云:六腑水氣使穀不化,故令食還出。)
水分一穴:(在下管下,臍上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主:痙,脊強,裡急,腹中拘痛。任脈。)
臍中一穴:(禁不可刺,刺之使人臍中惡瘍潰,矢出者死。灸三壯。任脈。主:疝,繞臍痛,沖胸不得息,水,腹大滿,腹中常鳴,時上衝心。)
陰交一穴:(一名少因,一名橫戶。在臍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五壯。任脈,又衝脈。主:驚不得眠,善齘,水氣上下,五臟遊氣,手足拘攣,陰疝。女子月水不下,上氣,腹䐜堅痛。男子兩丸騫,水脹,水氣行皮中矣。)
氣海一穴:(一名脖胦注云:胦,臍也。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半。刺入一寸二分,灸五壯。任脈。主:小腹疝氣遊行五臟,腹中切痛,臥善驚,仰腹取之。)
石門一穴:(三焦募也。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刺入五分,灸三壯。主:臍疝,繞臍腹中切痛,水腹脹,氣癃,小便黃,氣滿。女子禁不灸刺。足少陰腎。)
關元一穴:(小腸募也。一名汋門。在臍下三寸,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七壯。又任脈,足太陰脾。主:氣癃,尿黃,女子絕孕,衃血在內不下,轉胞不得尿,少腹滿;石水,痛引脅下脹,頭眩痛,身背熱,奔豚,寒氣入少腹,時欲嘔,尿血,小便數,腰背痛,暴疝痛。)
中極一穴:(膀胱募也。一名氣原,一名玉泉。在臍下四寸。刺入三寸,留七呼,灸三壯。主:女子禁中。注云:禁中,謂不得合陰陽也。腹熱痛,丈夫失精,婦人子門不端,小腹苦寒,陰癢痛。奔豚上搶心,飢不能食,腹脹,經閉不通,絕子,內不足。)
曲骨一穴:(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陰毛際陷者中。刺入一寸半,灸三壯。足厥陰肝,又任脈。主:小腹脹血(而)癃,小便難,水脹,尿出少,婦人下赤白淫,絕嗣,陰中干痛,惡合陰陽。)
二行左右二十二穴:
幽門二穴:(一名上門,在巨闕旁半寸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五壯。又衝脈。主:胸背相引痛,心下溷溷,善噦支滿,好唾。女子心疝,逆氣,吐,食不下。)
通谷二穴:(在幽門下一寸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失欠,口噼喎不端,食飲喜嘔,不能言。)
陰都二穴:(一名食宮,在通谷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身寒熱,瘧,心滿氣逆。)
石關二穴:(在陰都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主:痙,脊強,口不可開,多唾,大便難。婦人子臟中有惡血,內逆滿痛。)
白話文:
孔穴主治法第一
建里穴:位於中管穴下約一寸處,針刺深度約五分,留針時間為十個呼吸,灸五壯。主治:心痛劇烈,胸口悶痛,食慾不振,胸膈脹痛。注:斥,與「推」字同義。
下管穴:位於建里穴下約一寸處,針刺深度約五分,灸五壯。位於任脈。主治:消化不良,吃下去的食物又吐出來。注:六腑水氣導致穀物無法消化,所以食物會吐出來。
水分穴:位於下管穴下方,肚臍上方約一寸處。針刺深度約一寸,灸五壯。主治:痙攣,脊背強直,裡急後重,腹部絞痛。位於任脈。
臍中穴:禁針,針刺會導致臍部潰瘍,膿血外流,甚至危及生命。灸三壯。位於任脈。主治:疝氣,繞臍疼痛,胸悶氣短,水腫,腹部脹滿,腸鳴,心悸。
陰交穴:又名少因、橫戶。位於肚臍下方約一寸處。針刺深度約五分,灸五壯。位於任脈及衝脈。主治:驚恐不安、失眠,牙關緊閉,水腫,五臟氣滯,手足拘攣,陰疝。婦女月經不調,胸悶,腹部脹痛堅硬。男性睾丸腫脹,水腫,水氣遍佈皮膚。
氣海穴:又名脖胦(胦即肚臍)、下肓。位於肚臍下方約一寸半處。針刺深度約一寸二分,灸五壯。位於任脈。主治:小腹疝氣遊走全身,腹部劇烈疼痛,臥床時容易驚恐,仰臥位取穴。
石門穴:為三焦募穴。又名利機、精露、丹田、命門。位於肚臍下方約二寸處。針刺深度約五分,灸三壯。主治:臍疝,繞臍腹痛,水腫,氣滯,小便發黃,氣脹。婦女禁針灸。位於足少陰腎經。
關元穴:為小腸募穴。又名汋門。位於肚臍下方約三寸處,針刺深度約二寸,留針時間為七個呼吸,灸七壯。位於任脈及足太陰脾經。主治:氣滯,尿黃,婦女不孕,經血瘀滯,孕婦尿閉,小腹脹滿;石淋(尿路結石),疼痛牽涉脅肋,頭暈頭痛,背部發熱,奔豚(心悸氣短),寒邪入侵小腹,噁心嘔吐,血尿,頻尿,腰背痛,突然發作的疝氣痛。
中極穴:為膀胱募穴。又名氣原、玉泉。位於肚臍下方約四寸處。針刺深度約三寸,留針時間為七個呼吸,灸三壯。主治:婦女禁針灸(指性交)。注:禁中,指不得行房事。腹部熱痛,男性遺精,女性陰道異常,小腹寒冷,陰部瘙癢疼痛。奔豚上衝心,飢餓卻不能進食,腹部脹滿,月經閉止,不孕,體內虛弱。
曲骨穴:位於恥骨聯合上緣,中極穴下約一寸,陰毛際凹陷處。針刺深度約一寸半,灸三壯。位於足厥陰肝經及任脈。主治:小腹瘀血,小便困難,水腫,尿少,婦女白帶異常,不孕,陰部疼痛,性交困難。
二行左右共二十二穴:
幽門穴(雙穴):又名上門,位於巨闕穴旁約半寸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約五分,灸五壯。位於衝脈。主治:胸背疼痛,心窩部不適,呃逆,胸悶,流涎。婦女心絞痛,逆氣,嘔吐,食慾不振。
通谷穴(雙穴):位於幽門穴下約一寸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約五分,灸五壯。位於足少陰腎經及衝脈。主治:張口困難,口角歪斜,飲食易嘔吐,言語不清。
陰都穴(雙穴):又名食宮,位於通谷穴下約一寸處。針刺深度約五分,灸五壯。位於足少陰腎經及衝脈。主治:寒熱交替,瘧疾,胸悶,氣逆。
石關穴(雙穴):位於陰都穴下約一寸處。針刺深度約一寸,灸五壯。主治:痙攣,脊背強直,張口困難,流涎,便秘。婦女子宮內瘀血,腹痛脹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