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三十 (9)
卷第三十 (9)
1. 五果部第二
孟詵云:食之治腸間水,調中。其子不堪多食,令人猝煩悶。《七卷經》云:味甘,平,可作酒,逐水,利小便。《廣志》云:蒲陶有黃、白、黑三種也。(和名衣美。)
桑椹,《本草》云:蘇敬曰:味甘,寒,無毒,單食主消渴。《七卷經》云:桑椹,《漢武傳》曰:西王母神仙上上藥。有扶桑丹所謂椹也。孟詵云:性微寒,食之補五臟,耳目聰明,利關節,和經脈,通血氣,益精神。(和名久波乃美。)
薯蕷,《本草》云:味甘,溫經,平,無毒,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主頭面遊風、風頭、目眩,下氣,止腰痛,充五臟,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一名山芋,秦楚名玉延,鄭越名土藷。《陶景注》云:食之以充糧。《蘇敬注》云:日乾,搗篩,為粉,食之大美。
崔禹云:食之長肌肉,強陰氣。《七卷經》云:食之益氣力,充五臟。《膳夫經》云:補中強陰,兼名菀云,一名藷𪓹(薯蕷二音)一名延草。《雜要訣》云:一名王芧。(和名也未都伊毛。)
零餘子,《拾遺》云:味甘,溫,無毒,主補虛,強腰背,不飢。蒸食曬乾,功用強於薯蕷,此薯蕷子在葉上生,大者如卵。(和名奴加古。)
蔛,崔禹云:食之厚腸胃,益氣力,止飢。味苦,小甘,無毒,小溫,駐面色,勝於麥豆,燒蒸充糧。(和名止已呂。)
芋,《本草》云:味辛,平,有毒,主寬腸胃,充肌膚,滑中。一名雲芝。《陶景注》云:生則有毒,薟不可食,性滑下石。崔禹云:味鹹,噞小溫,滑中,多食之傷人性命。《神農經》云:不可多食,動宿冷。孟詵云:主寬緩腸胃,去死肌,令脂肉悅澤。《七卷經》云:有毒,能下石。
《列仙傳》云:昔酒客為梁蒸,使民益種芋。後三年當大飢。梁民不飢死,兼名菀云。一名長味,一名談善。《養生要集》云:芋種三年不收成,野芋食之殺人。又云:治野芋中毒方:煮大豆汁冷飲之。又方:土漿飲之。(和名以倍都以毛。)
烏芋,《本草》云:味苦,微寒,無毒。甘,主消渴、痹熱、熱中,益氣。一名藉姑,一名水萍。《陶景注》云:生水田中,葉有椏狀如澤寫,不正似芋。蘇敬云:此草一名槎牙,一名茨菰,主百毒,產後血悶,攻心欲死,產難,胞衣不出,搗汁服一升。《拾遺》云:食之令人肥白。
小者極消,吞之開胃及腸。《千金方》云:下石淋。崔禹云:食之益氣力,主消渴、五淋。煮啖為佳。孟詵云:主消渴,下石淋。吳人好啖之;髮腳氣,癱瘓風,損齒。紫黑色,令人失顏色。《七卷經》云:食之止渴,益氣。《廣雅》云:藉姑亦曰烏芋也。《養生要集》云:味苦,微寒,食之除熱。
白話文:
五果部第二
葡萄:孟詵說:食用能治療腸胃積水,調理脾胃。但其果核不宜多吃,會讓人突然感到煩悶。《七卷經》記載:味道甘甜,性平,可釀酒,能利水,通利小便。 《廣志》記載:葡萄有黃、白、黑三種。(日語名稱:衣美)
桑葚:《本草》記載:蘇敬說:味道甘甜,性寒,無毒,單獨食用能治療消渴症。《七卷經》記載:桑葚,《漢武傳》記載:西王母神仙服用的上等藥物,就是指扶桑丹,也就是桑葚。孟詵說:性微寒,食用能滋補五臟,使耳目聰明,利關節,調和經脈,暢通血氣,增強精神。(日語名稱:久波乃美)
山藥:《本草》記載:味道甘甜,溫中,性平,無毒,能治療心腹疼痛,補益虛弱的身體,去除寒熱邪氣,補益中氣和體力,增長肌肉,主治頭面風痛、頭痛、眩暈,能降氣,止腰痛,滋養五臟,壯陽,長期服用能使耳目聰明,身體輕盈,不感到飢餓,延年益壽。別名山芋,秦楚地區稱作玉延,鄭國和越國稱作土藷。《陶景注》記載:可以作為糧食食用。《蘇敬注》記載:曬乾後搗碎過篩,製成粉末,食用風味極佳。
崔禹說:食用能增長肌肉,增強腎氣。《七卷經》記載:食用能增強體力,滋養五臟。《膳夫經》記載:能補中益氣,壯陽,別名菀,又名藷藟(山藥的兩種讀音),又名延草。《雜要訣》記載:又名王芧。(日語名稱:也未都伊毛)
零餘子:《拾遺》記載:味道甘甜,性溫,無毒,能補益虛弱的身體,強壯腰背,不感到飢餓。蒸熟曬乾後,功效強於山藥,這是山藥的種子,長在葉子上,大的像雞蛋一樣。(日語名稱:奴加古)
蔛:崔禹說:食用能滋養腸胃,增強體力,止飢。味道苦中帶甜,無毒,性微溫,能使面色紅潤,功效勝過麥子和豆類,可以燒烤或蒸煮作為糧食。(日語名稱:止已呂)
芋頭:《本草》記載:味道辛辣,性平,有毒,能通暢腸胃,滋養肌膚,潤滑腸道。又名雲芝。《陶景注》記載:生的有毒,不能食用,性滑利,能排石。崔禹說:味道鹹,性微溫,潤滑腸道,多吃會傷人性命。《神農本草經》記載:不可多吃,會加重宿疾。《孟詵》記載:能通暢腸胃,去除腐肉,使肌膚潤澤。《七卷經》記載:有毒,能排石。
《列仙傳》記載:從前有個酒客在梁地蒸煮芋頭,讓百姓大量種植芋頭。三年後發生了大饑荒,梁地百姓卻沒有因為飢餓而死。又名菀,又名長味,又名談善。《養生要集》記載:芋頭種植三年才能收穫,野生的芋頭食用會中毒致死。治療野芋中毒的方法:服用煮熟的大豆汁,或服用泥漿。(日語名稱:以倍都以毛)
慈菇:《本草》記載:味道苦,性微寒,無毒。味道甘甜,能治療消渴症、痺證和熱病,益氣。又名藉姑,又名水萍。《陶景注》記載:生長在水田中,葉子有分叉,像澤瀉,不太像芋頭。蘇敬說:這種植物又名槎牙,又名茨菰,能治療百毒,產後血瘀,心痛欲死,難產,胎盤不下,搗碎後取汁服用一升。《拾遺》記載:食用能使人肥白。
小的慈菇能消渴,吞服能開胃和通腸。《千金方》記載:能治療石淋。《崔禹》記載:食用能增強體力,治療消渴症和各種尿路疾病。煮熟食用最佳。孟詵說:能治療消渴症,石淋。吳地人喜歡食用,但會導致頭髮脫落,腳氣,癱瘓,牙齒損壞。紫黑色的慈菇會使人面色不好。《七卷經》記載:食用能止渴,益氣。《廣雅》記載:藉姑也叫烏芋。《養生要集》記載:味道苦,性微寒,食用能去熱。