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三十 (13)
卷第三十 (13)
1. 五肉部第三
《蘇敬注》云:骨灰主陰蝕哽不出,血主小兒丹腫,皮主丹隱疹,腦主諸癇,腸主小兒肥瘡。《拾遺》云:肉主安胎,胎動,壞妊身腫。煮食之,破冷氣,痃癖,氣塊。從脊當中數至尾,無大小皆有三十六鱗。《七卷經》云:鯉魚,平,補中。又鮜(胡鬥反。野王云是鯉魚也。
)又𩸄(下瓦反。《說文》:鯉也。)又𪓟(音慶。《廣雅》云:大鯉也。)崔禹云:鯉、溫、無毒、主腳氣忤疾,益氣力。孟詵云:天行病後不可食,再發即死。又砂石中者毒多,在腦髓中,不可食其頭。又,每斷其脊上兩筋及脊內黑血。此是毒故也。朱思簡曰:白頭者,不可食交蔥桂,食之令人惡病。
馬琬云:妊身食之,令子多瘡。《養性要錄》云:服天門冬勿食鯉魚,病不除。(和名已比)
鯽魚,《本草》云:主諸瘡,燒,以醬汁和塗之。又主腸癰。一名鮒魚。作膾,主久赤白利。《拾遺》云:頭主腥嗽,燒為灰服之。肉主虛羸,熟煮食之。膾主赤白利及五痔。《七卷經》云:味甘溫,多食之發熱。崔禹云:味鹹,大冷,無毒,主心煩悶,補五臟,安中。食鯽膾勿飲水,生蛔蟲。
又勿合豬肉食,成腹中冷澼。孟詵云:作膾食之,斷暴痢。其子調中益肝氣。朱思簡云:合鹿肉生食之筋急。又鯉魚子、鯽魚不可同食之。又不可共酪同食。又沙糖不與鯽魚同食,成甘蟲。又不可共筍食之,使筍不消成食嘓,身不能行步。《養性要集》云:鯽魚不可合豬肝食之。
(和名布奈。)
鮧魚,《本草》云:味甘,無毒,主百病。《陶景注》云:今作臛食之云補。又有鱹魚相似而大,又有鮠魚黃而美,並益人。又有人魚似鯷而有四足,聲如小兒,其膏燃之不消耗。始皇麗山塚中用之,謂之人膏。蘇敬云:鮧魚,一名鮎魚,一名鯷魚。主水浮腫,利小便。崔禹云:鮎魚,溫,主風冷冷痹,赤白下利,虛損不足,令人皮膚肥美,貌似鱒而小,色白,皮中有白垢。大者一二尺,小者七八寸,無鱗,春生夏長,秋衰冬死。
一名𦞙。《食經》云:鯷魚赤且鬢及無鰓,食殺人。(和名阿由。)
鯛,崔禹云:味甘,冷,無毒,主逐水,消水腫,利小便,去痔蟲,破積聚,咳逆上氣,腸主出敗瘡中蟲,利筋骨。貌似鯽而紅鰭堅鱗。(和名多比。)
鱸,崔禹云:味鹹,大溫,無毒,主風痹、瘀、痓,面皰,貌似鯉而鰓大;補中安五臟,可為臛膾。《食經》云:鱸魚為羹,食不利人。又云:鱸肝不可食之,殺人。又云:治鱸魚中毒方:搗絞蘆根汁飲之,良。(和名鬚鬚支。)
鯖,崔禹云:味鹹,大溫,無毒,主血利,補中,安腎氣,貌似鰱,小口尖背蒼,可為鮓,食補中,南人多吃鯖益面色,癲疰人,食鯖臛難瘥。(和名佐波。)
白話文:
五肉部第三
蘇敬的註解說:魚骨灰能治療陰部潰爛、哽咽不下;魚血能治療小兒丹毒腫脹;魚皮能治療丹毒隱疹;魚腦能治療各種癲癇;魚腸能治療小兒肥瘡。《拾遺》記載:魚肉能安胎,治療胎動不安、妊娠水腫。煮熟食用能消除寒氣、痃癖(腹部腫塊)、氣塊。從魚脊椎骨中間數到尾部,無論大小都各有三十六個鱗片。《七卷經》記載:鯉魚性平,能補益中氣。 鮜魚(一種鯉魚)、𩸄魚(一種鯉魚)、𪓟魚(大型鯉魚)都是鯉魚。崔禹說:鯉魚性溫,無毒,能治療腳氣、忤逆之疾,增強體力。孟詵說:天行病(流行病)痊癒後不可食用鯉魚,再次食用會致死。此外,生活在砂石中的鯉魚毒性較大,腦髓中尤其有毒,不可食用魚頭。還要將其脊椎上兩條筋和脊椎內的黑血去除,因為這些是有毒的。朱思簡說:白頭鯉魚不可與蔥、桂同食,否則會令人患病。
馬琬說:孕婦食用鯉魚,會使胎兒多瘡。《養性要錄》記載:服用天門冬時,不要吃鯉魚,否則疾病無法痊癒。
鯽魚,《本草》記載:能治療各種瘡瘍,燒成灰與醬汁混合塗抹。還能治療腸癰(腸子腫脹)。鯽魚又名鮒魚。鯽魚做成生魚片,能治療久患的赤白痢。 《拾遺》記載:鯽魚頭能治療腥臭咳嗽,燒成灰服用。鯽魚肉能治療虛弱消瘦,煮熟食用。鯽魚生魚片能治療赤白痢和五痔(痔瘡)。《七卷經》記載:鯽魚味甘性溫,多吃會發熱。崔禹說:鯽魚味鹹性大寒,無毒,能治療心煩悶,補益五臟,安撫中焦。吃鯽魚生魚片不要喝水,否則會生蛔蟲。也不要與豬肉同食,否則會導致腹部冷痛。孟詵說:鯽魚做成生魚片食用,能治療暴瀉。鯽魚子能調和脾胃,益肝氣。朱思簡說:鯽魚與鹿肉生食,會導致筋急。鯉魚子與鯽魚子不可同食,也不可與酪(乳製品)同食。鯽魚也不可與砂糖同食,否則會生甘蟲。也不可與筍同食,會導致筍無法消化,造成腹脹,無法行走。《養性要集》記載:鯽魚不可與豬肝同食。
鮧魚,《本草》記載:味甘,無毒,能治療百病。《陶景注》記載:現在多做成臛(一種肉羹)食用,能補益身體。還有與鮧魚相似但體型更大的鱹魚,以及黃色美味的鮠魚,都能益人。還有一種人魚,形似鯷魚但有四足,叫聲像嬰兒,其油脂燃燒不盡。秦始皇陵墓中就使用了這種油脂,稱為人膏。蘇敬說:鮧魚又名鮎魚、鯷魚,能治療水腫,利尿。崔禹說:鮎魚性溫,能治療風寒痺痛、赤白痢、虛損不足,使人皮膚光滑細膩,外形像鱒魚但較小,顏色潔白,皮下有白色污垢。大的有一二尺長,小的七八寸長,沒有鱗片,春天出生,夏天生長,秋天衰弱,冬天死亡。
鮧魚又名𦞙魚。《食經》記載:鯷魚顏色發紅,沒有鰓,食用會致死。
鯛魚,崔禹說:味甘性寒,無毒,能治療水腫,利尿,去除痔瘡和寄生蟲,消除積聚,治療咳嗽逆氣,治療腸道潰爛引起的瘡瘍,強健筋骨。外形像鯽魚,但魚鰭呈紅色,鱗片堅硬。
鱸魚,崔禹說:味鹹性大溫,無毒,能治療風痺、瘀血、痃癖(腹部腫塊)、面皰,外形像鯉魚但鰓很大;能補益中氣,安五臟,可以做成臛或生魚片。《食經》記載:鱸魚做成羹,食用不利於健康。又說:鱸魚肝不可食用,會致死。又說:治療鱸魚中毒的方法:搗碎蘆葦根榨汁服用,效果很好。
鯖魚,崔禹說:味鹹性大溫,無毒,能治療血痢,補益中氣,安撫腎氣,外形像鰱魚,嘴巴小,背部尖銳呈青灰色,可以做成鮓(一種醃製魚),食用能補益中氣,南方人多吃鯖魚能使面色紅潤,但癲癇病人食用鯖魚臛難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