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三十 (14)
卷第三十 (14)
1. 五肉部第三
鰺,崔禹云:味甘溫無毒,主下利明目安心神,貌似鮻而皮中有白垢,尾白刺連逆連逆者也。頭中有石,江南人呼曰石首魚者是也。(和名阿知。)
鮭,崔禹云:味鹹,大溫,無毒,主止下利,益氣力,其子似莓赤光。一名年魚。春生而年中死,故名之。療風痹為驗。(和名佐介。)
鱒,《七卷經》云:味酸,熱,多食發瘡。《字林》云:赤目魚也。此魚似螘而小也。(今按:損害物。和名未須。)
蠡魚,《本草》云:味甘,寒,無毒,主濕痹、面目浮腫,下大水五痔,有瘡者不可食,令瘢白。一名鮦魚。《陶景注》云:今作鱧字,舊言是公蠣蛇所變。崔禹云:補中明目,食鱧肝而勿飲水,生蛇子故也。(今按:損害物。和名波牟。)
王餘魚,《七卷經》云:食之無損益。郭璞云:王餘比目同,雖有二片,其實一魚也。不比行者,名為王餘也;比行者,名為比目也。《搜神記》云:昔越王為膾割魚而未切,墮半於海中化魚名王餘也。(和名加禮比。)
烏賊魚,《本草》云:味鹹,微溫,無毒,主療女子漏下、赤經、白汁,血閉,陰蝕腫痛,寒熱嘓瘕,無子,驚氣入腹,腹痛環臍,陰中寒腫。《陶景注》云:鵯鳥所化,今其口腳俱存。《拾遺》云:昔秦王東遊棄算袋於海,化為此魚。其狀似算袋,兩帶極長,墨猶在腹中也。
孟詵云:食之少,有益髓。《養生要集》云:味鹹,溫,食之無損益。崔禹云:味鹹,生大冷,干,小溫,無毒,主鬼氣入腹,絞痛積聚。南海多垂矴而浮烏,鳥翔來見之為死即喙,因驚卷捕以殺之,故名曰烏賊。為海神之吏。(和名伊加。)
海鼠,崔禹云:味鹹,大冷,無毒,主補腎氣,去百節風,貌似馬蛭,而大者長五六尺,小者一二尺,體上小角連數十枚如革囊而䖱縮𦞜臌𦞜臌者是也。乾者,溫,主下利,生毛髮,黃疸疲瘦。其腸尤療痔為驗。《七卷經》云:食無損益,有內癉者,食此生者有利。(和名古。)
海月,崔禹云:味辛,大冷,無毒,主利大小腸(腹),除關格、黃疸、消渴,貌似月在海中,故以名之。又有凝月,味鹹苦冷,主黃疸消渴,似海月在海中,煮時即凝,故以名之。一名水母。(和名久良介。)
海蛸,崔禹云:味鹹溫,無毒,主虛勞內損諸不足及下利,補中,安五臟。又大者長一二丈,名海肌子;小者長尺余寸,名海蛸子,江東呼曰觸妾子。《七卷經》云:味辛,平,生冷,干溫,人有內癉者,食此生者有利。(和名多古。)
蝙⿰虫亞,《七卷經》云:味甘,微寒,食之無損益。或云補中去煩熱,狀如大蚯,生海邊池泥中,甚似大𧵅也。湖往後,人視其穴掘取之,以蘆刀挫之,去其腹中土沙,以豉鹽醬□食美。(和名委。)
白話文:
五肉部第三
鰺魚:味道甘甜溫和,無毒,能治療腹瀉、明目、安心寧神。外形像鮻魚,但魚皮內有白色垢狀物,尾部白色,魚刺逆向排列。頭部有石頭,江南人稱之為石首魚。(日文名:阿知)
鮭魚:味道鹹,性溫,無毒,能止瀉,增強體力,魚卵呈紅色,像莓果一樣。又名年魚,春天出生,年中死亡,因此得名。治療風濕痺痛效果顯著。(日文名:佐介)
鱒魚:《七卷經》記載:味道酸,性熱,多吃會長瘡。《字林》記載:是紅眼魚。這種魚像螞蟻但更小。(今按:有害之物。日文名:未須)
鱧魚:《本草》記載:味道甘甜,性寒,無毒,能治療濕痺、面部浮腫、嚴重水腫、五痔(肛門疾病),有瘡的人不能食用,會使瘡疤變白。又名鮦魚。《陶弘景註》記載:現在寫作鱧字,古人說這是公蠣蛇變成的。崔禹錫說:能補益身體、明目,吃鱧魚肝但不要喝水,因為它是生蛇所化。(今按:有害之物。日文名:波牟)
比目魚:《七卷經》記載:食用無益無害。郭璞說:比目魚和王餘魚相同,雖然有兩片,其實是一條魚。不互相依偎的叫王餘魚;互相依偎的叫比目魚。《搜神記》記載:以前越王做魚膾時,把魚切到一半掉到海里,化成魚,叫做王餘魚。(日文名:加禮比)
烏賊魚:《本草》記載:味道鹹,微溫,無毒,能治療婦女帶下病、赤白帶、閉經、陰部潰瘍腫痛、寒熱交加、腹部絞痛、不孕、驚嚇導致腹痛、陰部腫痛等。《陶弘景註》記載:是鵯鳥變成的,現在它的嘴和腳都還存在。《拾遺記》記載:以前秦王東遊時,把算盤袋丟到海里,化成這種魚。形狀像算盤袋,兩邊的帶子很長,墨汁還在肚子裡。
孟詵說:少量食用,能益精髓。《養生要集》記載:味道鹹,性溫,食用無益無害。崔禹錫說:味道鹹,生的性大寒,曬乾後性微溫,無毒,能治療鬼氣入腹、絞痛積聚。南海有很多垂下的繩子浮在水上,鳥兒飛來看見就死了,然後被烏賊捕食殺死,所以叫做烏賊。是海神屬下的官吏。(日文名:伊加)
海鼠:崔禹錫說:味道鹹,性大寒,無毒,能補腎氣,治療風濕痺痛,外形像水蛭,大的長五六尺,小的長一二尺,身體上有許多小角,像皮革囊一樣收縮膨脹。(乾品性溫,能治療腹瀉,促進毛髮生長,治療黃疸和消瘦。腸子尤其能治療痔瘡。《七卷經》記載:食用無益無害,有內傷的人,吃生的有利。(日文名:古)
海月:崔禹錫說:味道辛辣,性大寒,無毒,能通利大小腸,治療關格(腸梗阻)、黃疸、消渴,外形像海中的月亮,因此得名。還有一種凝月,味道鹹苦,性寒,能治療黃疸、消渴,像海中的月亮,煮的時候會凝固,因此得名。又名水母。(日文名:久良介)
海蛸:崔禹錫說:味道鹹,性溫,無毒,能治療虛勞內損、各種不足、腹瀉,補益身體,安定五臟。大的長一二丈,叫海肌子;小的長一尺多,叫海蛸子,江東地區叫觸妾子。《七卷經》記載:味道辛辣,性平,生的性寒,曬乾後性溫,有內傷的人,吃生的有利。(日文名:多古)
海蚯蚓:《七卷經》記載:味道甘甜,微寒,食用無益無害。有人說能補益身體,去除煩熱,外形像大蚯蚓,生長在海邊池塘的泥土中,很像大蟲。湖水退後,人們看見它的洞穴就挖掘出來,用蘆刀刮掉腹中的泥沙,用醬油鹽巴醃製食用,味道鮮美。(日文名: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