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二 (14)
卷第二 (14)
1. 孔穴主治法第一
屋翳二穴:(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同上胃。主:身腫皮痛不可近衣,淫濼苛獲則久不仁也。)
膺(於陵反)窗二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壯。同上胃。主:胸脅腫痛,乳癰,寒熱短氣,臥不得安也。)
乳中二穴:(此穴居處當乳中央,故曰之禁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蝕瘡,瘡中有膿血清汁者可治,瘡中有息肉若蝕瘡者,死。同前胃。)
乳根二穴:(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同前胃。主:胸下滿痛,癰腫,乳癰,淒索寒熱,痛不可按搔。)
四行左右十二穴:
雲門二穴:(在巨骨下氣戶兩旁各二寸陷者中,舉臂取之。注云:巨骨謂是缺盆下畔橫大骨也。刺七分,灸五壯。主:喉痹,胸中暴逆,咳逆喘,胸中熱,心腹痛。足太陰𬋖。)
中府二穴:(肺募也。一名膺中輸。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五壯。同上,又手太陰肺。主:咳,胸中痛,惡凊,多唾,肩背風,汗出,面腹腫,喉痹,肩息肺脹,皮膚,骨痛。)
周榮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主:胸脅蘓滿,不得俯仰,飲食不下,咳唾凍膿穢濁也。同上。)
胸鄉二穴:(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太陰脾。主:胸脅蘓滿,卻引背痛,臥不得輸側。)
天溪二穴:(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同上。主:胸中滿痛,乳腫,賁癰,咳逆上氣,喉鳴。)
食竇二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舉臂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太陰脾。主:胸脅蘓滿,膈間雷鳴,常有水聲。)
腹部諸穴七十四:
一行從鳩尾直下至曲骨十四穴:
鳩尾一穴:(一名尾翳,一名𩩲骭,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有無鳩尾者,當從臆前骨歧下一寸為鳩尾骨,骨下更取五分為鳩尾穴,禁灸刺。任脈。主:心中寒,脹滿不得息,唾血,血痂,胸中痛,心腹痛,心背相引而痛,食不下。)
巨闕一穴:(心募也。在鳩尾穴下五分,去鳩尾骨端一寸。灸五壯,刺入六分,留七呼。任脈。主:心痛煩心,熱病,胸痛,腹滿,瘛瘲,唾血,霍亂,妄言,狐疝,驚悸,少氣,嘔吐。)
上脘一穴:(在巨闕下一寸。刺入八分,灸五壯。主:胃脘中傷,飽食不化,五臟腸脹,心腹滿,胸脅蘓盛,嘔血,頭眩痛,身熱汗不出,心痛有三蟲,多涎,不得反側。)
中脘一穴:(一名太倉,胃募也。在上管下一寸,居蔽骨臍中。刺入一寸二分,灸七壯。主:脹不通,痙,大堅霍亂,出泄不能自知,脅下痛,食不化,頭熱,衄,目黃,振寒,噫,煩滿,積聚,腹脹,心痛,沖疝,死不知人,心腸痛,上下行痛,大便難,尿黃赤病。足陽明胃,又手太陽小腸腑穴,又手少陽三焦。)
白話文:
孔穴主治法第一
屋翳穴:位於胸骨下端,往下1.6寸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深度0.4寸,灸5壯。與胃經相通。主治:全身浮腫、皮膚疼痛難以穿衣,以及長期麻木不仁的症狀。
膺窗穴:位於屋翳穴往下1.6寸凹陷處。針刺深度0.4寸,灸5壯。與胃經相通。主治:胸脅腫痛、乳癰、寒熱、氣短、臥不安。
乳中穴:位於乳房中央,禁忌灸治。若因灸治不幸造成潰瘍,且潰瘍內有膿血清液者可治療;若潰瘍內有息肉或壞死組織,則危及生命。與胃經相通。
乳根穴:位於乳房下方1.6寸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深度0.4寸,灸5壯。與胃經相通。主治:胸部以下脹滿疼痛、癰腫、乳癰、寒熱、疼痛難以觸摸搔抓。
雲門穴:位於鎖骨下,氣戶穴旁開2寸凹陷處,舉臂取穴。(注:巨骨指鎖骨下端橫向的大骨。)針刺深度0.7寸,灸5壯。主治:喉嚨阻塞、胸部突然劇痛、咳嗽氣喘、胸悶熱、心腹疼痛,以及足太陰脾經相關疾病。
中府穴:肺募穴,又名膺中輸。位於雲門穴下1寸,乳房上方第三肋間動脈搏動處凹陷處。針刺深度0.3寸,留針5次呼吸,灸5壯。與肺經、手太陰肺經相通。主治:咳嗽、胸痛、怕冷、唾液增多、肩背疼痛、出汗、面部腹部浮腫、喉嚨阻塞、肩部呼吸困難、肺脹、皮膚骨骼疼痛。
周榮穴:位於中府穴下1.6寸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深度0.4寸,灸5壯。主治:胸脅脹滿、無法俯仰、飲食不進、咳嗽咳出凍痰膿穢。
胸鄉穴:位於周榮穴下1.6寸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深度0.4寸,灸5壯。與足太陰脾經相通。主治:胸脅脹滿,牽扯背部疼痛,臥床時無法側臥。
天溪穴:位於胸鄉穴下1.6寸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深度0.4寸,灸5壯。主治:胸部脹滿疼痛、乳房腫脹、乳癰、咳嗽氣喘、喉嚨鳴聲。
食竇穴:位於天溪穴下1.6寸凹陷處,舉臂取穴。針刺深度0.4寸,灸5壯。與足太陰脾經相通。主治:胸脅脹滿、膈肌處有雷鳴聲,經常有水聲。
鳩尾穴:又名尾翳、𩩲骭。位於胸骨下端,劍突下0.5寸處。若無鳩尾骨,則從胸骨下端骨骼分叉處往下1寸處,再往下0.5寸取穴。禁針灸。位於任脈。主治:心寒、脹滿氣短、吐血、血塊、胸痛、心腹痛、心背部牽引疼痛、飲食不進。
巨闕穴:心募穴。位於鳩尾穴下0.5寸,距鳩尾骨端1寸處。灸5壯,針刺深度0.6寸,留針7次呼吸。位於任脈。主治:心痛、煩躁不安、發熱、胸痛、腹脹、痙攣、吐血、霍亂、胡言亂語、狐疝、驚悸、氣短、嘔吐。
上脘穴:位於巨闕穴下1寸。針刺深度0.8寸,灸5壯。主治:胃脘部損傷、飽食不消化、五臟腸脹、心腹脹滿、胸脅脹滿、嘔血、頭暈頭痛、發熱不出汗、心痛伴有蟲症、唾液增多、無法翻身。
中脘穴:又名太倉,胃募穴。位於上脘穴下1寸,位於胸骨下端與肚臍之間。針刺深度1.2寸,灸7壯。主治:脹氣不通、痙攣、霍亂、腹瀉、脅下疼痛、消化不良、頭熱、鼻出血、黃疸、畏寒、呃逆、煩躁脹滿、積聚、腹脹、心痛、疝氣、昏迷、心腸疼痛、上下腹部疼痛、便秘、尿黃赤。與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